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一女一兒均落榜清華,她調看試卷發現了兒子寫下的這行小字

2021-03-01 民間知識庫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導讀: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1946年,對於時任清華大學營建系主任的梁思成與清華營建系特聘講師的林徽因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林、梁終於在闊別北平9年後重歸了這片已「物非人非」的故土。這一年,也是他們作為父母最操心的一年:這年,他們的女兒梁再冰正備戰高考。

詩人、建築大師林徽因此時的身體已經有些欠佳了,但在女兒的高考面前,她絲毫不敢半分懈怠。好在平日裡,女兒梁再冰一直成績優異。

17歲的梁再冰和父母一樣對建築情有獨鍾,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她在建築設計上也表現出了相應的天賦,梁再冰心裡的目標和父母所想完全一致:清華建築系。

林徽因與女兒

相比其他學子,梁再冰對清華和清華建築系明顯有著更深的情感,畢竟:她所報考的這個建築系正是她父親一手創辦的。

實際上,梁再冰與清華的淵源還遠不止這般簡單。

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再冰的爺爺梁啓超。此外,梁啓超還曾出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雖然梁再冰考清華時爺爺梁啓超已去世17年,但他的思想一直深深影響著一代一代的清華人。

在爺爺之外,梁再冰的父親和幾個叔叔也與清華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們最初均出身清華。

可以說,對於梁再冰而言,清華不僅是一種理想,還是一種很深的家族情懷。「再冰」二字正是取自「飲冰室主人」梁啓超,這樣的梁再冰怎會不想在到處掛著爺爺畫像的清華學習呢。

為了順利考上清華,梁再冰在父母的陪伴下日夜奮戰。高考當天,林徽因信心滿滿,梁再冰臉上雖寫滿了緊張,卻也寫著自信,考前她對母親說:「媽,您放心吧!」

有女兒的這句話,加上再冰本就天資聰穎,林徽因對於女兒考清華是沒有太多擔心的。放榜前,林徽因異常淡定,她早從女兒考試前後的表現有了判斷:定是沒問題了。

可是放榜當日,林徽因一家全都懵了:差兩分,未上榜!

這樣的結果,是林徽因怎麼也沒想到的。結果公布那天,聽到消息後的她呆呆在原地愣了很久,而女兒梁再冰則更是一臉地難以置信。

良久,林徽因看向女兒:「你先別急,許是弄錯了。」梁再冰低下頭轉身回了房。梁再冰知道,這樣嚴格的考試,是不大可能會弄錯的。

可林徽因卻並不甘心,當晚,她和梁思成商量了很久,商量的結果是:他們決定調出女兒的試卷看看是否有疏漏。

林徽因對女兒梁再冰一直很有信心,在女兒幼年時,她甚至就做起了讓女兒繼承他們夫妻衣缽的美夢。女兒長大後,他們夫妻兩一有空就跟她講建築,對於女兒今後一生的道路他們比誰都確定:一定是建築無疑了。

可眼下的這場高考無疑打亂了這所有的計劃,一想到自己的學生裡將不可能有女兒梁再冰,林徽因心裡就充滿了失落。

很快,素來行動力驚人的林徽因便託人拿到了女兒的試卷,她一個個挨個看過去,只要兩分,只要有兩分的疏漏,女兒梁再冰便可以進入清華建築系。可偏偏,整個試卷上,竟連兩分的錯判、漏判都未有。

林徽因心裡暗暗感嘆著高考閱卷老師的認真、公正,良久,她起身將試卷慎重地交給了老師。

事情雖然已經到了這一步,但當時的林徽因仍可找理由讓女兒「酌情入清華」。畢竟,梁家與清華淵源極深,梁家在清華的人脈也極廣,可林徽因和梁思成並沒有在接下來做任何舉動。

實際上,若他們想「動作」,便不會大張旗鼓去調看女兒的試卷。

林徽因是個好強的女子,也是個極有原則的人,「後門」二字她從未開過,自然也不會為自己的女兒去開,即便這事對女兒的打擊極大。對於大學的規章制度,她和丈夫只會是堅定的執行者、守護者。

