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薯片又「中招」了!
1.15款薯片中,7款丙烯醯胺超標,包含三隻松鼠等知名品牌
本次比較試驗的樣品選取了市場上的15款「網紅」薯片。
圖片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經檢測,15款薯片樣品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重金屬汙染物、抗氧化劑均符合國標要求。但有7款薯片丙烯醯胺數值卻亮起」紅燈「。其中有3款爆款薯片含量超過標準值(歐盟設定值為750μg/kg)的3倍。
此外有8款薯片樣品的丙烯醯胺基準水平值低於設定的標準,具體請看下圖:
圖片來源: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
丙烯醯胺早在1994年就被定義為2A類致癌物,即為該物質可增加患癌風險。
如此看來,丙烯醯胺的攝入量應該是越少越好!
此次檢測,涉及到的商家都是電商知名企業,每年銷售量上億。據媒體報導稱,三隻松鼠方面宣稱:薯片都會存有丙烯醯胺物質,這是由於高澱粉類食物在高溫作用下自然形成。
「我們是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來處理(薯片)的,丙烯醯胺嚴格控制。」三隻倉鼠客服對於此次測試,給出解釋。
三隻也在其官方微博回應稱,我國並無丙烯醯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標準。所有產品仍正常銷售。
同一天,董小姐旗艦店也表示丙烯醯胺是自然生成,非人工添加。
第二天,鹽津鋪子也對此事作出回應,表示自己的生產線完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要求,為質檢合格產品。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在報告不久後發表《關於薯片比較試驗的聲明》,聲明中提到,國內外目前關於丙烯醯胺在食物中的分量並無法規和標準,歐盟規定的基準水平值是「績效指標」,因此也不存在丙烯醯胺超標一說。
但總而言之,丙烯醯胺還是少吃為妙。「垃圾食品」的攝入總歸是無益健康。
2.丙烯醯胺都存在於哪些食品裡?
實際上,丙烯醯胺在油炸食品中非常常見。食品中的丙烯醯胺主要由游離胺基酸(主要是天冬醯胺)和還原糖經過高溫烹飪,發生美拉德反應(食物呈現褐色)後生成。
天然的馬鈴薯含有較高的天冬醯胺,在超過120℃以上溫度條件下處理時,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醯胺。除了澱粉,油炸、烘焙、燒烤等方式與葡萄糖、果糖的碰撞,一樣也會發生美拉德反應。因此我們經常食用的燒烤、麵包、炸薯條、油餅、煎堆、炸油角等,都存在一定量的丙烯醯胺。
3.丙烯醯胺食用一定會致癌?
丙烯醯胺在日常生活中難以避免,世界各地國對此也沒有明確的限定值。目前,丙烯醯胺對人體危害性的討論還需建立在人體的攝入總量上。
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 阮光鋒表示,丙烯醯胺的確是一種潛在致癌物,具神經毒性、遺傳毒性和致癌。但這些結論都建立在動物試驗基礎上,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對人類有同樣結果,這也就說明它只是增加了致癌風險,並不是意味它會直接引起癌變。
4.提醒:薯片屬於高脂、高鈉、高能量零食,建議少吃
拋開薯片上的丙烯醯胺不談,薯片本身是高能量的零食。假設我們吃入一包100g的薯片,想要消耗掉其中的能量,則需要慢跑1小時以上。而長期攝入高鹽高脂食物,還會增加肥胖、血脂高、增加罹患血管類疾病風險。
專家建議,選購薯片時,要留意其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對比不同品牌的營養素含量(如能量、脂肪、鈉等),選擇數值較低的作為購買。
經過此次檢測,發現焙烤型薯片未必比油炸型薯片更健康,無論是哪款薯片,還是應減少這類型食物的攝入,平衡膳食,少油少鹽,保持多樣化的飲食習慣。
基於我們的飲食習慣,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攝入丙烯醯胺。我們能做到的只是儘量減少丙烯醯胺的攝入,儘量多燉煮、水蒸,少煎炸、烘焙,多攝入高纖維食物,減少丙烯醯胺影響健康的可能。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