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土生子札記》

2020-12-16 騰訊網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第十六周 第三天

紐約 詹姆斯·鮑德溫 《土生子札記》

像紐約這樣巨大而複雜的都市,是任何一個單一的寫作視角或任何一個個體所無法囊括的。自從歐·亨利發表題為《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 1908)的紐約短篇小說集以來,紐約的規模已經翻了一番;他的小說集的標題是對一個記者的直接回應,此人宣稱紐約市只有四百人「值得結交」。可以斷定,該記者在四百人中即使包含了少數族裔或勞動階層,但也屈指可數。我昨天發現索爾·斯坦伯格(Saul Steinberg)準確地描繪了加寬的第96街,但關於分界線以北的貧窮街區,他並未告知我們一個事實,居住在那裡的女孩大部分是拉美裔或黑人。想要了解這些少數族裔,我們需要去閱讀其他一些作家。1960年代末,皮爾·託馬斯(Piri Thomas)的回憶錄《到窮街陋巷》(Down These Mean Streets)從一個波多黎各移民中的「黑膚」小孩的視角,對東哈萊姆進行了獨特而複雜的描繪。他淺膚色的鄰居瞧不起他,而他自己的父母拒絕接受其祖先的非洲血統。

在我上聖希爾達學校和聖休學校的八年裡,每個上學的日子,我都從上東區乘坐4號公交車。車站正好在惠特尼美術館前面,斯坦伯格就在這裡舉辦過回顧展,公交車經過美術館和麥迪遜大道的高檔商店,然後沿著哈萊姆的南部邊緣穿過城市,到達晨邊高地,這是一塊基本上是白人居住的地區,因為哥倫比亞大學和聖約翰大教堂等文化機構而聞名遐邇,在這裡我們舉行一年一度的聖誕遊行,瑪德琳·蘭歌(Madeleine L』Engle)曾經描寫過這裡的聖誕遊行。我們一個班最多有一個黑人或拉美裔小孩,給我們上課的修女和世俗教師沒有一個是黑人。至少我們是這樣認為的。學校的創建者露絲媽媽是一個淺膚色的黑人,被人當作白人。我們知道她從紐約前往加拿大成為一個修女,三十年後回來創建了自己的修道會,其主要使命就是該學校。而我們不知道的是,她前往加拿大,是因為1920年代沒有一家聖公會女修道院會接納一個黑人女性。

詹姆斯·鮑德溫

《土生子札記》

作為牧師的小孩,我對詹姆斯·鮑德溫(James Baldwin)的《土生子札記》(Notes of a Native Son)抱有獨特的興趣,標題文章描述了他和父親之間非常困難的關係,他的父親是哈萊姆的一個浸禮會牧師。鮑德溫在1955年發表這本文集的時候,他才三十一歲;到了1968年我購買此書的時候,該書已經入選班塔姆「現代經典」目錄。在撰寫此篇文章之前,我並未重讀這本書,但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標題文章開篇的一個場景:

1943年7月29日,我父親死了。同一天,幾小時後,他最後一個孩子出生了。一個月以前,當我們全身心等待這兩件事情的時候,底特律發生了本世紀最血腥的種族騷亂之一。我父親葬禮結束幾小時後,當他靜穆地躺在舉辦葬禮的教堂裡時,哈萊姆爆發了種族騷亂。8月3日的早晨,我開車送父親前往墓地的時候,穿過一地的碎玻璃。

似乎這些尚不足以令人焦頭爛額,他又說道:「我父親葬禮那天,是我的十九歲生日。」然後他不帶感情地評價道:「當一個人策劃生日慶祝的時候,自然不會想過會和一場葬禮進行競爭。」

鮑德溫當時已經和父親關係疏遠很多年時間了。他當時生活在格林威治村,努力成為一個作家,在藝術家的圈子裡活動;馬龍·白蘭度當時是一個滿懷抱負的演員,是他的室友,也是一生的摯友。至於父親,鮑德溫說他「肯定是我見過的最充滿怨恨的人;但必須承認他身上隱藏著某種東西,賦予他巨大的能量,甚至是令人無法抗拒的人格魅力」。