看完試卷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平靜地接受了事實。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衣缽是不可能傳給女兒了,即便她有天賦且也喜歡建築。

無獨有偶,與梁再冰同時參加高考,且同時落榜清華的還有另外兩位女孩,她們二人與她一樣:也同是清華內部人士的女兒。

這兩個女孩的其中之一叫梅祖芬,她正是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的女兒。而另一位,則是當時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馮友蘭的女兒馮鍾璞。

馮友蘭、梅貽琦、梁思成

那一年,她們三個:清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女兒,報考本校竟通通因幾分之差被拒之門外了。昔日看來極其正常的事情,在今天看來卻很有些讓人難以置信。

但說回來,這些天資過人的孩子之所以都落榜,在很大程度上與當時戰亂中教師(她們父母)的特殊生存狀況有關。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清華、北大等高等學校紛紛內遷,其中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馮友蘭、林徽因、梅貽琦等都在這時期帶著家人和學生四處奔波,這樣的境況下,他們的孩子自然很難有良好的學習環境了。可這個特殊因素,卻並未被任何一位老師作為「特殊」進行考慮。

後來,梁再冰轉身去了錄取分數線稍低的北大西語系。也是自這開始,梁再冰的一生便與她最初理想中的建築再無半點瓜葛。

梅祖芬後來去了比清華錄取分數略低一點的燕京大學,隨後因不甘心,她在清華研習班復讀一年後考入清華。而馮鍾璞則不得不在第二志願南開大學外語繫念了兩年,第三年,她才以同等學力考上了清華大學外語系。

在任何年代裡,高考都事關孩子的一生。可在這般生死攸關的時刻,梅貽琦、馮友蘭、林徽因都未有絲毫「破例」,他們對制度的尊重,讓後世景仰。

三年後,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也參加了高考,如宿命一般地:他和姐姐一樣,離清華建築系的錄取線差兩分。

兒子落榜後,林徽因比頭一次越發難以置信,畢竟,以兒子的實力,是斷不可能落榜的,要知道在前幾次的模擬中,他每一次都是高分。

林徽因再次調取了兒子的高考試卷,林徽因發現有幾道題兒子像是故意做錯的,正在詫異時她看到了試卷上的一行小字,上面寫道:「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那一刻,林徽因半晌沒有吱聲,隨後梁從誡如願去了北大攻讀歷史。

1957年,新中國成立八年後,有一個姑娘和前面三位姑娘一樣,因幾分之差落榜清華。這個姑娘叫翁如璧,她的來頭也不小,她是時任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翁獨健的女兒,

分數被公布後,很有些傲氣的翁如璧大哭了一場,她吵鬧著要父親無論如何也要幫她上清華。翁如璧覺得父親是大官,所以他一定有能力幫她走後門。

實際上,身為北京市教育局局長的翁獨健絕對有能力辦妥這件小事。可他和梅貽琦等一樣,都從民國走來,都視制度為生命,既是生命豈有輕易「觸碰」的道理。於是,他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道:

「正因為我是教育局局長,更不能那樣做。」

翁獨健

翁如璧哭著嚷道:「這事事關女兒一生的前途!」翁獨健聽完嘆了一口氣厲聲說道:

「只要自己努力,上哪個大學都能出人才。」

隨即,翁如璧見鬥不過父親這個老頑固,只得乖乖前往天津大學就讀。

在那個視「特例」為恥辱,將制度視為生命的年代裡,梁再冰、翁如璧等是高考的曾經失利者,卻恰是公平的見證者。

後來,這些沒能上清華的孩子,一個個都成為了各行業的精英。她們都和父母一樣,都為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其中,林徽因女兒梁再冰畢業後成為了新華社的記者,後來她還曾與丈夫於杭一起先後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作為新華社駐外記者工作多年,他們曾為中國的新聞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梁再冰

馮友蘭女兒馮鍾璞畢業後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她創作了無數長、短篇小說。2018年,她還憑藉作品《北歸記》獲得了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她們的順利成立,與昔日高考時父母用「身教」給她們做的「立德」實是分不開的。若當時,她們的父母為她們開了「特例」,那麼後來的她們還都能成長成國家棟梁的模樣嗎,很難說!

