去年年底,由廣州開啟亞洲巡演序幕、「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的《巴黎聖母院》,將於今年12月28日至明年1月1日再度來穗,在白雲國際會議中心攜手羊城觀眾共同跨年。據悉,此次在穗演出,將由法語原版的主力人馬演出英文版本。
陣容
原版主力演出英文版
歌劇《巴黎聖母院》由曾創作了《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等多部音樂劇的鮑伯利和勳伯格聯手創作,該劇取材自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三個男主角———天生畸形的巴黎聖母院敲鐘人加西莫多、副主教弗羅洛與侍衛隊隊長腓比斯與女主角、吉卜賽女郎艾斯梅拉達之間的一段愛恨交織的故事。
1998年,歌劇《巴黎聖母院》在巴黎國會大廳首演,一連演出126場,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200萬張門票被搶購一空,創下了「演出第一年售出最多門票數量」的吉尼斯紀錄並保持至今。同時,《巴黎聖母院》還一舉打破了美國百老匯與倫敦西區音樂劇獨霸天下的局面,以法語、英語、義大利語等7種語言在全球上演。
此次來穗跨年演出的將是英文版的《巴黎聖母院》,但出演該劇的演員卻依舊是法語原版的主力陣容,他們都有著出色的「雙語」甚至「多語」能力。其中,加西莫多的飾演者是加拿大歌手麥特·羅倫,他曾參演過《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德古拉》等多部著名音樂劇。飾演神父弗羅洛的演員羅伯特·馬裡恩也是音樂界的一位重量級人物,出演過《悲慘世界》等多部著名音樂劇,在《巴黎聖母院》中他以渾厚而富有震懾力的聲音,將一位外表慈祥、內心邪惡的神父刻畫得入木三分。
歌舞
仿佛置身巨星演唱會
曾收穫過「最佳音樂劇」、「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世紀歌曲觀眾獎」等眾多獎項的《巴黎聖母院》,在基本音樂結構中納入了大量流行音樂元素。觀眾從中既能欣賞到歌劇的詠嘆調,又能聽到搖滾和法國民歌、波西米亞民謠。
《巴黎聖母院》1998年在巴黎首演前,便率先以發原聲大碟的形式推廣。據介紹,當時該劇詞曲創作一經完成,劇組便開始尋找合適的歌手,瑪麗亞·凱莉、惠特尼·休斯頓、恩雅等諸多大牌歌手都競相寄來小樣爭取演唱機會,席琳·迪翁更是提出免費為《巴黎聖母院》演唱所有女聲部分的優厚條件,還自掏腰包錄製了多達5個版本的小樣送給劇組,才最終獲得首唱權。劇中艾絲美拉達被囚禁時所唱的《Live for the one I love》這首歌,被席琳·迪翁收錄進她的精選專輯。
作為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融合體,《巴黎聖母院》採用了迥異於大多數音樂劇的歌舞處理方法———「歌舞分離」:演唱者只需要專心演唱,或配合簡單的肢體動作和表演,而舞者則只負責配合歌詞做相應的舞蹈動作,兩者在情緒上相互渲染。由於演唱者清一色佩戴耳掛式麥克風,再配合舞蹈和燈光,極易讓人產生仿佛置身於巨星演唱會的感覺。
特技
「高動能七人團」領銜
《巴黎聖母院》的特技讓人眼花繚亂:有街舞式的倒立旋轉,也有競技運動式的託馬斯全旋,甚至還有大量「跑酷」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加西莫多對著大鐘傾吐對艾斯梅拉達的愛慕之情的一幕,3個大鐘從天而降,每一個鍾裡面都有一個特技演員,鐘擺瘋狂地搖擺,被撞擊的大鐘發出震人心魄的聲音。同樣的震撼還出現在艾斯梅拉達被處死的橋段,當艾斯梅拉達被吊上10米高空時,她大聲嘶喊出內心的痛苦,手腳還要配合做出高難度的舞蹈動作,著實讓人捏一把冷汗。
這些高空特技的動作非一般人可以勝任,表演者中許多都是運動員或雜技演員,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名聲大噪的 「高動能七人團」,著名電影導演呂克·貝松曾經根據他們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電影《企業戰士》,在歐洲青少年中產生了強烈反響。
一流的音樂劇自然也配備了一流的舞臺效果製作:《巴黎聖母院》一開場,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堵由幾十塊拼板拼成的大牆,加上刻有浮雕的擎天大柱,組成了建築的整體輪廓,猶如將整個巴黎聖母院搬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