隨著文章的展開,鮑德溫探索了他對父親的怨恨的根源,也描述了自己在新澤西一家餐館近乎災難性的情緒失控,就在這家餐館,一個滿懷歉意的女服務員告訴他「我們這裡不給黑人提供服務」,而這已經是重複過很多次的經歷了。他剛剛被一個工廠解僱,該工廠的大部分工人都來自南方,在這裡他徒勞地和赤裸裸的種族歧視進行過抗爭,當時美國東北地區的好餐館拒絕為黑人提供服務依然十分普遍,該工廠的種族歧視甚至比餐館的情況更加肆無忌憚。他陡然怒火上升,將一個水壺扔向這個女服務員,然後轉身逃跑,他身後迅速聚集了一大幫人追趕他,試圖報復,他差一點就無法逃脫。那天晚上,他說:

我無法接受兩個事實,兩者都同樣難以通過想像去把握,一個事實是我很可能已被殺死。但另外一個事實是我已經準備好去殺人。我雖然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我的確已經明白:我的生命,我真正的生命,危在旦夕,不是由於別人會做什麼,而是由於我內心的仇恨。

像鮑德溫其他作品一樣,這篇文章剖析了在社會不公的受害者內心導致仇恨的眾多因素,他認為這種仇恨對受害者本人的危害,遠大於對仇恨目標的危害,貧民窟商店門面的玻璃只是暫時被打碎,那些享受特權的個人和機構將會長存不衰。

導致鮑德溫和家人的隔閡,和美國文化的隔閡,還有一個原因,即他在十幾歲的時候認識到自己是同性戀。同他之前的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朱娜·巴恩斯(Djuna Barnes)一樣,他在二十四歲時移居巴黎,尋找一個更加自由的環境,他最終永久性地定居法國。雖然人們總是將鮑德溫置於純粹的美國背景下解讀,但如果我們將其視為一個世界文學作家的時候,新的視角就會出現,當他作為一個在域外生活的美國人的時候,他獲得了作家的自我意識。《土生子札記》最後四篇文章的背景都在法國。其中第一篇《塞納河上的邂逅:黑色遇見褐色》講述他作為黑人和作為美國人的雙重身份。在巴黎,富有同情心的法國人對他屈尊俯就,這些法國人「認為所有的黑人都來自美國,他們俯仰吹號,舞步細碎,其實都已遍體鱗傷,深藏用語言無法表達的痛苦,是法蘭西共和國所有的榮耀疊加在一起也無法治癒的」。他也認識了一些來自法國殖民地的非洲學生,意識到他和他們迥然不同:「他們彼此面對,黑人和非洲人,隔著三百年的鴻溝。」逐漸地,他在疏離和漂泊中找到了自己身上的美國性的精髓,在他移居法國之前從未意識到過。

在這篇文章的末尾,他談到美國僑民:「然而終有一天他將再次面對自己的家……時間最終帶給美國人的,將是他們自己的身份。正是在這樣一個危機四伏的旅途中,在這同一隻船裡,美國黑人將與自己和解,將與他之前成千上萬緘口結舌的黑人和解。」鮑德溫沒有再回美國定居,只是在參加民權活動的時候偶爾回家看看。他和他的伴侶伯納德·哈塞爾(Bernard Hassell)最終定居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在那裡他接待了眾多的朋友和藝術家、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和妮娜·西蒙妮[Nina Simone]經常來這裡待一段時間)和作家——其中包括翻譯了他的戲劇《阿門角》(The Amen Corner)的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鮑德溫是在法國書寫長短篇小說和戲劇,這些作品經常拉開距離審視他的美國經驗,正好和尤瑟納爾的做法相反。在他經常被收入選集的短篇小說《桑尼的布魯斯》(Sonny’s Blues)等小說中,我們能夠看到鮑德溫的非洲-美國-法國的寫作中這種富有創造力的雙重身份(或三重身份)。當時爵士樂在巴黎已經火爆了很長時間;讓·保羅·薩特在他1938年的小說《噁心》(Nausea)中,利用爵士樂來為小說備受折磨的主人公洛根丁(Roquentin)帶來最終的、暫時的平靜,這段描寫成為人們喜愛爵士樂的非常有名的文學表述:

