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啃老」表明中國家庭教育深受傳統觀念影響

2020-12-24 中國新聞網

  核心提示:

  「傍老族」、「啃老族」,在當下社會已不鮮見,這不僅是家庭小事,更是一個沉重的社會話題。最近,北京父母狀告「啃老」獨子和山東擬立法禁止惡意「啃老」的新聞,再次把「啃老族」推到風口浪尖。「想『啃老』,沒那麼容易」,這是社會發出的強烈信號,更是希望以此刺激那些「啃老」的青年,走出父母庇護的翅膀,學會在社會打拼自立。

  都說「養兒防老」,可如今有的成年人卻遊手好閒,賴在家中坐等父母供養,著實成了「養兒啃老」。更有甚者,對養著自己的父母非但不感恩,稍有不順便惡語相加。

  最近,北京一對被獨生子「啃老」7年的父母,將兒子小徐訴至海澱法院,並申請強制趕其出門。該案吸引了眾多的眼球。父母因為「啃老」問題與孩子對簿公堂,足可見其「恨鐵不成鋼」的無奈和心痛。

  悲情,絕望父母告親兒

  據媒體報導,小徐大學畢業後,一直賦閒在家,不是上網就是睡覺,滋潤地過起「啃老」的日子。剛畢業那會,父母催促小徐找工作,但他老說工作難找。無奈,父親老徐通過同學的關係,把兒子安排到其公司。可小徐工作了3個月,就辭職不幹。此後,老徐又幫著聯繫過幾家單位,但小徐總說「沒意思,不想幹」,老方一帖。

  更誇張的是,去年,小徐認識了一名女網友,竟然帶回家長期同居。面對父母的勸說,他振振有詞:「沒工作也有權利戀愛……作為父母,你們有義務養我。」

  時光荏苒,轉眼7年過去,可29歲的兒子仍坦然賦閒在家,老徐夫妻忍無可忍,將小徐訴至海澱法院。法院執行判決過程中,小徐百般阻撓,還對父母吼道:「你們就是想逼死我,我讓你們斷子絕孫!」

  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但這是對未成年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而小徐完全有勞動和獨立生活的能力,長期在家「啃老」,於情、於理、於法都難容。

  「想『啃老』,沒那麼容易了。」法律界人士認為,海澱法院的判決不僅直接表明立場,也是給家長和孩子上了一堂普法教育課:父母拒絕「啃老」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這場父母與兒子的「啃老」拉鋸戰告一段落,卻不禁引人深思。

  啃老,已成為一個沉重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有的家長出於對子女無私之愛,默默承受子女的「啃老」;而另一方面,一些年輕人以就業壓力太大等藉口,心安理得待業在家,不思進取。

  無獨有偶,山東擬立法規定禁止惡意「啃老」,引發公眾關注和熱議。有人認為,立法容易,實施則難,被「啃老」的父母極少會拿起法律武器,與孩子對簿公堂。但大多數網友認為,立法禁止惡意「啃老」,為那些默默被「啃」的父母撐了腰,至少發出法律「信號」,警示「啃老」族生活最終還需自食其力。

  悔恨,盲目溺愛終害己

  最近,某網站聯合北京大學發布今年的《90後畢業生飯碗報告》,對35萬餘份來自90後就業情況的調研數據進行分析。很多畢業生坦言,比起瀟灑的學生時代,畢業後的日子更加苦逼,吃穿住行之外,保持「月光」已算慶幸,仍有30%的人不得不「啃老」。

  客觀而言,剛畢業的年輕人有可能一段時間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時需要父母提供幫助,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以現實壓力為理由,長年不願出去工作,依賴父母生活,那就另當別論。身為父母,更不能任由孩子如此。

  反觀小徐的案例,老徐夫妻也是後悔莫及。夫妻倆對小徐從小就百般疼愛:小徐小學時當過班長,聽說其任務太重,老徐的妻子跑到學校找班主任,要求別讓兒子當班長;小徐考上當地一所大學,住校不到一個月就提出和宿舍同學相處不好,他們便讓小徐回家住。正是溺愛縱容,使小徐的行為不斷「升級」。

