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安格斯教授,以45萬美國人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雖然人們的幸福感隨著收入的提高而提升,但當達到美國人的平均年收入時,幸福感就不再提升。
演講:曹岫雲(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
責任編輯:王爽 李靖
稻盛和夫老先生,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52歲創辦日本第二電電株式會社(KDDI),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78歲高齡接手日本航空,3個月就實現扭虧為盈。但這些耀眼的成績,都不及他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稻盛和夫擔任塾長的企業家學習會——「盛和塾」,在結束之前匯聚了全球超過1.4萬名經營者。他「利他」「敬天愛人」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大批的企業家。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曹岫雲董事長,在「第28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上,分享了稻盛和夫的幸福觀,為「寒冬」中的企業家,提供了一條充滿了愛、奮鬥和自省的精神出路。
以下為曹岫雲演講的部分精華。
1
稻盛哲學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稻盛哲學內容豐富,但大道至簡,用一句話表達稻盛哲學的核心就是:把「作為人,何為正確?」當作判斷一切事物的基準。即判斷事物的基準,不是利害得失,而是是非善惡。
我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稻盛前」,一個是「稻盛後」。學習稻盛哲學前,我會自覺不自覺以利害得失作為判斷基準,從個人的利害得失,到企業的利害得失,甚至國家的利害得失。而遇到稻盛哲學以後,我努力以是非善惡作為判斷事物的基準。
可是,「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改變自己原有的判斷基準談何容易?但只要不斷反省、修正,堅持往這個方向努力,就能從私心的束縛中解放,甚至可以把事故變成故事。
那麼,怎樣看待稻盛哲學?舉個例子,曾經在一場千人的中國傳統文化大會上,有人給我提出問題:在這個中國傳統文化論壇上,為什麼要講一個日本人的哲學思想?我回答:稻盛和夫是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運用到企業中的傑出典範。稻盛和夫說:要把向中國聖賢學習的教誨和在企業實踐中獲得的體會,如實告訴中國企業家,讓他們少走彎路。
從某種意義上,稻盛和夫的哲學思想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出口轉內銷」。
2
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
2000多年前,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但怎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2000多年來,高論不少,莫衷一是。
金錢能買到幸福嗎?諾貝爾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安格斯,以45萬美國人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論:雖然人們的幸福感隨著收入的提高而提升,但當達到美國人平均年收入時,幸福感就不再提升。高收入可以帶來物質水平的提高,但買不到精神的幸福。
日本大阪大學筒井佐代教授的研究表明:在日本,年收入低於150萬日元,幸福感很低;年收入150萬-500萬日元,幸福感會提升;年收入超過500萬日元之後,幸福感就不再提升;年收入超過1500萬日元後,幸福感反而降低。經濟的富裕,衣食住行的改善與幸福感上升並不成比例。
稻盛和夫的企業,追求全體員工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幸福。「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做出貢獻」是他的企業目標。物質幸福是需要的,但如果不抑制過度的欲望,不管物質財富多麼豐厚,人還是很難感到幸福。
人的精神幸福到哪裡找?稻盛和夫告訴我們: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主觀感受,幸福的關鍵是如何培育一顆能感受到幸福的心。稻盛和夫的經驗是「心純見真」。
3
稻盛和夫的幸福觀
一,每天認真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
幸福從勤奮中來!喜歡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全神貫注、鑽深鑽透、觸及真理,在勤奮中培育能夠感受幸福的心。
勤奮工作絕不僅是獲得生活條件的手段,而且是戰勝欲望、磨鍊心智、提升人格的崇高行為。每天認真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它能塑造高尚的人格,獲得幸福的人生。企業全員幸福,就是要全員勤奮,所以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應運而生。
二,用「感謝」二字塑造心靈原型。
稻盛和夫說「感謝二字塑造了我心靈的原型」。要感謝挫折,感謝失敗,缺了它們其中任何一個就不會有稻盛和夫的今天。
當年,松下公司是稻盛和夫唯一的客戶,但是松下的訂單對價格和質量特別苛刻。比如:為它生產一年,工廠熟能生巧、效率提升了,會要求降價。再比如:訂單數量加倍,工廠生產成本降低了,也要求降價。又比如:財務報表顯示京瓷有10%的利潤,松下才5%的利潤,也會要求降價。
稻盛和夫一方面感謝松下給他訂單,另一方面感謝松下的嚴酷,鍛鍊了京瓷。當京瓷產品出口到美國之後,在質量和價格上已經具備了壓倒性的競爭優勢,一時間產品100%佔領了美國的相關市場。
三,用「反省」改變成功之後的傲慢。
人一旦成功就會傲慢,多少英雄好漢耽擱於此。稻盛和夫也曾經傲慢:京瓷上市後,一年有幾十億日元的利潤,但是稻盛和夫的年薪卻與一般幹部差別不大。起初他對此頗有微詞,但很快就開始反省:不管具備多麼卓越的才能,不管這種才能孕育了多大的成功,所有這一切不歸一人所有。領導人不可以將自己的才能私有化,而要將它用於為世人、社會謀福利。
四,用「奉獻」滋養感受幸福的心。
稻盛和夫赤手空拳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年近80歲時還挽救了一家曾是世界500的企業。雖然做什麼都成功,但稻盛和夫的生活非常儉樸。中央電視臺採訪他時,問他有沒有私人遊艇,他笑了,說:「我家裡有一輛雷克薩斯的小車。」稻盛和夫把為社會、為世人盡力,真正為他人好,視為人最高貴的行為。積善行,思利他,在奉獻中培育能夠感受幸福的心。也在無私奉獻中,感受到無比的幸福。
五,用覺悟事物的本質,獲得幸福的能力。
成功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是「思想品格×努力×能力」。工作上精於一業、鑽深鑽透、做到極致,就能覺悟事物的本質。因為在一切事物的深處都隱藏著普遍的真理。
稻盛和夫一輩子之所以能夠對人生,對工作,對經營的關鍵問題,能夠做出無數正確的判斷,是因為他發現,正確判斷事物的本質,就是判斷事物的基準,不用得失,只用善惡。稻盛經營的企業都是高收益企業,正是源於他把是非善惡作為判斷事物是非的標準。
4
幸福人生,源於把正確的事情貫徹到底
幸福是物質的相對滿足和精神的積極升華。是否感受得到幸福,取決於當事人的心態是以利他為主,還是以利己為主。那麼,幸福究竟來源於哪裡呢?
不管遇到何種境況,都抱著強烈的信念:把作為人應該做的正確的事情,正確地貫徹到底。不屈不撓地實現這一條,就帶來了幸福的人生。
利他者自利,什麼時候人的內心會充滿深切、純淨、極致的幸福感呢?決不是私利、私慾獲得滿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為開花結果的時候。凡智者都知曉,為他人盡心盡力的行為,不只是對他人有利,福報也一定會回到自己的身上。
來源: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