現在,薩克斯管傳來一首樂曲。我有點自慚形穢。剛剛經歷了微不足道的痛苦,一種經常性的痛苦。薩克斯管在演奏四個音符。這四個音符出現了,又消失了,似乎在說:你就像我們一樣,有節奏地痛苦。好吧!……我感覺有東西在挨著我輕輕摩擦,我一動也不敢動,生怕它會離開。這是我久已忘記的一樣東西:一種快樂。黑人女子在唱歌。你能為自己的存在找到理由嗎?或許有一點點?

鮑德溫則用爵士樂讓作曲家兼鋼琴家桑尼和他刻板的哥哥和解。如同薩特的小說一樣,這篇小說通過音樂達到一種存在主義的拯救,但鮑德溫將《桑尼的布魯斯》置於非裔美國人和紐約的複雜背景之下,從而在寓意上遠超薩特。

作為一個非裔美國作家和一個僑居者,鮑德溫在今天依然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拉烏爾·佩克(Raoul Peck)在其2016年的傑出紀錄片《我不是你的黑人》(I Am Not Your Negro)中強調這一點。但今天看鮑德溫,甚至比2016年看鮑德溫,更加貼合現實。我一直念念不忘《土生子札記》開篇的碎玻璃,但我忘記了造成這些碎玻璃的直接原因。在他父親葬禮之後,當鮑德溫在市中心「絕望地慶祝我的生日」的時候,一家哈萊姆旅館裡一個黑人士兵和一個白人警察同時對一個黑人女孩(鮑德溫說,是一個妓女)產生興趣,為之打起架來。打架的結果是,警察朝士兵開槍射擊,經過流言和錯誤信息的放大,這則新聞導致了種族暴亂。鮑德溫這篇1955年的文章,在一個可以進行思考的遠距離上,異常明晰地描述了過去發生在美國的事情,他似乎在跟今天美國報紙上幾乎每天都在刊出的類似報導直接對話。

