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來都不善於聽從大人的教誨,但他們模仿大人卻永遠不會失敗

2020-09-09 如果還有渴望


可關注公號:家庭心理與行為

有時候,我們給孩子買過多的東西,滿足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內心那個飽嘗匱乏感的小孩。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很多時候照見的,是大人自身。父母應該從自身著手,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爸爸媽媽。

允許孩子有脆弱的一面,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不要試圖屏蔽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或情緒,很多時候,它們是讓人變得更強大的契機。

失敗不是壞事。任何負面的事情,都有積極的意義。

正如花落才能結果,這就是自然。成長中的痛苦,是為了迎接新的樂趣。

家長的任務不是時刻都讓孩子開心。孩子有必要體驗挫敗和沮喪——面對外界多種情況,給孩子感受的機會、自主解決的空間。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養育孩子,不應該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要做的,不是犧牲自己的一切,而是給孩子打造更廣闊、更豐富的能量加油站。

孩子的性格是在先天的基礎上、隨著後天的經歷而不斷變化發展的,任何氣質類型的孩子,都有無限的潛力。

選擇的能力是要通過真的做選擇才能學會的。

對於孩子的一些生活習慣和學習方式,家長都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而是要鼓勵孩子多嘗試、理性地選擇,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式。

孩子會找到一個點——它讓孩子每天早晨有動力起床、夜晚能微笑著入睡、珍惜自己的時間和資源、去忍受那些他/她不喜歡但必須要做的事情、給孩子帶來滿足、力量、勇氣和歡笑、能讓這個世界對孩子有意義。

人受教育、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突破自己與生俱來的限制和定勢的過程。

父母教養孩子,須從無條件的愛出發,尊重孩子的個性與天性,細心觀察、用心想辦法。

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不完美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差別是只在於不同的孩子在不同的智能方面發展程度不一樣而已。