真正的教育,從來是立德為先,這是半個多世紀前那些教育大家用實際行動傳給我們的,它應該被永遠傳承。

那些年代的高考中,如那四個女孩一樣落榜的特殊子女還有很多,他們的存在,讓國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那希望,支撐著後世無數相信公平的學子勇往直前!

延伸閱讀1:

規矩與規則

樂天俠士

1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領導,同時也是我的老師,博學多才,為人謙遜,幾乎所有跟他打交道的人都會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平日裡這位領導跟我總是稱兄道弟,一開始我很不習慣,覺得領導就是領導,怎麼能跟下屬稱兄道弟呢,這不是沒大沒小,亂了規矩嗎?

後來時間一長我倒也習以為常了,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我才慢慢體會到老師不「講規矩」的用心,以及由此給我帶來的好處。

所以,今天就想談談這個「講規矩」。

 

2

可能我們每個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在調皮搗蛋後被爸爸媽媽瞪著眼睛訓斥:「不許沒規沒矩!」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特別重視規矩意識,所以有句老話叫「無規矩不成方圓」。

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日本人和韓國人的規矩意識也很強,甚至很多時候比現在的國人還要強上好幾倍。很多到境外旅遊的朋友可能都有這種感受。

但西方人不大講規矩,西方人的「規則意識」很強,但「規矩意識」不強。

你看西方人總是在家裡跟父母沒大沒小,在學校裡喜歡搞社團組織各種腦洞大開,參加工作後也喜歡隨心所欲「不務正業」。

近年來「講規矩」又成為熱詞,是從中央提出要講「政治規矩」開始的。但政治規矩僅限於政治語境下,約束的也應該是當權者等極小部分人。同樣,社會公德、道德規範、國家法律等等其實也是一種廣義上的「規矩」,但顯然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之內。

 

3

為什麼日本、韓國跟中國很重視「講規矩」,而西方人不那麼重視呢?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據我的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為便於統治和管理,老百姓都被「圈養」在一畝三分地上,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流動性很小,獨立意識和創新意識也很差。

此外,自漢代以來,專制統治階級就以儒家學說作為立國的根本,而儒家學說的核心要義就是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等級秩序森嚴的社會道德規範。

而傳統中華文明很早就流傳至韓國、日本及東南亞部分地區,特別是唐朝時期,對後來的韓國和日本影響非常大,因此史學界又將中國、韓國、日本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統稱為儒家文化圈。

回顧歷史並結合當下,我們可以下一個不太準確的定論,就是被儒家文化影響越深的國家和民族,「講規矩」的意識就越強。

 

4

我們進一步追問,儒家文化又為什麼會如此強調「規矩」意識呢?

依我看來,可能是因為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從儒家學說產生的歷史背景來說。儒家學說產生於春秋戰國,天下百姓深受戰爭之苦,期盼天下一統、避免戰亂頻發。漢代建立以後,天下歸一,以建立一個等級秩序嚴明的大一統國家為政治目標的儒家學說自然受到了統治階級的青睞。另外,儒家學說所倡導的「民貴君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民本思想比較符合人性,也契合了民眾的祈盼,具有很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從經濟角度分析。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加上資源有限,要想大家都吃得飽而又不引發爭鬥,就必須講求秩序。儒家思想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道德說教,在和平時期有利於鞏固社會秩序,在動亂時期又形成了一套定紛止爭的標準,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第三,從政治角度分析隨著階級分層的出現,只有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社會秩序才能劃分出不同的階層等級,也才能維持統治階級的特權。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前半句不知道統治階級聽了什麼感覺,但後半句聽了肯定是很爽啊!

