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裡遛娃, 不少爸媽都遇到過這樣的頭疼事兒——
別的小朋友來跟你家的娃炫耀:看看我這個新買的玩具,好玩兒不?
一番試玩體驗後,娃很容易被種草,而家長只有掏錢「擺平」的份兒了。
但是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有一個 63 歲的爺爺,每次遇上這種難題,回答都很乾脆利落:走,爺爺給你做個更高級的。
他就是最近走紅全球的王德文,這是他的本名。網友更熟悉的是這個名字:「Grandpa Amu」(阿木爺爺)。
阿木爺爺的手上功夫,說起來也沒什麼特殊的。
不過就是用最原始最簡單的「笨辦法」,給孫子做各種木質、竹製的玩具而已。
比如,不用電池,藉助一塊略微傾斜的木板,自己會蹦蹦跳跳的袋鼠。▼
比如,自己走起來的機器人。▼
還有每個小孩都喜歡的小豬佩奇,咱家孫子也不能落下。▼
這些小物件看起來有點異曲同工?老爺子的本事可不止這點。
整個大的,木馬。不用投幣,暢玩!▼
來個更大的,手搖式泡泡機。再也不用怕肺活量不夠,吹再久腮幫子也不會疼啦!▼
烏篷船、水壺、茶杯、啄木鳥……這些都是小場面,完全難不倒阿木爺爺。▼
但是難度最高的還屬這塊「磚木」。▼
經過阿木爺爺這麼一畫、一鋸、一鑽、一鑿。▼
再「變身」成了一個凳子。▼
這可是 2600 多年前魯班發明的兩用「魯班凳」:可當枕頭,可當凳子。
「魯班爺爺」——這個網友給他的稱號,果然不是亂喊的。
要說阿木爺爺的這些視頻,剪輯是粗糙的,配樂是沒什麼節奏感的,很少字幕和解說,甚至連鏡頭都時常失焦。
但是這樣樸實的「記錄」,被兒子拍下來,傳到網上,意外地火了。
在國外某視頻網站,已經有 124 萬粉絲關注了阿木爺爺,更有超過了 2 億次的點擊量。
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一根鋼筋,甚至連電鋸、電焊都用不上。小到孫子的玩具,大到家具物件,甚至竹木橋,多得是我們想不到的「鬼斧神工」。
學木工,對於阿木爺爺來說,既是吃飯的「營生」,也是興趣愛好。
9 歲的時候,爸爸去世,家裡四個兄弟姐妹,窮是真的窮。就連蒸飯的鍋蓋壞了,媽媽都買不起新的,每天蒸出來的饅頭、紅薯都不熟。
得給媽媽做個新鍋蓋,讓全家人吃上飽飯。這是阿木爺爺學木工的初衷。
當過學徒的都知道,剛入門,只有看的份。
跟著學了好幾個月,沒報酬,只是跟著師傅吃百家飯。阿木爺爺倒也樂意,「這樣家裡能省下點糧食」,還能學著手藝。
師傅看這孩子勤快,就帶在身邊,後來慢慢才能磨工具,拉鋸子,打下手。
用看來的本事,阿木爺爺琢磨著做了個鍋蓋,師傅一看「還湊合」,阿木爺爺這才算真正能上手了。
也就是師傅的這句話,讓阿木爺爺信了五十年:「我覺得我在做木工上有點天賦。」
可是都說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同期學藝的那些個師兄弟們,早早就不幹這行了。只有阿木爺爺堅持了下來。
農忙的時候,他是地裡插秧、收割的農民。農閒的時候,他是給鎮上人造梁造門,打打柜子做做凳子的木匠。
經年累月,阿木爺爺的雙手日漸粗糙,布滿老繭,這裡一塊黑,那裡一塊傷,這可都是歲月留下的包漿。
說起拍視頻這事兒,阿木爺爺也並非一夜爆火。從 2018 年開始,阿木爺爺的兒子,就陸陸續續把老爺子給孫子的「手作玩具」拍下來,傳到網上。
只是一開始就更粗糙了,既沒有分鏡頭,更沒有分步驟,有的還很短,就幾十秒。更像是家庭生活記錄。
而阿木爺爺爆紅全網的魯班凳、魯班鎖、世博園中國館等作品,也並非大家看到的「一氣呵成」那麼神奇的。
就拿魯班凳來說,阿木爺爺先是上網查資料,又在硬紙板上模擬,從第五代做到第七代,前前後後廢了好幾塊木頭,花了好幾個禮拜。
至於工具,就是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沒圓規的時候,木條、釘子、鉛筆成了「替代品」;沒鋼鋸的時候,鐵絲也挺趁手的。
做了大半輩子木工,也很懂得與時俱進。蘋果形的魯班鎖,心形的求婚木盒,能走路的小豬佩琦。還有開頭說到的泡泡機,光設計就花了四五天,「通過大齒輪帶小齒輪,按比例計算,比如大齒輪轉 10 圈,小齒輪轉 20 圈」這些都在阿木爺爺的腦海裡開始虛擬建模。
阿木爺爺做事,也有一套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你得先認識它,再研究它,上網查查資料,再畫草圖,把這個空間關係捋明白了,把那些榫頭設計好了,才能挪在木頭上。這是阿木爺爺的專屬密碼。
成活之前,作品的最終形態只在他腦子裡。而最終的目的也很簡單:給孫子做新潮的玩具,給家裡人生活添點方便,給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找點樂子。
有網友留言說「爺爺真是個天才,我完全猜不到他究竟是怎麼知道如何畫線、做 X 標記的,在哪鑿,在哪鋸,簡直是個天才,他還照看孩子,實在太佩服了。」簡直就是個人形 CAD(一種電腦製圖軟體)。
老爺子哪懂什麼 CAD 啊。
這個外國人眼中的天才爺爺,在阿木爺爺自己看來,不過就是年輕時候能吃上飽飯,受村裡人尊重,老了還能給孫子做做玩具哄孫兒高興的木匠而已。
被外國網友稱為「中國功夫」的木工活兒,其實就是早在 7000 多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就已出現了的榫卯工藝。
仔細看看阿木爺爺的視頻,運用的也是一些最基礎的榫卯工藝而已,不複雜,咱們身邊也有很多木匠都會。
真正把榫卯這種「木工活兒」運用到了極致的,是懸空寺;以及「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屹立了千年還不倒的應縣木塔。
只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金屬變得不那麼貴重,也有了更加省力的車床、鑄造,和更具有可塑性的各種塑料、合金、板材。單純的木工顯得有點兒吃力不討好了。
也正是這種看似跟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笨手工,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生活。
只要遵循著方法,一步一步,總能把東西做成了。
阿木爺爺的手藝,不僅影響了兒子,也正在影響著孫子。
而且看看阿木爺爺的視頻,真的很上癮,又很治癒。在他手裡,沒有一塊木頭會被辜負。
而每次看到孫子玩著爺爺親手做的玩具,比別的小朋友玩那些買來的玩具還要開心的時候,我們只想問一句:阿木爺爺什麼時候開教程,挺想帶娃動動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