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黃麗春10月8日報導:走進金山區漕涇鎮護塘村,水清岸綠、綠樹成蔭、宅基整潔、埭頭美觀,一派精緻江南田園好風光。村委會隔壁的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內,老人們在衛生室配藥、量血壓,在日間照料站打牌、健身,在涼亭喝茶、下棋,大家篤悠悠地各取所需,怡然自得。
圖片說明:護塘村村部
今年38歲的護塘村黨總支書記沈銀歡,每天都要在村裡四處轉轉,和村民們聊上幾句家常。這幾天,村裡給每家每戶加裝天然氣管道,主幹道上「開腸破肚」正在施工,他看到有什麼影響走路的石塊之類雜物順手就處理掉了,還不時叮囑大家進進出出要注意安全。
圖片說明:沈銀歡(右一)在村民家中
就這樣一天天在村裡圍著老老少少「轉」,沈銀歡已經在護塘村當了15年的「村官」。問他累不累、煩不煩?沈銀歡坦率地笑著說,「當村官的確有許多難以言說的甜酸苦辣,但有一條就是依靠村班子集體力量,堅持群眾路線,我感到有信心,也很幸福」。
從「護塘娃」變成「當家人」 一開始卻「碰了壁」
原本沈銀歡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月薪4000多元。2003年,聽說家鄉招聘村主任助理,他沒有多想就回鄉應聘,彼時,這個崗位的月薪只有800元。雖然收入上落差巨大,可沈銀歡說:「農村也是廣闊天地,家鄉的建設需要年輕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護塘娃,沈銀歡滿心以為自己地頭熟,聯繫群眾應該沒有障礙。他跟著老書記跑遍全村,漸漸察覺這些平時熟悉的叔叔大娘對自己有兩副面孔:凡是自己走下去見到他們,說起話來總是有啥講啥,而在村部見到他們時,說話就客客氣氣,不隨便多講一句。
這個發現讓沈銀歡意識到,黨群之間有了一堵「隔心牆」,但也讓他找到了聯繫服務群眾的突破口。此後,沈銀歡給自己立下規矩:聯繫群眾聽取意見必須「三講三防」:即講環境,讓群眾在熟悉的場所發表意見,防止怯場不說真話;講態度,以滿腔熱情面對群眾,防止群眾看臉說話;講誠意,聽意見時自備筆與本子,認真做記錄,防止敷衍了事。
圖片說明:護塘村一角
拆「隔心牆」架「連心橋」,既靠形式更靠實事。農民搬進動遷安置小區,還是習慣在宅前屋後種幾壟菜。以往針對毀綠種菜這一「頑疾」,常規治理手段就是規勸和清理。在走訪過程中,有不少村民向沈銀歡反映:「種了半輩子地,突然不讓種,有點不習慣。」「動遷村民沒有地可種,村裡規定小區裡不能種植蔬菜,天天去上街買菜,生活成本增加,真的有點承擔不了。」看起來村民是在嘆苦經,但沈銀歡感到自己的工作還不夠細。
沈銀歡立即與村班子討論,決定把村旁一個約50多畝的廢棄沙石料堆場進行平整,其中20畝用於種植綠化和道路、溝渠等配套設施,其餘30畝闢出一個「開心農場」,村民只要繳幾十元復墾費,就能領一分多地。原本雜草叢生的荒地,現在成為規劃有序的菜園,村民不僅可種植新鮮蔬菜,原本毀綠種菜的難題也解決了。
「鎮保」名額誰說了算? 村民嘗到基層自治的「甜頭」
「鎮保名額分配涉及大家切身利益,所以方案一定要公開公平公正。今天大家在兩個方案裡選出一個,我把兩個方案的利弊都跟大家說一下……」9月上旬的一個傍晚,護塘村20組村民代表聚在村民張仁均家舉行村民代表大會,議程是確定鎮保名額分配方案。村民開展集體討論和投票,沈銀歡和村幹部們則在現場進行引導和監督,這是護塘村「黨建+基層自治」的常態。
圖片說明:沈銀歡向村民講解正在開展的「美麗宅基」創建活動
「過去,村民聽說鎮保名額要下發,隔三差五就到村部來找我,就怕我們以權謀私,也有不符合政策的人揚言不給名額就鬧事。」沈銀歡說,解問題癥結,必須先解群眾心結,只有敞開門議事辦事,才能走出基層治理的新路。於是從2012年開始,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村裡都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讓村民充分商議。「村民們發現說話『管用了』,自治的熱情就更高了,大家對各項制度也就更支持。」
「看似村幹部權力小了,威信反而提升了,我們的工作推進也順暢了。」沈銀歡深有感觸。他制定了「三個到底」工作方法,即村幹部為民解憂服務到底、村民小組長駐守一線負責到底、骨幹黨員引領示範包幹到底;並在護塘村積極踐行漕涇鎮創新社會治理「四張清單」(程序、責任、制度和考核清單)工作法,村幹部權力規範運行,黨建引領下的基層自治共治圖景在護塘村日臻完善。
圖片說明:沈銀歡(右)查看全村視頻監控畫面
這些年,護塘村接連創建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各類矛盾在村組層面的化解率達98%以上,全村沒有發生過一起越級上訪事件。漕涇鎮黨委書記羅華品說:「『四張清單』工作成效在護塘村得到充分體現,村居就需要沈銀歡這樣有想法、有幹勁、能做事的年輕人,為基層治理帶來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