第四,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一個種族要想永續地生息繁衍,就必須要求有一定的秩序來保證基因的優化傳承,以及通過秩序來保障基本的物質條件。

由此可見,儒家學說最根本的要義和追求的目標就是兩個字:「秩序」!而「秩序」衍生出來的就是「規矩」!

也正因為如此,在中國這個世世代代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老民族,儒家文化就毫無懸念地成為了主流思想,並一直延續至今。

 

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規矩」的功能無外乎就是要劃定社會不同階層的身份地位,從而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保證社會秩序持續穩定。

其帶來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滿足了上位者的權威和特權,另一個就是對下位者思想和個性的鉗制。

我並不否認儒家文化具有積極的一面,但從儒家文化對中國人思維的禁錮和歷史上統治階級以各種「規矩」來限制民眾權利、損害民眾利益來看,除了國家法律、政治規矩等極少幾種「規矩」外,可以說絕大數的規矩都是無用的甚至是有害的。

 

看過前段時間熱播的《知否》的朋友應該對此深有感觸。正是因為不 「講規矩」,明蘭才會如此鮮活可愛,而顧侯才能屢出奇招、挽大廈於將傾。

反之,人人都「講規矩」,凡事都 「講規矩」,久而久之,所有「講規矩」的人都被圈定在了一個框框裡,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客觀上是有利於社會或者組織內部秩序的穩定,但個體的個性和創新意識也被抹殺了。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錢學森之問」。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講規矩」真是害死人! 

 

6

我天生也是一個不 「講規矩」的人,小時候的調皮搗蛋就不提了,大學期間別人都在圖書館認真準備考研,而我自得其樂地寫「讀書雜感」(至今還保存在博客裡)。

畢業找工作,家裡人都勸我就在老家的銀行老老實實上班吧,穩定又有保障,可我偏要去溫州看看「中國的民營經濟發祥地」。

後來又「擅自做主」從體制內下海,要去感受下市場經濟的脈搏。

經歷了這麼多,我只想說,「講規矩」害死人,「不講規矩」折騰死人!但如果時光倒流,我多半還是會選擇「不講規矩」。

最後,我想誠摯地感謝老師和所有在我人生道路上,對我不「講規矩」的天性悉心呵護、無私包容的尊長!

也希望天下多一些這樣的老師和引路人。

————————

延伸閱讀2:

只有規則和制度才能遏制人性的陰暗

1

據說盜墓一般要兩個人,比如打一個洞,其中一人下去取珠寶玉器,另一人上面用繩子系上來。但一開始,經常發生了拉繩人見財起異拋棄下面同夥而去的事。

於是演變為盜墓團夥以父子居多,但也發生了兒子扔下墓裡親爹的事。

最後形成行規:兒子下去取貨,老子上面拉繩子,就再沒出現過把人落在墓坑的事。如果這算是制度建設的鼻祖,那麼不妨以賊為師。

2

德國有習慣,前面的人喜歡幫別人扶門,有人說德國民眾天生素質就高,其實也不盡然。

真正的原因是聯邦德國成立後,政府制定了一套規則,比如德國有法律規定,關門時不小心把人撞了,你得無條件賠償,還得幫人醫治。

這些規定都很具體,操作性很強。還有遵守交通規則、按秩序排隊等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良好的行為就變成了習慣,這個社會就變得文明起來了。

3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從概率上來說,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喪命。

軍方要求廠家必須讓合格率達到100%才行。廠家負責人說他們竭盡全力了,99.9%已是極限,除非出現奇蹟。

軍方(也有人說是巴頓將軍)就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前從降落傘中隨機挑出幾個,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

從此,奇蹟出現了,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4

有一段時間,英國政府僱傭私人船隻運送犯人,按照裝船的人數付費,多運多賺錢。很快弊端出現了: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

政府官員絞盡腦汁想降低罪犯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員上船監督,限制裝船數量等等,卻都實施不下去。

最後,他們終於找到了一勞永逸的辦法,就是將付款方式變換了一下:由根據上船的人數付費改為根據下船的人數付費。船主只有將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用。