  其實,「啃老」事例中,很多父母起初是心甘情願被「啃」。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

  家住杭州市小營街道的小葉,大學畢業3年。剛開始,小葉也投過簡歷、找過工作,但總是不滿意。後來,她索性閒在家中,靠父母生活,談戀愛的開銷也由父母資助。面對親友的勸說,小葉很坦然:「幹得好,不如嫁得好,與其勉強幹不喜歡的工作,不如嫁個好丈夫,反正現在父母養得起我。」

  而小葉的父母也不以為然,覺得女兒「啃老」無所謂。「工作可以慢慢找,急不來的。」小葉的母親已經退休,父親經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錯,認為養女兒不算負擔。

  工作難、收入低、物價高、壓力大……這些已成為「啃老族」們自我安慰的通用理由,而更多父母的寬容,助長了他們「啃老」的底氣。然而,如此無條件縱容,傷害的不僅是家長,更是孩子。孩子無壓力地生活慣了,當生活的風雨來襲時自然束手無策,最後只會失去獨立生活能力。

  寧波市海曙區某社區曾做過一次調查,社區2000餘戶居民中,有18位大學畢業生過著「啃老」生活,他們都是大專以上學歷,畢業後不找工作就在家呆著,短的半年多,長的兩三年。

  「我們是一個老社區,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一般,所以孩子『啃老』,對父母來說有不小的壓力。」社區黨委負責人告訴記者,一些孩子覺得,自己讀大學時父母每月也給一兩千元生活費,如果工作收入不高,還不如在家休息。而家長方面,有的是出於對孩子的溺愛,怕孩子吃苦;有的雖然想讓孩子工作,但孩子不願意,也不忍相逼;還有個別家長覺得孩子找的工作不理想、不體面,不如不做。等孩子「啃」得時間太久了,不能自食其力了,很多家長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

  感悟,

  該放手時就放手

  「其實,讓孩子工作,重要的不在於收入多少,而是讓孩子學會在社會上生活,了解社會,面對風雨。如果長期賦閒在家,會失去為生活打拼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寧波天封社區曾做過幫助「啃老」青年融入社會的公益項目,社區黨委書記李緹虹認為,對未就業在家的孩子,要區別對待,有的的確是惰性使然、不願吃苦,而有的則是在等待一個機會和轉折點,重要的是社會和家庭要給予及時、正確的引導。

  社區一位青年大學畢業後兩年,一直待業在家沉迷網路遊戲,靠父母供養。社區慢慢引導他到周邊一些企業實習工作,雖然小夥每次都因為不適應幹不久,但他逐漸體會到工作賺錢不容易。現在,他發揮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成為網路遊戲職業玩家,每月有2000餘元收入。

  對這樣的孩子,邁出第一步,就可能改變一生。

  精神上不「斷奶」、經濟上就難以獨立。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朱力分析,「啃老族」中絕大部分人從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從沒受過委屈,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大多數父母在撫養孩子過程中,更關心孩子生理性健康,如衣著是不是能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營養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不注重孩子的獨立性、自我奮鬥、家庭責任觀的培養。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導致孩子「在父母面前永遠是孩子」的依附心理。

  網友「拒絕榮華的冰」坦言,自己也曾是「啃老族」的一員。他中專讀的是化工專業,工作大多接觸有毒、易燃、易爆物質,所以辭職不幹,在家呆了近兩年。後來,他鼓起勇氣參加成考,讀大專兩年,畢業後到處打工,當時每月工資只有千餘元。通過努力,他最終考上公務員,告別「啃老」生活。他感言:「現在只有勤奮工作,時常回家看看,孝敬父母,才對得起養我的父母,希望和我有一樣經歷的朋友,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

  該放手時就放手,被「啃老」的父母是時候讓孩子走出家門闖一闖了。「夢想的姿態,逆著風也努力綻開……汗水滴入胸懷,為勇氣灌溉,可能受傷可能難堪,越是黑暗越是燦爛,泥土的笑,風的呼喊, 大聲地唱,奔向彩虹,跑出一片天……」期待越來越多「啃老」的孩子跨出關鍵的一步。

