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石碑是古代戒飭官吏的碑刻。其實,如果說得更好懂一點,戒石碑就是刻有告誡官吏如何恪盡職守的座右銘的石碑。
關於戒石碑的來歷,有人說它源自五代後蜀的第二代君主孟昶所撰寫的《戒諭辭》一文。孟昶所撰寫的《戒諭辭》每句四言,共二十四句,九十六個字,用來勸誡天下的官吏要常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為官務必要清正廉潔。關於《戒諭辭》的全文,在洪邁的《容齋續筆》中記載,孟昶撰寫的《戒諭辭》全文是這樣的: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長,撫養惠綏。
政存三意,道在七絲。驅蝗為理,留犢為規。
寬猛得所,風俗可移。無令侵削,無使瘡痍。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役是切,軍國是資。
朕之賞罰,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
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爾為戒,體朕深思。
《戒諭辭》雖然語言並不優美,但是詞簡理盡,發人深思。
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總結了前朝興衰得失的教訓,他認真研讀了孟昶的《戒諭辭》,從中挑出四句、十六個字,頒於州縣,刻碑為戒,是為宋朝的戒石碑之開端。從此,趙匡胤立下的戒石碑在宋朝世代沿襲,天下皆知。
趙匡胤在戒石碑上刻下的這十六個字是:「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趙匡胤把這十六個字的戒石碑頒賜給當時全國的各知州、郡守,令他們將這塊戒石碑置於座右,讓衙門裡的官吏晨夕念之,期望官吏們能牢記戒石碑上的話,做一個好官,趙匡胤在吏治方面可謂是用心良苦。後來,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也為戒石碑寫了《戒石銘》。
《玉海》一書中記載,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六月,宋高宗詔令有關部門重新刻制以黃庭堅所書的宋太宗的《戒石銘》的戒石碑,遍賜各地官員,作為座右銘。
關於戒石碑的源流,《集古錄》中說不是源自五代後蜀第二代君主孟昶所撰的《戒諭辭》,而是起源於唐玄宗。只是,《集古錄》中沒有記錄唐玄宗的戒石碑上的詞句。《集古錄》只是說,唐玄宗給一百六十三名官員刻制了戒石碑,戒石碑上的詞句是唐玄宗對官員的叮囑和告誡之語,與孟昶之語無涉。
朗瑛的《七修類稿》中也有關於戒石碑的記載,說是浙中的戒石碑上有《戒石銘》,全文是這樣寫的:「天有昭鑑,國有明法。爾畏爾謹,以中刑罰。」此十六個字寫得振聾發聵,充滿了告誡之意,卻不知出於何處。(王吳軍)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