新政策一出爐,罪犯死亡率立竿見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後來船主為了提高生存率還在船上配備了醫生。

5

兩人分西瓜。

誰有拿刀分瓜權,都可能給自己劃大些,給對方劃小些。

但如果規定:一個人有權拿刀分瓜,另一個人有權先挑選。

問題就解決了。

6

其實,無論在組織還是社會裡,好的制度,能讓壞人幹不了壞事;不好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如:歐洲某國,議會有權通過給議員加薪的法律。但規定,必須在下一屆議會任期方可實行。

我們沒必要非要討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合理的組織制度,必然是授權與監督同時存在的,既相信你的能力,又懷疑你的本性。但我要用制度來激發你性格中天使的一面,還要用制度來威懾你惡魔的一面。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本性的好壞也是隨時而變的,只有在明晰了名分之下的責權利,再有一套組織制度去監督,這樣才能人盡其能,才會有一個和諧的環境。

人性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有句話說的好:不背叛,只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大。這種利誘大到一定程度,人性陰暗的一面就會被誘發。

千萬不要相信人性,因為只有規則和制度,才能讓人性的陰暗無處發揮!

延伸閱讀3:

智慧是最好的美德,無知則是一種罪惡

如果我捅了你一刀,然後對你說:「對不起,我不知道捅了人人會死,我是無心的。」

你會原諒我麼?

這個世界上,最怕的就是無知之人的無心之惡,縱然是無心的,但因為惡已形成,就不值得被原諒。

羅·白朗寧曾說過:無知不是無辜,而是有罪。

沒有人應該為他人的無知和愚蠢而買單,否則,惡行便將泛濫。

1

《廣州日報》曾經報導了一則新聞:

廣州白雲某小學的三年級教室裡,學生在玩遊戲,喊單數月份男生起立,喊雙數月份女生起立。

喊到「八月」的時候,所有的女孩都站了起來。

然後一名九歲的男孩,在同桌的椅子上放了一支油性筆,十幾釐米長,九十度垂直,筆尖朝上。

女孩毫無防範地坐下,瞬間,筆尖戳破右側大腿,女孩口中發出悽厲的慘叫。

事後,女孩父母帶著她轉了三四次醫院,折磨了大半個月,才通過微創手術,將體內的異物取出,七毫米長的筆尖已被拗成V形。

這個孩子也許覺得這是個好玩的惡作劇,卻就這樣給一個小姑娘和她的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傷痛,以及可能伴隨著一生的陰影。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江蘇省江陰市兩名8歲的孩子,從樓頂扔石塊砸死一名路人。

被砸死的女子22歲,才剛辦完婚禮沒多久,人生正是最美好的時候,卻遭此橫禍。

廣東惠州市惠東縣,9歲男孩在商場內玩打火機,點燃了倉庫裡的商品,引發重大火災,導致17人遇難。

我們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他們都不懂,所以原諒他們吧。

可原諒了他們,那些因他們而受到傷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人又該怎麼辦。

現在的孩子,因為家長的寵溺,甚至比起以前要更晚地懂得道理。

他們不明白犯了錯誤要付出代價,以為一切可以隨心所欲。而這樣的無知,往往會無形中培育出惡魔。

2

當不知道傷人的界限在哪裡時,惡行就會很容易發生。

迪士尼的人偶被拍頭的事件已經發生過許多次了,兩月前,在上海迪士尼樂園,有網友曝光遊客拍打米奇人偶的頭部,對扮演米奇的工作人員造成人身傷害。

同樣,去年十一月,也有網友曝光在迪士尼樂園有遊客拍打「花慄鼠蒂蒂」人偶的頭部,導致工作人員腦震蕩受傷,被送進急救中心。

之所以這樣的事屢屢發生,並不是人們心懷惡意,而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拍打人偶頭部會給扮演者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傷害。

