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創新班授課現場。 陳翰 攝
中新網寧波12月29日電(記者 林波 李典)「作為局外人,我們注意到寧海葛家村的藝術運動可以與世界各地出現的類似現象相提並論。」在寧波開放大學培訓樓的智慧教室裡,來自波蘭的學者Magdalena Gimbut和Rega Artur Piotr夫妻正在給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小港街道的十幾位村幹部上課,為他們拓寬鄉村振興的國際視野。
這是寧波開放大學首屆「開放教育學習周」中的一幕。
插花課授課現場。 周可奇 攝
12月27日至31日,在寧波開放大學首屆「開放教育學習周」期間,中外學者及學生齊聚,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學習,將學習與生活、運動、技能和專業充分融合。
「這是為我們小港街道村幹部量身定製的『鄉村振興創新班』,通過國外學者的講述,學習國際視野下的鄉村振興路徑。」在小港街道黨工委書記胡斌看來,鄉村發展除了需要學習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國際化視野,「要珍惜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注意學習的方式方法。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書記,要肯幹事,努力幹成事,要成為『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振興主力軍。」
「知己」亦「知他」。秉持開放交流的態度,除了舉辦拓寬當地發展思維的「國際班」外,本次學習周期間還開設了插花、方言文化等帶有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班」,吸引了諸多「洋學生」學習「打卡」。
在插花課教室裡,來自烏克蘭的「洋學生」Kostyantyn Shestopalov忙著用梔子葉給自己的作品進行最後的點綴,這是他在寧波生活的7年時間裡第一次體驗插花。
「老師不僅傳授給我們插花的技巧,還告訴我們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比如和諧、平衡、韻律等。」Kostyantyn Shestopalov直言,他很喜歡中華文化裡講究的「平衡」。任職於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他從事空調技術教學工作,「我特別享受這種藝術性的創作,可以與技術性的工作相平衡。」
Kostyantyn Shestopalov插花課的同桌Abriel Samuel Samm稱得上一位中華文化「行家」。來自千里達及托巴哥的他在寧波大學留學4年的日子裡,痴迷上書法、中國畫和太極。
人文英語課授課現場。 周可奇 攝
「寧波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在這裡,可以體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Abriel Samuel Samm表示,他已經和插花課老師預約了中式插花課程,「插花課上,我學到了中華文化中含蓄、內斂的美,希望通過接下來的課程能讓我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
據悉,聚焦開放教育的國際化和國際化的開放教育,於12月27日揭牌成立的寧波開放大學將在資源共建共享、師生互訪互聘、項目合作共贏方面開闢新渠道、拓寬新領域,深化與國外開放大學的合作,提升開放大學的國際影響力,建設對外合作的重要平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