允許孩子過不一樣的人生。

相關焦點

  • 孩子的錯就是大人錯誤的翻版,警惕時刻模仿家長的孩子們
    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耳濡目染之下他們的行為其實都是父母的翻版,家長的所作所為非常容易被孩子認為是合理的,孩子知識經驗貧乏,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差,對父母的言行會不加選擇地進行模仿,並且將思維模式印刻在腦中,即使將來長大了,知道小時候的這些做法是錯誤的,也很難改變。
  • 「孩子喜歡模仿大人」怎麼辦?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孩子模仿大人是他們的天性,不僅明星們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一般小孩子都是如此。因為他們正處於不懂事、又愛模仿的年齡階段,所以這個時候,家長的一言一行就顯得尤為重要。一、獲得學習途徑除了主動教學之外,周圍的人也在不同地進行「言傳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會生活也是一件好事,簡單來說,模仿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孩子在大人身邊觀察他們的言談舉止,更細緻來說,包含面部表情,然後開始模仿,這樣就會獲得學習途徑。
  • 孩子的成長是從模仿開始的,善於模仿,能開發智力
    善於模仿,能開發智力模仿大人說話父母會發現4個月大的寶寶,已會拼湊出類似說話的聲音,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奇怪的、將來不會在他的母語中出現的發音與音調。到七八個月大時,寶寶的興趣會從單純的玩自己的聲音轉而模仿來自外界聽到的聲音,寶寶會使用自己母語範圍內的因素來表現,所以雖是模仿動物的叫聲或玩具所發出的聲音,也不全模仿的一模一樣。不過,到了這個階段,寶寶很少會發出自己生活中不存在的語言和聲音了。
  • 「好孩子」還是「壞小孩」從來不是大人說了算
    但我總感覺整個故事敘事都透著一股道不明的陰鬱,讓你在想不斷跟進劇情的同時,產生一種淡淡的畏怯情緒。也許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讓你著迷卻又不敢接近。《隱秘的角落》講述了一場關於大人與小孩的較量。朱朝陽一開始就是大人口中的那個好孩子,而嚴良卻因為身世被大人定義為一個壞小孩。但整部劇看下來,你會發現有些諷刺的是,朱朝陽好像才是那個隱秘的壞小孩,而嚴良才是好孩子的模樣。
  • 孩子發脾氣,大哭 | 大人的處理方式,會影響他們的社交
    因為,媽媽的不允許:不允許她一直不停地吃零食;不允許她一直目不轉睛地看動畫片。而每次的場景都是,Mila媽不停地阻止,Mila不聽,Mila果斷地關掉電視,拿走零食,Mila大哭,發脾氣,打媽媽。然後,Mila媽媽也開始發脾氣,沒忍住也會吼兩聲兒。。。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該不該插手?
    在媽媽群,一直有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矛盾爭執,總是表現得比較弱勢,不會拒絕更不敢反擊,該怎麼辦?每次討論,也是各執一詞。「教孩子打回去,不然下次還受欺負。」「『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
  • 孩子聽不進大人的話怎麼辦?3點讓孩子主動做出改變
    為什麼你已經說了幾百遍,孩子卻還是聽不見,喊不動呢?那對這種孩子聽不進孩子說話該怎麼辦呢?針對孩子聽不進大人的話,3點讓孩子主動做出改變教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自己承擔自然後果孩子就是不聽怎麼辦?自然後果來說話。如果孩子老是不收拾玩具,我們可以把所有的玩具都收進一個大箱子。
  • 大人真可憐啊,因為已經沒有比他們更大的「大人」了
    「大人可真可憐啊,因為已經沒有比他們更大的『大人』了,沒有能用在懷裡撒嬌或者是責罵他們的人。」每一個大人,曾經都是小孩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逐漸脫離了孩童的範圍不。變成「大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許是從你第一次從家門遠行,一個人走進大學,一個人收拾好自己的行李開始。也許是你第一次在外受盡委屈,無人傾訴開始。也許是你第一次走入職場,受到不公的待遇,一個人消化自己的辛酸開始。也許是你創業失敗時,也許是你成家立業時,也許是你生老病死時。
  • 三歲哥哥模仿大人給妹妹掏耳朵,棉籤卻刺穿孩子的鼓膜
    一天其他人都有事,只有媽媽和兩個孩子在家。中午的時候,媽媽去廚房做飯,留著哥哥照顧妹妹。但是飯還沒熟,就聽到妹妹悽慘的哭聲。媽媽跑到房間就看到驚魂一幕,女兒左耳被塞了一根棉籤,而兒子待在一邊手足無措。但是要知道即使是大孩子,他們依舊是孩子,對於事情危險判定很模糊。他們有的時候是覺得那是好玩,有時只是模仿大人,並不知道這個行為有多危險。2.告訴孩子哪些事情很危險老二出生之後,家長就要有意告訴孩子,哪些事情是不能對二寶做的。比如不能用被子或者毛巾擋住寶寶的臉,也不能用手指戳他的眼睛或者鼻子。更不能把東西塞進寶寶鼻子耳朵中,此外寶寶的囟門也能亂摸。
  • 孩子聽不懂大人的話,是故意調皮,還是語言發育遲緩?
    聽話,也許是家長對喜歡調皮搗蛋的孩子最高的期許了。孩子能聽從大人的指示做事,在家長看來不僅是寶貝有出息的表現,同時也能給自己省了不少麻煩事。可是有一群兒童,他們的調皮可能有些出圈了,不僅把父母的指令和問題當作耳旁風,還不願和家長說話。是這群孩子的性格使然嗎?孩子不說話、不聽父母的話是他們成心為之的嗎?
  •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
    大人說的都是對的,孩子為何總服從權威?應對症下藥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聽話,更乖巧懂事,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事。在家長眼中,孩子就是不懂事的個體,這麼小就應該聽從家長的安排,於是他們把「好孩子」的標準固定成了--聽話。
  •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
    一個小朋友說,他們不是已經有了他們的節日了嗎,憑什麼搶我們的節日?另一小朋友說,他們在裝嫩,他們年紀已經很老了。還有一個小朋友說,他們不配過六一,就應該好好去上班。在他看來,童年是充滿夢想,閃爍著奇妙光彩的時代,而大人卻死氣沉沉、權欲心重、虛榮膚淺。於是,他選擇了以孩子的眼光給大人講故事,讓人們飛回最初的自己,遠離被汙染的成人世界。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飛行員,因飛機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與從另一個小小星球而來的小王子相遇的故事。
  • 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童心,通常解釋為孩子般童真的心靈,兒童般童趣的心情。童心是什麼樣呢?它直率、純真、美麗、乾淨,不帶有任何雜質。明代李贄在《童心說》裡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童心就是「最初一念之本心」。童心不只小孩有,大人也有,只不過很多的大人「最初一念之本心」經過三思馬上轉念了,不是最初本心了。
  • 孩子想成為大人,大人想變成孩子
    繪本中,機器人象徵著大人。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鑽進機器人的肚子裡,變成大人,快快成長。每個大人心中,也都住著一個孩子。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多麼希望大人的身體裡能鑽出一個孩子陪伴他。當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不妨讓我們心中的小孩出來。
  • 《小王子》——寫給孩子和那些曾經是孩子的大人們
    非常遺憾的是,兩年後,作者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失蹤,神秘地消失在蒼茫的天空中,成為一個永遠的傳奇。如今,《小王子》已經被翻譯成了100多種語言,成為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可蘭經》和《資本論》的文學讀物,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給大家推薦這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它久負盛名,更重要的是它特別適合家庭親子閱讀。童話從來就不只是寫給孩子看的,但是《小王子》好像尤其適合大人來讀。
  • 豆瓣8.2電影《小王子》:大人在變成大人前,都是小孩兒
    有人說,大人對孩子要求太多了,孩子的世界就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是我們對大人的要求又何嘗不多呢?孩子需要自由,大人又何嘗不需要呢?每一個大人都承擔著超負荷的壓力,他們不曾抱怨,只希望多些體諒,多些包容,大人的世界不是荒誕,只是現實面前,人人自危罷了。
  • 孩子被打了,大人到底要不要插手?
    「『護犢子』的心咱都有,可下次大人不在身邊怎麼辦?」他們更懂得跟別人合作,也慢慢能夠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個階段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勵他們自己解決衝突(當然,要提倡使用語言,而非拳頭),然後在一旁觀察。一旦衝突升級,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我們大人要及時提供幫助。
  • 《孩子沒問題,大人有問題》:孩子不需要被教育,需要你做好自己
    文|雪梨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孩子永遠都不會聽父母怎麼說,而是學父母怎麼做。薩提亞心理學認為:孩子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養出來的。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 "大人真叫孩子厭煩!"(上)
    這雖然是一部童話作品,但嚴格地說,這是一部寫給大人看的童話作品。作者說,這部作品獻給一位&34;的朋友,&34;家長們有時間都可以好好讀一讀。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但很多大人在長成了大人之後,就忘了&34;,
  • 孩子為什麼跟大人頂嘴?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就是孩子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難管。尤其是當孩子出現頂嘴的情況時,大人說一句孩子頂十句,這樣的孩子真的會「氣死人」。其實有時候,孩子頂嘴並不是孩子不聽話、太叛逆、或者太調皮,或許是在於父母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