相關焦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阿Q正傳》 [美]丹穆若什/文 朱生堅/譯 2020-07-28 10:46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豐饒之海》 [美]丹穆若什/文 宋明煒/譯 2020-08-06 15:27 來源:澎湃新聞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紐約:《時間的皺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六周 第一天紐約 馬德琳·英格 《時間的皺紋》還在緬因州時,我已開始通過書籍來體驗更廣闊的世界了,但在我們搬到紐約後不久,我才第一次遇到了專業的全職作家:她是我父親的教友富蘭克林夫人,但更為人所知的是她的筆名:馬德琳·英格(Madeleine L'Engle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尾聲:第八十一本書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八十一本書於是,我們終於又回到了改良俱樂部,凡爾納小說開始的地方,時間也正好到點。這一計劃的討論開始於開場白中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當然計劃的名字也來自這本書,考慮到這一點,你儘管抗議我已經超出八十本的限制。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看不見的城市》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今天意識到卡爾維諾的模式包含八十一個城市,這數目正好比儒勒·凡爾納和我自己多出一個,真令我開心。)卡爾維諾於1967年移居巴黎。他很快就成為我們在喬治·佩雷克的作品中已經碰到過的那個實驗性的「烏力波」團體的成員。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威尼斯:《從封面來看》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新義大利與老義大利、本地人與外國人、純真與腐敗在這本書裡都被深深地交織在一起。充滿諷刺而又合乎情理的是,萊昂的書又引發了她書裡批評的問題:讀者們蜂擁而至,到威尼斯來,只為一睹布魯內蒂的街區和他工作的轄區警局——或者說他的工作地,如果布魯內蒂真實存在。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蝴蝶的重負》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薩義德的諸多著作中,我個人最喜愛的是《最後的天空之後》(After the Last Sky,1986),他把一個流亡者對故土的回憶,編織在關於法國攝影師吉恩·莫爾(Jean Mohr)拍攝的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照片的評說中:薩義德這本書的題目取自達爾維什的詩《地球向我們關閉》(The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黎:《情人》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這本書具有強烈的自傳性,從此書封面上不斷使用的一張她早期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出來。這張照片後來也成為了1992年讓-雅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拍攝的同名電影版本中無名女主人公的形象模版:L』Amant這並非杜拉斯第一次把早年經歷寫成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生死疲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莫言這本書的繁複故事取決於三個核心主人公的敘述。大部分篇幅由西門鬧,或者說由他的一系列轉世者來敘述。作為一個富有而不問政治的地主,他在縣城解放時被槍斃了。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布拉斯·庫巴斯死後的回憶》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在序言中,布拉斯·庫巴斯懷疑他的回憶錄會不會有對之表示同情的讀者,他把此書題獻給第一位(也許是僅有一位)讀者,或者,我們也可以說是,他的第一位買主:謹以這些死後的回憶,作為懷舊的紀念獻給最先啃噬我的冰冷的屍骸的蠕蟲由此,我們已然領略到了這本書獨特的黑色幽默風格。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印度:《吉姆》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中國:《西遊記》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本書的兩位主要的英文譯者——阿瑟·韋利 (Arthur Waley)和餘國藩 (Anthony Yu)——採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餘國藩的四卷本是全譯本,包含了七百四十五首敘評詩。在他長達百頁的導言中,餘國藩細述宗教和哲學背景,以將此著理解為一部宗教自修的寓言。準此,孫悟空代表了「心猿」這一佛教概念,它的躁動不安必須被平復與啟悟。
  • 丹穆若什︱八十天,八十本書環遊地球
    從上周開始,他在哈佛大學網頁上開始每天發布一篇文章,每天討論一篇世界文學經典,丹穆若什教授預期在八十天內完成一次世界文學之旅,如同凡爾納《八十天環遊地球》中的福克與路路通那樣,他預定的路線從倫敦出發,途徑巴黎、開羅、耶路撒冷、加爾各達、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倫敦。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墨西哥:《波波爾·烏》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本書倖存到現在,比如這本歷史和天文曆法冊子本,現藏於德國德勒斯登。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阿曼:《天體》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日本:《源氏物語》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她的日記《枕草子》可為這本書描繪的宮廷生活提供最好的背景。她是這樣描述一個理想情人在破曉時的舉止的:一個好情人在黎明時的表現會與其他時候一樣優雅。他依依不捨地起床,表情沮喪。女人催促道:「快點啊,朋友,天快亮了。你不想讓人在這裡碰上你啊。」他深深地嘆口氣,好像在說離別是多麼的痛苦。站起來後,他並不趕緊系好褲子,而是靠近女人,竊竊私語尚未說完的話。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失蹤的檔案》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阿維所描述的情形大約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阿拉伯世界,那是米沙尼生活並長大成人的阿拉伯世界。像奇瑪曼達·阿迪契一樣,米沙尼是早熟的讀者,而且和她一樣,他能找到的書——至少是他最喜愛的偵探類書籍——都是英國進口的。他有一篇題為《希伯來偵探之謎》的文章,裡面是這麼所說的:他八歲就是柯南·道爾迷,十二歲時,他已讀完住家附近公共圖書館裡所有的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巴西:《食人族宣言》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第十二周 第三天巴西 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食人族宣言》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 (Oswald de Andrade)生於聖保羅,並在那裡長大。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愛爾蘭:《尤利西斯》
    丹穆若什教授的《八十本書環遊地球》,既是重構世界文學的版圖,也是為人類文化建立一個紙上的記憶宮殿。當病毒流行的時候,有人在自己的書桌前讀書、寫作,為天地燃燈,給予人間一種希望。
  • 一周一本書丨八十天環遊地球
    by 凡爾納《八十天環遊地球》作者簡介儒勒·凡爾納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19世紀法國科幻小說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他的主要作品有《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地球》、《從地球到月球》、《神秘島》、《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地心遊記》等。這本書是簡介吸引到我的,Why?  因為一個賭注,就開啟了環球之旅,沒有飛機、只能搭火車與郵輪,時間還只有僅僅的八十天,最終竟然還完成了這一驚人壯舉。  好奇心一下就冒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