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發現治癒率高的腫瘤中,胃癌當屬一個,但當前胃癌篩查和治癒現狀並不理想。
「日本在早期胃癌診斷率高達50%-70%,相比之下我國只有10%-20%的早期胃癌發現率,一旦發現胃癌是晚期,癌細胞勢必會四處擴散,無論醫生水平在怎麼高明,也難以保證癌細胞不復發。」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近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李兆申說,胃癌等消化道癌症在早期完全可以治癒,其最佳的篩查及治療時間是病變剛剛出現的初期,這段「窗期」雖然時間只有1~2年,卻是癌症治療的「黃金期」,在窗期如能發現早癌並接受正規治療,不但預後效果好,患者生存質量高,還能為國家節約大筆醫療開支。
作為胃癌大國,中國每年新發胃癌68萬人,死亡50萬人,死亡人數世界第一,幾乎每分鐘都有人因胃癌死亡。國家癌症中心今年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肺癌、肝癌、胃癌、上消化系統腫瘤及結直腸癌是我國主要的惡性腫瘤致死病種。
胃癌高發地區日本和韓國20年前強制開展全國性體檢篩查,早期胃癌比例達6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70%。與此同時,一項針對全國3182例接受磁控膠囊胃鏡的無症狀體檢人群的研究發現,2.2‰的人在體檢中被查出胃癌。因此,李兆申建議:把胃癌篩查納入體檢,實現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日本每年有13%左右的人做了胃鏡檢查,如果按照疊加5年則超過60%,而中國,5年內家裡有幾個人做過胃鏡檢查?」李兆申說。
為了提升患者的早診率,李兆申近年來深入基層推廣消化道腫瘤的早篩早診早治。在基層工作過程中,李兆申發現,民眾對傳統胃鏡的懼怕和排斥,在消化道腫瘤方面早診早治的意識淡薄,部分貧困人群支付能力不足,均成為我國全面開展胃癌篩查的「攔路虎」。
針對傳統胃鏡檢查的不舒適和不方便使得老百姓不願意查胃也不敢查胃這一現狀,李兆申深知並著力改變。「舒適便捷的篩查技術成為提高胃癌早診率的一個突破口,可以讓老百姓能夠從心裡不抗拒篩查。但要真正提升早診率,還得轉變一個觀念——癌症早篩早診早治,可能不是花費錢,而是節約錢。」
李兆申表示,"我們去年算了一筆帳:一個晚期胃癌病人,從診斷到去世平均花費的費用是20多萬元,最終還無法延長壽命;如果我們花10萬元篩查出1例早期胃癌的話,那就能節約10多萬元,還能節約更多的衛生資源。"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不插管做胃鏡」的時代已經到來。現在隨水吞服一顆磁控膠囊胃鏡,躺上15分鐘,即可輕鬆完成一次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的胃鏡檢查。作為膠囊胃鏡的項目領銜人,李兆申表示,精準、舒適、安全的磁控膠囊胃鏡打破了大家對胃鏡的恐懼,讓以往不敢查、不願查、不能查的百姓人能夠主動接受胃部檢查。
2018年4月,由中國醫師協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健康管理學會等聯合啟動的國家消化道腫瘤篩查及早診早治計劃正式實施,磁控膠囊胃鏡作為適宜技術已被納入胃癌篩查規範流程。
2018年,國家消化內鏡質控中心、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等共同制定《磁控膠囊胃鏡系統醫療質量控制技術規範》,對磁控膠囊胃鏡的檢查流程、操作人員要求、閱片醫生資質等進行了嚴格規定,以保證每個網點、每一例檢查都操作規範、高度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