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組長 於歆傑
教育部要求要保證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如何做到實質等效,讓幾千萬大學生在家以在線的方式開展高質量學習活動,從而確保學習質量?這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和教師在這場疫情防控大考中都需要回答的必答題。
為此,清華大學在2月6日成立了「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等四個工作組,從教學法、教學質量、教學平臺和學生支持等不同角度全力提供高質量教學服務。要想實現實質等效,首先要有正確的理念。清華大學提出了「成效為道,數據為器;交互為體,直播為用」的基本原則。只有在實時交互的場景下,教師才能做到及時準確地採集學生的學習成效數據,隨時調整教與學活動,實現高質量的教學,進而確保「實質等效」!
在教學平臺方面,清華大學建議教師以智慧教學工具為主,同時可選擇與其他網絡會議工具嵌套。為此,學校要求平臺提供獨立伺服器,並籤訂協議,確保服務的穩定性。
教師培訓曾經是最困難的任務。在2月5日清華大學校長、書記給全校5萬餘名教師學生進行在線教學動員的時候,2000餘名春季學期上課的教師中,只有約400人掌握在線教學技法。為此清華大學開展了成建制的培訓,在2月17日開始上課之前,所有本學期有課的老師都至少接受了一次在線教學培訓。在關愛學生方面,清華大學為700餘名學生提供了在線學習困難補助70萬元。
不少課程實施在線期中考試,在相同難度和題量的考試面前,學生的平均成績與往屆基本持平,甚至有所提高。如本學期中給大一的學生講授的電路原理課程,是一個4學分電類專業的核心課,有133名學生選修。為了開展高質量交互,課程教師進行了若干新的教學設計,簡稱「碎」「動」「減」。「碎」就是將原來的45分鐘一節課時間拆成20分鐘一段。「動」就是必須採用比校園內課堂授課更豐富的交互式手段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這些手段包括每15分鐘做道題、時不時讓學生用彈幕回答思考題,鼓勵學生用投稿提問,將彈幕和投稿內容生成詞雲等等。「減」就是梳理出課堂內講授和課堂外自學的教學內容,使之互為補充。實踐表明,「碎」「動」「減」是行之有效的在線教學設計方法。
目前,清華大學正在全力考慮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從命題、監考、平臺、特殊情況預案等角度提出方案,努力獲得真實的學習成效,以檢驗本學期在線教學的質量,確保實現實質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