由於迪士尼裡穿人偶服的工作人員,他們的道具服內有金屬,尤其在頭部,一個頭套就有十幾斤重,一個突發力量傳遞到人偶頭上,會導致頸椎的突然受力,有可能造成頸椎損傷,甚至撞擊頭部造成腦震蕩。

做這些事的人,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因為無知,所以他們行事沒有輕重,惡行也隨之發生。

作惡者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罪惡的,不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與約束,以致最終對他人造成傷害,這是無知造成的惡行。

3

前一段時間,在微博上有一則報導引起熱議。

在黑龍江大慶,一名9歲女孩的手指不慎被防盜門夾傷,奶奶情急之下採取「土辦法」,用花椒麵撒在傷口處止血,雖然血止住了,但是花椒麵造成傷口嚴重感染,導致必須在手指中部進行截肢。

女孩現在年齡還小,卻已經因奶奶的無知而被迫截肢。

或許奶奶的心腸是好的,只是想要為孫女止血,可她的做法卻害慘了孫女。

有的人不僅無知,還不知道自己無知,這其實是一種雙倍的無知。

無知的人若是無所作為,至少可以保持無害;可若是人無知卻又假作知道則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4

如果僅僅是無知,是不會造成太大的威脅的,至少對於別人來說如此。

可無知的人卻往往無懼,他們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善惡,但他們堅信自己沒錯,並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

這種無知所造成的傲慢,就形成了惡的根源。

要想正確地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不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更要有足夠的知識和充分的社會經驗與生活體驗,這並不容易,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

只有學習,才能克服無知。

但在此之前,我們則需要對未知的事情充滿敬畏。

當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怎樣的後果時,無為,即是最大的善意。

蘇格拉底說:智慧是最好的美德。因為智慧可以讓我們明辨是非,相對的,無知,則是一種惡。

無知的人在事情發生之前,總是不相信惡行會出自己身,而智慧則讓人謙虛而謹慎。

無知的人若是拒絕學習,則他永遠也無法對自己與他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種傲慢會將無知帶入歧路,引入深淵。

