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到過一句話,那就是「一胎照書養,二胎照豬養」。這句話很生動地寫出了,家長在帶一胎、二胎時候,不同的育兒心理和狀態。
在養育一胎的時候,家長因為缺乏經驗,所以會去學習很多的育兒知識。結果反而陷入育兒焦慮當中,總是覺得孩子的成長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而在養育二胎的時候,家長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畢竟有一胎的經驗在此,養起二胎來會更加放鬆,也不會再糾結於書上的條條框框養育孩子了。
有的人會認為,是不是學習的育兒知識越多就會越焦慮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對於孩子的養育是有幫助的。但是,關鍵在於家長是否能夠正確運用這些知識。
專注於研究嬰幼兒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發展的心理學博士——陳忻老師,在自己的新作《整體養育》一書中,給焦慮的家長作出解答。
養育無需糾結細枝末節,而是要重視「整體養育」,走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養育困境。
當家長遇到育兒問題時,最急於知道的就是,「該怎樣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學習了一些育兒方法,或者是借鑑了他人的經驗,卻發現在自己孩子身上沒有成效。
是育兒方法不對嗎?這主要是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即便出現的問題一樣,但是背後的原因也不一樣。家長首先要探尋到原因,才能夠對症出招。
《整體養育》一書中,提出「育兒要練內功,而不是疲於拼命地學招式」。陳忻老師對此解釋道,「並沒有一個通用的公式,可以適用於每個家庭。但是,我可以幫助父母了解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及一些為人父母的原則和方法。」
家長通過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知其所以然,才能以不變應萬變。無論遇到什麼育兒問題,都能夠對症解決。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家長要擺正心態,接納孩子成長的同時,更要接納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家長的學習和心態,都要跟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這樣才能跟上孩子的腳步,不至於慌亂焦慮。
育兒工作,沒有固定模板,也不是機器製作,需要家長投入感情,用心去體會。再好的育兒方法,也需要適合才匹配。再有名的育兒理論,也需要結合實際才能有效。
從「心」理解孩子,而不是只用套路和教條。養育孩子的難度就在於,個體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家長要從「心」出發,先去了解孩子,才能夠理解那些所謂的育兒法則。
有些家長自從有了孩子,家庭裡的關注點就都在孩子身上。「注意力」一集中,就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問題」。於是,煩惱、焦慮都來了。
育兒不是一方家長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更需要整個家庭的參與和共同成長。
要想孩子健康成長,首先家庭氛圍要好,夫妻感情要和睦。家裡的教育觀點、教育目標一致,才能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少遇挫折。
養娃不是艱難地打怪,育兒也不是惱人的難題,而是一家人一同成長,各自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整體養育,不僅僅是要持全面發展的眼光,去養育孩子。更是要用整體觀,去經營整個家庭。
改變觀點,縱觀全局,家長不焦慮,育兒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