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北部的桃園龍岡地區有個著名的滇緬美食市場,走入其中,恍如到了雲南,它叫「忠貞市場」。
從中壢火車站出來,問一下附近的人都知道。這個號稱全臺灣滇緬小吃最大的集散地,因為豐富多彩的特色飲食而遠近聞名,很多旅行攻略也有介紹過,並且它非那種專門「接待」遊客的美食街一類,所以,不但價格相宜,且口味非常地道。
這裡很多攤主祖籍雲南,他們主食大多愛吃一種米製品——米幹,在忠貞市場,裡面的米幹店鋪多到數不過來,簡直是標誌性的存在。每年四月還舉辦規模不小的「龍岡米幹節」,據說其中還有潑水節和火把節的部分,一些雲南少數民族的歌舞都可以領略到,順便還舉辦美食節和交易會,很多遊客會專門前來。
米幹是雲南特有的食物,以純米製作,是利用米粉磨成漿後,再蒸熟製成的一種米食,吃起來比米粉還要韌,煮熟後舀入高湯、各種配料即成。這裡有很多家出名的米幹店,出名的幾家門口都大排長龍,最讓人佩服的是,米幹這一種食物,家家店鋪卻能做出相互不同的特色和口味來,各家店鋪都擁有自己的忠實粉絲常年捧場,讓「雲南米幹」這一美食在臺灣聞名遐邇。
和在雲南傣族地區吃到過的米幹不同,臺灣的雲南米幹幾乎都會加入雞蛋,或打成蛋花,或荷包蛋,雖然配料上略有不同,但湯頭都很棒,滋味濃鬱。
甚至有一間名為「七彩雲南」的餐廳,在其中可以吃到不少滇味美食,比如過橋米線。市場裡還能吃到雲南涼拌豌豆粉、粑粑、稀豆粉等等,這些都是在雲南常見的街頭小吃,並且做法傳統,口味地道,很是難得。雲南與緬甸、泰國等國接壤,飲食文化相互間影響頗深,口味上喜帶一點酸辣,異常開胃。
除了美食之外,附近的菜攤也很值得一逛,賣各種難得一見的蔬菜和香料,羅勒、薄荷、紫蘇、青檸、香茅、魚腥草等等是常年都有的品種,一些植物的根、莖、葉、花也可以做配料調味,令人眼界大開的同時,也見識了雲南人的物盡其用之精神。
如果要更齊全一些,可以到一家名為「美珍少數民族菜鋪」去看看,這家店連臺灣本土美食家也經常專程來購買所需的香料。滿眼的異國風味讓你眼花繚亂又覺有趣,僅是姜就有黃姜、南姜、沙姜、竹姜、老薑、嫩薑等,還有不懂怎麼烹調的芭蕉花、芭蕉葉、苦茄、臭菜。
貨架上密密麻麻的東南亞調理更是多不勝數,對愛好下廚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甚至在還能看到炸泥鰍、醃小螃蟹等「乾料」,醃的小螃蟹攤主說可以保存一兩年,做配料用的,搗碎之後加入涼拌青木瓜絲中,就是東南亞有名的「青木瓜沙拉」了,類似魚露的用法和味道。
除了雲南小吃之外,東南亞美食也很多,泰國的青木瓜沙拉在天氣炎熱的海島很受歡迎、緬式甩手餅、越式法棍三文治、印尼的班蘭椰糕。在品嘗美食的同時,也不禁讓人生出疑問,如此多的雲南小吃、泰緬越美食是如何在這裡安家落戶的呢?
原來,在這個市場附近,曾有一個「忠貞新村」,是當年專門為安置撤退到臺灣的李彌將軍「孤軍」而建的。
1954年初,由李彌將軍帶領的93師「孤軍」部隊,從緬北來到臺灣,因為他們並非跟著「大部隊」一起遷移來臺的,而是經過漫長艱辛的路途,從內地到邊境,再經過緬甸、泰國一路遊擊作戰「流浪」到臺灣。
起初他們落腳於臺灣阿里山下嘉義的溪洲、大林、霧峰等地的臺糖糖廠倉庫居住。1954年秋,在桃園修建了可供530戶人居住的宿舍,給孤軍部隊的眷屬居住,並將其命名為「忠貞新村」。
當年每戶就是30平方米左右的低矮瓦房,十戶一排,每排中間可以通行兩輛卡車。而當時周圍一片荒蕪,買菜需要到很遠的中壢鎮,加上初來乍到沒有工作,為了謀生大家紛紛想盡辦法。
有人開始開墾荒地來種菜,種植家鄉的各種香料,吃不完的蔬菜和香料就用來出售,有人到鎮上批發各種貨物,聚在村子旁邊的空地上相互買賣,漸漸就形成了固定的市場格局,便就是「忠貞市場」的前身了。
至於後來這個市場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美食出現,一部分是後來東南亞過來謀生的勞工所開,但最早的東南亞移民也和「孤軍」有關。
因為當年長期生活在泰緬地區,有的官兵在泰國緬甸娶妻生子,她們在來到臺灣後,又把家鄉的親友陸續接來,加上許多二代男性長大後,也會因為生活習慣而娶了東南亞女子為妻,於是東南亞的移民越聚越多,也就難怪會見到如此多的異域美食了。
當年居住在忠貞新村的官兵屬滇緬遊擊隊,其家眷被臺灣人稱為婀娜的「擺夷」姑娘,整座村充滿了雲南風情,因此又被叫做「雲南村」。
2004年這個眷村開始拆除,幾百戶人家陸續搬離了居住數十年的家園,或遷往它處,或購屋另住。
雖然忠貞新村的昔日榮景已不復返,但這個忠貞市場,這裡特有的雲南、泰緬小吃,很多人還會經常回來尋找那家鄉的味道,慰藉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