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明(高則誠)曾在自己的代表作《琵琶記》中有言:「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學子們為了在科舉或者是高考時脫穎而出一舉成名,往往會耗費十年乃至更多的時間,由此可見科舉或者高考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所以當林徽因發現自己的兒子梁從誡居然差2分考入清華時,心有不甘的她請求重查試卷,可試卷上的11個字卻讓她清醒過來。
林徽因不僅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女詩人和作家,更與其丈夫梁思成一樣,都是當時國內著名的建築學家,
其中梁思成還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開山鼻祖,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總而言之,
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一起給我國的建築學領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為其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林徽因、梁思成蠟像合影
正如釋深作的《偈頌六首·其一》所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養兒緣屋棟。」
1932年,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子梁從誡出生,作為建學家的孩子自然是被父母寄予了厚望
林徽因夫婦希望梁從誡能夠「子承父業」,長大後投身於祖國的建築事業之中,
所以他們在梁從誡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傳授他建築學方面的知識。
對於梁從誡而言,他本就天資聰穎,又一直都在兩位「名師」的指導下努力認真地學習,不但逐漸掌握了基礎的建築學理論,
而且因為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原因獲得了大量實踐的機會。毫不誇張的說,在當時中國的所有與梁從誡同齡的人之中,論對建築學的理解,幾乎無人能出梁從誡其右。
因此,在1950年梁從誡投考清華大學建築系時,作為母親的林徽因可謂是胸有成竹。
然而,當年那場考試的結果卻出乎除了梁從誡在內的所有人預料,他的筆試成績以2分之差無緣清華大學建築系。這讓一向以兒子為驕傲的林徽因十分難以接受,
她甚至懷疑閱卷老師在批改時出了問題,
於是請求複查梁從誡的試卷。可是這一查卻發現並非是梁從誡的試卷有問題,而是他的心思並不在建築學上,試卷上赫然寫著11個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這11個字令林徽因瞬間清醒、醒悟。
原來,梁從誡內心一直喜歡的都是歷史,
從前只是因為不想辜負父母的期望,所以被迫學習著建築學知識,但是在考試之時他終於想通了,人應該去追求自己的熱愛,而不能夠在妥協中過完一生。
對此,雙雙經歷過西方開明文化教育的林徽因夫婦並沒有反對,反而表示了對兒子的支持,所以梁從誡如願轉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
1954年,梁從誡順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並開始跟隨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
還分別於2000年和2002年被聘請為「北京市奧申委環境顧問」、「北京奧組委環境顧問」。
只可惜天有不測風雲,2006年的時候梁從誡騎自行車外出之時遭遇了車禍,
雖然僥倖死裡逃生,但是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神志也變得不太清醒,
最後於2010年10月2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79歲。
我們沒有辦法去猜測,假如當年梁從誡先生沒有固執地選擇心中熱愛,而是始終跟隨著父母梁在建築學領域的腳步,如今會是怎樣一番光景。雖然很有可能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建築學上創造出比父母更多的輝煌,但是也更可能會默默無聞鬱鬱而終。當然,相信梁從誡先生本人從來都沒有後悔過去追尋歷史的腳步,他一定如屈原在《離騷》中的名句一樣:「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琵琶記》 《偈頌六首·其一》 《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