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家和工作室|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距離?

2020-12-22 澎湃新聞

微課堂•家和工作室|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距離?

2020-09-27 1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微課堂•家和工作室

開課啦!

今天

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宋良炯老師

從心理學的角度

分享一些親子秘籍

掌聲有請!!!

《親子距離漫談》

主講:宋良炯(家和工作室老師)

大家好,我是桐廬縣家和工作室心理輔導老師宋良炯,今天和大家分享親子交往中的一點認識。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一個寒冷的冬天,一群豪豬凍得受不了了,就擠在一起取暖,但是它們身上的刺開始互相傷害,於是不得不分開。可是寒冷又把它們驅趕在一起。這樣,同樣的傷害又發生了。最後,經過幾番聚散,它們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距離,既可以滿足彼此取暖的需要,又不至於互相刺傷。

這就是有關人際距離的故事,人際距離指的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雙方的距離感,或者說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在不同的人際關係中人際距離是不一樣的。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一個剛剛開門的大閱覽室裡,當裡面只有一位讀者時,心理學家就進去拿椅子坐在他或者她的旁邊。實驗進行了整整八十個人次。結果證明,在一個只有兩位讀者的空曠閱覽室裡,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這就是我們和陌生人之間的人際距離感。人際距離可以非常明確的反應兩者之間的關係,你會和討厭的人站的很遠,會和親近的人站的很近,彼此能感受到對方的體溫、呼吸等。那麼親子之間會有人際距離嗎?

在小時候嬰幼兒階段,孩子和母親之間是零距離的,抱在懷裡,牽在手上。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獨立意識崛起,親子之間的距離就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我們可以去街上觀察看看,或者回顧自己和孩子的經歷:進入青春期後,你和孩子共同散步,購物或者旅遊時,他還會經常牽著你的手嗎?還會依偎在你身邊嗎?很可能不會了,孩子長大之後,心靈上需要一個獨立空間,給自己自由生長創造陽光和養分,而不會總靠著你。因此那時的孩子可能需要和你保持一定的距離,凸顯自己的獨立。但父母還沒完全意識過來,認為自己和孩子還是零距離的,就會產生矛盾。因此,嬰兒階段,父母抱著走路;幼兒階段,父母牽著走路;少年時代,父母看著走路;初高中以後,孩子摸索著自己走路。當然,有的父母從小過分放手,和孩子沒有親密感,人際距離很遠,孩子就會缺少安全感,對於親子關係建立非常不利。

著名心理治療師、家庭治療師薩提亞的家庭療法在雕塑家庭關係的時候就非常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關係,有問題的家庭要麼父母和孩子離得很遠,要麼一方離的很遠,要麼就是一方極力想靠近,導致另一方很不適應。家庭治療的目的是讓彼此找到合適的距離,既有親密關係,又有相對自由的空間。

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人際距離是一門藝術。「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恰到好處才是真諦。

小編偷偷告訴你

接下來

我們的微課堂將陸續上新

分享

有趣、有用的

幸福生活小知識

讓我們一起

期待吧~

歡迎關注 浙江女性( ID: zjsfnlhh)

長按掃碼,或搜索「浙江女性」、「zjsfnlhh」關注。

攜手打造網上巾幗家園!

