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指華夏傳統曆法夏曆的元旦,農曆正月初一,正月朔日,所以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春節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紛紛貼春聯、放鞭炮,並祭奠祖先、除舊布新。
傳說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顆大桃樹,桃樹下住著神荼、鬱櫑二神,每當有鬼物作怪,二人便出手相助。後來在民間,人們就常常在桃符上畫像以驅避鬼怪。五代時期,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賀長春」一聯,這也是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節貼春聯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明代的時候在太祖朱元璋的帶領下開始盛行起來。
放鞭炮也是過年習俗之一,南北朝時期,過年放爆竹就已經形成了習俗。《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闢山魈惡鬼。」 出於迷信,人們認為鞭炮跟春聯、桃符一樣,都是用來驅邪避兇,保佑家人平安的。至於為什麼要貼春聯、放鞭炮?那也是有個傳說的。
相傳在遠古時期,有一種叫「年」的兇猛怪獸,平時住在深海,每到逢新舊歲之時,「年」就會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除夕這天,人們都會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但是有一次「年」被一家門口晾曬的紅衣服嚇走了,到了另一處的時候,又被燈光、響聲嚇得狼狽而逃。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紅色、響聲的弱點,所以就在除夕這天貼上紅色的春聯、並燃放爆竹。
而過年熬夜守歲也是必不可少的,指在這天夜裡不睡覺,一直熬到天明,俗稱「熬年」。這也有個有趣的小故事,相傳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夕」,生性兇殘,專門吃一些飛禽走獸,從瞌睡蟲一直到大活人,無一倖免。後來人們掌握了「夕」的規律,原來「夕」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會出來一次,而且通常都是天黑的時候。
算準了日期,人們便把一年最後的一夜叫做「年關」。每到這天,人們都會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並且家家戶戶都做好晚飯,圍在一起吃「年夜飯」,吃飯前還要祭祀祖先,保佑平安。這一夜誰都不敢睡覺,坐在一起聊天壯膽,以後漸漸就形成了除夕熬夜守歲的習俗。在南北朝時期,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