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刷到過這樣一篇文章。《魔道祖師》雲深不知處,「含光君,我來蘇州看你了。」想必這位作者與小編一樣,都在追逐姑蘇裡藍忘機與魏無羨的邂逅。而邂逅的姑蘇,卻是一座橋與一座寺,給我們帶來的繁華與悽涼。蘇州,古稱姑蘇。《送人遊吳》唐代·杜荀鶴寫道:「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道盡了姑蘇的繁華璀璨,卻永遠不知片刻的寂寥。
對於橋,詩人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懷。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 宋 · 陸遊《卜算子·詠梅》;長橋臥波,未云何龍 —— 唐 · 杜牧《阿房宮賦》;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 宋 · 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 宋 · 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等等,都讓我們感受到橋的魅力以及詩人對於橋的描述。
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瞬間就讓這一座橋與一座寺火了,直至今日,此「火」依舊不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舊名「封橋」,因漕運夜間封閉此橋,禁止船隻通行而得名。楓橋只是一座江南普通的月牙形單孔石拱橋,長39.6米,高7米,寬4.2米,跨徑10米。西坡踏步二十八級,東坡落於鐵鈴關內。始建於唐代,據推斷距今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據史略記載,古時這裡是水陸交通要道,設護糧卡,每當漕糧北運經此,就封鎖河道,故名為「封橋」。
與楓橋毗鄰的是寒山寺,始建於南朝蕭梁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因唐代貞觀年間,當時的名僧寒山、希遷兩位高僧創建寒山寺,且在此任過住持,遂將楓橋寺易名為「寒山寺」,至今在大殿佛旁嵌有寒山子詩36首。歷史上,寒山寺還曾是中國十大名寺之一,寺內古蹟甚多,有張繼詩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等。
妙利普明塔院,是它最初的名字。寒山寺真正變得家喻戶曉,還是源於唐朝書生張繼,寫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詩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伴隨著這首《楓橋夜泊》,妙利普明塔院的鐘聲下,總能在繁華落幕之下,靜靜的思考人生苦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