原標題:《微課堂•家和工作室|親子交往中,如何保持合適的距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如何保持合適的人際距離?
    如何保持合適的人際距離? 文|韓三奇人際關係的衝突,歸根結底,是不適當的人際距離造成的。
  • 越是高層次的人,與人交往,越懂得保持「距離」,值得學
    其實人類也是一樣的,如今有一種說法叫做「社交安全距離」,越是高層次的人,與人交往,越懂得保持這兩個「距離」,有一套,值得學。一、界限是人際關係中的最重要的分寸俗話說得好「距離產生美」,這句話不僅僅是放在戀人之間,在一般的朋友之間也是合適的。
  • 與異性保持距離,是對彼此最基本的尊重
    與人相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控好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要讓對方產生誤會。與已經有另一半的異性保持距離,是男女交往的底線。三毛曾說過: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雖然我們只是一群吃瓜群眾,但是值得重視的是我們如何在愛情裡面避免類似事情發生呢?在和異性交往時,要有一定的邊界感,這是一種很好的分寸,不論男女。而邊界感就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只有在和異性交往時保持在朋友的距離,注意交往的「度」,才會避免另一半胡思亂想。
  • 董潔和兒子拍的親子照流出,親密舉止惹網友吐槽:太不合適了
    有一段時間,演員董潔在網上曬出了一組親子照,就引起不小的爭議。原來,網友認為,媽媽和兒子拍唯美的照片沒有錯,但是母子倆身穿正裝,兒子是一身西裝,媽媽穿著婚紗,再加上親密的肢體行為,把親子照硬生生拍成了「結婚照」,讓人感覺不合適。不過,董潔好像感覺沒什麼,還說等將來兒子結婚,要把照片拿給新娘看,比較一下誰漂亮......
  •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保持距離
    因為過於了解和熟悉,兩個人沒有了新鮮感,聊天也變得艱難無比,再也找不到快樂的感覺,最後不得不遺憾收場。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兩個人能給彼此一些空間,保持好一個適當的距離,那麼結果也許就會變得截然不同。對於我們來說,新鮮感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天天都去追求這種感覺。
  • 【親子微課堂】寶寶眼中的世界
    對生活中常見且相似的物品,已經有一定分辨能力。2~3歲開始能正確辨別黃、棕、紅、黑等基本顏色。但比較相近的顏色還是分不清。4歲己能辨別各種有細微差別的顏色。這時他們才能把各種基本顏色和它們的名稱相對地聯繫起來。寶寶通過視覺感知世界。在寶寶視知覺發展的關鍵期有針對性的對寶寶進行視覺訓練,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澎湃新聞親子學堂攜手尤倫斯(UCCA )兒童藝術中心將免費為全國兒童提供線上藝術成長課,希望「藝術成長微課堂」欄目可以為待在家的孩子們提供獨特的藝術學習體驗。藝術成長微課堂|《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創作吧!
  • 薦讀┃最好的交往,是保持距離
    交往的至高境界: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最褒有精彩的往來與有興趣的期待, 也只有保持若近若離的距離。 不驚於精彩故事背後的蒼白延續;不必惶恐不安於親近過後的冷漠。
  • 人際交往心理學:社交上的4種空間距離,把握好合適的度
    不知道你們生活中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當你在坐電梯的時候,如果電梯裡有另外一個人,你和他是不是會保持比較遠的距離?當電梯裡有3個互不相識的人時,你們是不是又會調整到一個合適的距離?這就是我們自帶的一種「距離感」。
  • 創業課堂:推薦想開一個工作室創業,有哪些合適的創業賺錢項目
    創業課堂:推薦想開一個工作室創業,現在有哪些合適的創業賺錢項目在沒有找到創業項目或許賺錢路子的情況下,我是一直支持開一個工作室創業,這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那麼,能夠開哪些工作室創業呢?我這兒推薦幾個供參考。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用藝術和壞情緒說再見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用藝術和壞情緒說再見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2020-06-02 09:51 來源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設計迷你美術館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設計迷你美術館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2020-05-18 15:42 來源:澎湃新聞
  • 異性交往,如何保持純潔的友情?
    01兩個人在相處中多半會產生感情,感情的深淺代表關係的好壞,但這種兩個人之間的親疏關係,卻是很難把握的。親情,友情,愛情,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感情,而與異性交往時,適時的處理兩人的友誼是很有必要的,不能因為沒有弄清楚感情的界限,讓自己陷入迷惘。「你的笑容很甜,在一起很黏,說愛還太膚淺,友情的界限,要怎麼分辨,不能手牽手,只好肩並肩。」那麼,異性相處時,如何保持純潔的友誼呢?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拼趣的奇想國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澎湃新聞親子學堂攜手尤倫斯(UCCA )兒童藝術中心將免費為全國兒童提供線上藝術成長課,希望「藝術成長微課堂」欄目可以為待在家的孩子們提供獨特的藝術學習體驗。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藝術成長微課堂|《拼趣的奇想國 6-8歲》(07:50)本期藝術老師將帶兒童一起探索不同圖像間意義聯通的可能性
  • 舒服的社交狀態應該是,保持聯繫,保持距離
    對於這個話題,Jony J的理解是:只要你自己變得優秀了,就算你想與別人保持距離,別人也會想要與你保持聯繫的。他這樣理解小編其實也蠻贊同的,「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我們與其花時間在一些無用的社交上,倒不如用心經營好自己,優秀的自己才配得上優秀的朋友!
  •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來玩撕紙遊戲
    親子學堂&藝術成長微課堂| 來玩撕紙遊戲 澎湃新聞記者 楊思超 2020-05-06 09:00 來源:澎湃新聞
  • 人際交往,儘量與這種人保持距離,避免傷害自我
    人際來往的過程中,儘量與這種人保持距離,禮貌性的尊重即可,這樣才能有效的避免傷害到自我,其實簡單的拉開距離也可以,只有儘量的避免矛盾與摩擦的出現,生活才會把煩惱不斷地減少,自己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生活會更幸福更和諧。
  • 為何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距離
    為何不是交往越深,就越容易相處,人際關係也越好呢?其實這種現象就像兩隻刺蝟一樣,它們在冬季想擁抱取暖,靠得太近會扎到彼此,靠得太遠又無法取暖。於是經過很多次這樣的折騰,才找到這麼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
  • 親子關係需建立邊界感,從「刺蝟法則」中學會與孩子保持適當距離
    指的是在人際關係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力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中國式家庭中普遍存在兩種不恰當的親子邊界關係1.越位,即父母對自己不該負的責任進行越界幹涉 。
  • 還在和孩子「相愛相殺」?刺蝟法則告訴家長:育兒也要保持距離感
    於是刺蝟們不斷試探,調整距離,終於找到了一個恰當的距離,既保證雙方的安全,又實現了相互取暖的目的。刺蝟相處之道所折射出的真理在心理學中被稱為&34;。與人交往之際,不越過對方的臨界距離線,留有對方自我的空間,方能實現更好的交往。運用在上司與下屬中,想要工作更加有成效,就應該保持上下級的親密關係,但是這種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理性合作關係。刺蝟需要保持舒適的最佳距離,親子關係中更需要注意這一點。許多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很難把握恰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