所以,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不間斷自己的學習,也是一種行善。

因為只有學習,才可以讓我們擺脫無知,增加有意識的善,減少無意識的惡。


相關焦點

  • 兒子差兩分落榜清華,林徽因堅持調看試卷,卷後一行小字讓她釋懷
    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真正提出者,正是梁思成之父梁啓超;梁思成於1946年10月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妻子林徽因是清華營特聘講師,還曾受邀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梁思成和林徽因對於建築事業的喜愛,是刻入骨子裡的,不然他們也不會給兒子取名「從誡」,即跟從父母事業道路,成為像北宋建築大家李誡那般出色的人物。
  • 林徽因夫婦都是清華教授,兒子卻落榜清華,林徽因查試卷不相信
    ,調取了女兒的試卷,她發現批閱老師很認真,並沒有批錯。這其實全部都在梁從誡的計劃之中,因為他並不喜歡建築系,當林徽因看到兒子梁從誡的試卷時,頓時就傻眼了。,她很後悔自己從沒問過孩子的意願,林徽因知道強扭的瓜不甜,興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她放下了對於兒子的要求,遵從了梁從誡自己的興趣。
  • 兒子差2分無緣清華,林徽因要求查試卷,發現兒子隱藏多年的秘密
    他們倆人婚後也有一子一女,由於兩家有著濃鬱的學術氛圍,因此梁思成夫婦從小就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林徽因更是對兒子有著極大的期望。在中國,子承父業是一種傳統,即便到了現代也沒有改變,由於梁思成夫婦都是著名的建築學家,林徽因也希望兒子能繼承他們的衣缽,她想要讓兒子考清華的建築學系,此後一步步接過他們的事業。梁從誡參加高考的時候,林徽因也認為他一定能考上,然而兒子卻以2分的差距落榜了,這對林徽因來說是一個大的打擊,她無法接受這個事情。
  • 兒子高考落榜無緣清華,林徽因要求覆核試卷,卻在卷背發現一行字
    即便是民國才女林徽因,也是如此。她與梁思成結為連理後,生下兩個孩子,女兒名叫梁再冰,兒子名叫梁從誡。如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林徽因十分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並且同樣對他們寄予厚望。就像現在很多家長複查孩子高考試卷一樣,林徽因也因為孩子沒有考上清華,而兩度複查高考試卷。
  • 她是國民女神,和丈夫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女兒兒子報考卻均落榜
    提起國民女神,林徽因是毫無爭議的,她出身名門,才華橫溢,風姿卓越,思維敏捷。林徽因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寫下好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那首著名的《人間四月天》,她是建築師,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她都參與過設計,她還是文物的保護者。
  • 兒子差兩分落榜清華,母親林徽因要求查卷,卷後一行字讓她清醒了
    所以當林徽因發現自己的兒子因為兩分與清華大學無緣的時候,是多麼的意外,才會要求複查試卷。但是這一查卻徹底改變了梁從誡的未來……林徽因,一個非常有名的女作家和詩人,想必我們都看過她的不少文學作品。另外她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建築學家。而她的丈夫梁思成還被稱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和林徽因一起發揚宣傳我國的建築學 ,為其打下良好的基礎。
  • 兒子高考差兩分無緣清華,林徽因堅持複查試卷,卷上11字讓她沉默
    作為一個母親,林徽因對自己孩子的要求,也還算是比較嚴格。甚至一度讓自己的兒子感覺到非常壓抑,這種情況在林徽因兒子參加高考之後,直接創出了火花。因為林徽因想要兒子考清華大學的建築系,繼承自己和丈夫的專業優勢。但是兒子卻有自己的想法,寧願控制分數答題,也要完成自己的個人理想。最後作為母親的林徽因選擇找關係去核對分數,然後為自己有實力的兒子再創造一次機會。
  • 林徽因兒子有多叛逆?考卷上寫了一句話,故意以2分之差落榜清華
    這是為什麼?在兒子沒考上清華後,林徽因查閱試卷時,才知道這其中的緣由。父母之才,欲加其子「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樣的詩作,就出自於這位民國時期倍受人敬仰和喜愛的女詩人林徽因之筆。就如同大多數的父母一樣,譬如說都是大學教授的父母,一定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個庸才,林徽因這種在各方面都屬於頂尖人才的父母,就更是如此。所以當兒子梁從誡參加高考的時候,她便一心希望兒子能夠考上清華大學的建築系,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繼續夫妻二人的建築事業。
  • 兒子僅差2分上就能上清華,查分後,捲紙上的11字卻讓林徽因崩潰
    這些天高等院校都將會陸續寄出大學錄取通知書,許多同學也會陸續收到錄取通知,這可每一年7、8月必須有節目,所以這一檔子每個人都應當是非常熟悉的,當然也有一部門可考得不好,會選擇復讀,還有一部同學可能還會查一下分。甚至查卷看一看,是不是試卷改錯了。
  • 高考差2分無緣清華,母親不甘請求重查試卷,11字讓其瞬間清醒
    不過,她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孩子。當他覆核兒子的試卷後,發現了一個關於兒子的「小秘密」。兒子在物理試卷背後,寫了這麼一行字。那麼,這行字究竟寫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他們的故事.......16歲時,同父親遊歷歐洲,她的女房東是劍橋的建築老師。
