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微課堂•家和工作室
開課啦!
今天
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宋良炯老師
從心理學的角度
分享一些親子秘籍
掌聲有請!!!
《親子距離漫談》
主講:宋良炯(家和工作室老師)
大家好,我是桐廬縣家和工作室心理輔導老師宋良炯,今天和大家分享親子交往中的一點認識。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豪豬凍得受不了了,就擠在一起取暖,但是它們身上的刺開始互相傷害,於是不得不分開。可是寒冷又把它們驅趕在一起。這樣,同樣的傷害又發生了。最後,經過幾番聚散,它們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既可以滿足彼此取暖的需要,又不至於互相刺傷。
這就是有關人際距離的故事,人際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雙方的距離感,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人際距離是不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者她的旁邊。實驗進行了整整八十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裡,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這就是我們和陌生人之間的人際距離感。人際距離可以非常明確的反應兩者之間的關係,你會和討厭的人站的很遠,會和親近的人站的很近,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呼吸等。那麼親子之間會有人際距離嗎?
在小時候嬰幼兒階段,孩子和母親之間是零距離的,抱在懷裡,牽在手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獨立意識崛起,親子之間的距離就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可以去街上觀察看看,或者回顧自己和孩子的經歷:進入青春期後,你和孩子共同散步,購物或者旅遊時,他還會經常牽著你的手嗎?還會依偎在你身邊嗎?很可能不會了,孩子長大之後,心靈上需要一個獨立空間,給自己自由生長創造陽光和養分,而不會總靠著你。因此那時的孩子可能需要和你保持一定的距離,凸顯自己的獨立。但父母還沒完全意識過來,認為自己和孩子還是零距離的,就會產生矛盾。因此,嬰兒階段,父母抱著走路;幼兒階段,父母牽著走路;少年時代,父母看著走路;初高中以後,孩子摸索著自己走路。當然,有的父母從小過分放手,和孩子沒有親密感,人際距離很遠,孩子就會缺少安全感,對於親子關係建立非常不利。
著名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薩提亞的家庭療法在雕塑家庭關係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關係,有問題的家庭要麼父母和孩子離得很遠,要麼一方離的很遠,要麼就是一方極力想靠近,導致另一方很不適應。家庭治療的目的是讓彼此找到合適的距離,既有親密關係,又有相對自由的空間。
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人際距離是一門藝術。「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恰到好處才是真諦。
小編偷偷告訴你
接下來
我們的微課堂將陸續上新
分享
有趣、有用的
幸福生活小知識
讓我們一起
期待吧~
歡迎關注 浙江女性( ID: zjsfnlhh)
長按掃碼,或搜索「浙江女性」、「zjsfnlhh」關注。
攜手打造網上巾幗家園!
原標題:《微課堂•家和工作室|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距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