  • 兒子沒考上清華,林徽因去查看試卷了?來看看謠言與事實的差距
    這是個什麼樣的段子呢?大意是說,才女林徽因和建築學大師梁思誠的兒子梁從誡參加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入學考試,結果差2分沒被錄取,林徽因咽不下這口氣,利用自己是清華建築系教授的特權,調出兒子的答卷查閱。這一查閱,就發現了兒子的一個秘密——他在答卷上寫了一句話非常醒目的話:「我對建築學沒有興趣,我喜歡歷史。」林徽因看到後,意識到自己和丈夫都做錯了。兒子喜歡的是歷史,而自己夫婦一直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兒子身上,這不是要毀兒子的節奏嗎?於是,通過和丈夫商量,同意尊重兒子的選擇,讓他去北大報了自己最喜歡的歷史系。要老覃說,這真是一碗營養滿滿的「心靈雞湯」啊。
  • 兒子差兩分考上清華,林徽因不甘要複查試卷,卷上11字卻讓她醒悟
    所以當林徽因發現自己的兒子梁從誡居然差2分考入清華時,心有不甘的她請求重查試卷,可試卷上的11個字卻讓她清醒過來。 林徽因不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女詩人和作家,更與其丈夫梁思成一樣,都是當時國內著名的建築學家, 其中梁思成還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開山鼻祖,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
  • 林徽因不相信女兒沒考上清華,申請複查試卷,看完說:可惜了!
    林徽因不相信女兒沒考上清華,申請複查試卷,看完說:可惜了!關於林徽因這名才女子,小編之前也寫過很多關於她的文章。她是才華與美貌並存的奇女子。這個結果出乎了他們的意料,這跟女兒平時的成績不相符啊,林徽因擔心是不是在批閱試卷的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於是林徽因走程序調取了女兒的試卷進行複查,然而,林徽因發現並不是批卷老師的錯誤,批卷老師很認真負責,是女兒在答卷的時候發揮失常了。
  • 兒子差2分落榜清華,林徽因不信請求複查試卷,卷面11字讓她清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我們國家自古以來的常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出人頭地,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尤其是在高考的時候,更是會自己的孩子抱有期待,想讓自己的孩子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有一個更高的起點,開啟更美好的人生。
  • 林徽因兒子因2分錯失清華,她堅持複查試卷,最後發現是自己的錯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尤其是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增大,全民開始兒童教育。只是,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當然,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怕的不是發現問題,而是毫無所知地繼續錯誤的行為。
  • 兒子高考差2分落榜清華,林徽因不甘請求複查,背面11字讓她清醒
    林徽因竟是這個差點讓自己兒子痛苦萬分的人。1904年出生的林徽因除了是個在詩歌散文等文學方面都卓有成就的才女之外,她還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1928年他和梁思成結婚,兩人一起在中國建築史上劃下了濃墨重彩地一筆;1932年林徽因生下了梁從誡。 梁從誡的名字,就昭示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他身上給予的厚望。
  • 考清華2分之差落榜,卻「因禍得福」,只因他有個明智的媽媽
    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夫婦倆在兒女的教育上費盡心血因為中國的建築領域尚屬空白,所以梁思成希望兒子梁從誡可以子承父業,繼續為祖國的建築事業添磚加瓦,所以從小就把兒子向建築領域培養。而梁從誡並沒有讓父母失望,他自小便積累了大量的建築知識,成績十分優異,高考時,在父母的建議下報考了清華建築系。本來所有人都以為這是十拿九穩的事情,誰知卻落榜。
  • 兒子差兩分沒考上清華,母親要求複查試卷,卷上11字讓其清醒
    這一點,其實早在七十多年前,梁從誡先生就給了我們答案!而他的母親,則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詩人、作家——林徽因。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共育有一男一女,女孩叫梁再冰,男孩就是這個梁從誡。簡單來說,梁從誡落榜了。但母親林徽因卻怎麼都不相信自己的兒子竟然會落榜,於是便請求複查試卷。
  • 兒子只差兩分就考上清華建築系,林徽因查看試卷後,得知兒子秘密
    導語:兒子只差兩分就考上清華建築系,林徽因查看試卷後,得知兒子秘密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阿西講歷史。相信了解林微因的人都知道,她和丈夫都是有名的建築學家,除了兩人的才華,大家對他們的愛情故事也是津津樂道的。
  • 考生以2分之差無緣清華,母親要求複查,結局竟然反轉
    曾有一位學子,因高考差了兩分,最終無緣清華,隨後其母親不甘於這個結果,便請求複查試卷,不料試卷上的11個字,字字觸目。這位母親是林徽因,這個學子是梁從誡。於是林徽因請求複查試卷。,他在試卷中寫下11個大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