  ■ 專家觀點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啃老」現象,大多是青年在頂住來自家庭與社會的壓力下的「自主」選擇。我們的家庭教育仍然深受傳統觀念影響,父母總以為為孩子安排越多越好,這也造成了青年人在經濟上和生活自理方面對父母的依賴。年輕人在個人的發展過程中,做決定時要考慮家庭承受能力,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而不是讓父母為自己的選擇「買單」。(記者 袁豔 通訊員 張碧薇 )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啃老嚴重,國外孩子卻很少啃老?專家揭秘內情
    為什麼中國的孩子啃老嚴重,國外孩子卻很少啃老?專家揭秘內情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養孩子的過程中,養出了很多巨嬰,自己對孩子的愛卻是害了孩子,啃老這種現象,在國內是出現最頻繁的,在國外這種情況很少,為何會有如此大差距呢?專家給出了專業的分析。
  •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
    中國傳統家庭育兒觀念的研究及歸納中國傳統社會育兒呈現出不同於西方的特殊性。其根源便在於,在傳統中國,家庭不是簡單的社會細胞,而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家庭中的父子關係佔優勢,其他關係遭排斥,從而形成了前文中各個學者所歸納的傳統家庭的特點。這些特點通過傳統育兒方式繼承下來,不斷的強化這一父子主軸,而主軸屬性下的育兒方式又決定了個體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對中國人的人格成長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權威性是父子主軸的一大特點,也是傳統中國育兒觀念的一大特點。
  • 誰來為"啃老族"斷奶:小兩口當了爹媽還在啃老
    但這些,都不是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啃老」的原因。  再者,出現像小易這樣的例子,家長也要反思,是不是教育也出了問題?有專家就分析說,「啃老族」之所以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父母過度的溺愛。「『啃老』與傳統的家庭文化有關,家族制的傳統體系意味著父輩對子輩的撫養義務和子輩對父輩的贍養義務,但在社會發展中,父輩擁有的資源往往比子輩更多,所以子輩在成長過程中有向父輩索取資源的動因,這是『啃老』現象形成的一個內在原因。」梅志罡說,「這也體現了家庭在教育上的失敗和縱容,一部分年輕人由於父母的過度保護,成年後在社會上很難自立。」  而子女在家庭觀念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偏差。
  • 傳統思想對轉變觀念的影響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傳統思想對轉變觀念的影響   上面所說的轉變觀念的困難,與傳統觀念有關。
  • 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更多的父母只要一有孩子,就會把自己絕大多數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話語,似乎我們從小到大都在聽,因此我們的父母也是從小就在給我們灌輸,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那麼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到底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呢?
  • 萬裡馳援背後的中國傳統家庭教育觀念
    其實影響我國最大的一種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這種家國文化在數千年根深蒂固的植入到了我們的人心。恐怕世界上很少有國家像我們這樣,有這樣濃厚的家國情懷。在儒家思想影響下,「家和萬事興」的家庭教育觀念幾乎是所有中國人認同觀點,也就是因為這個觀點,對別人的家庭也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比如兩戶人家吵架,但是見到對方的老人,吵架的一方一般也不好意思去難為另一方家庭的老人。
  • 宋嘉豪 鄭家喜 吳海濤 |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男性子嗣對農村老年貧困的影響【轉】
    「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男性子嗣對農村老年貧困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9(12):131-142.摘要:本文針對當今農村"養兒防老"還是"養兒啃老"的疑問進行了相關文獻的梳理與理論分析,採用2014年中國老齡人口健康狀況調查數據(CLHLS),驗證了男性子嗣對農村老年人經濟、健康和心理3個維度貧困的影響
  • 現代家庭教育觀念有哪些
    現代家庭教育觀念有哪些2020-12-04 17:24:09出處:PCbaby作者:佚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上層建築影響經濟基礎,唯有以良好的教育去影響著秩序才會使社會健康平穩的發展。@視覺中國  1、學會向孩子學習。
  • 沒有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就不會有好的親子關係
    其中最重要,可能影響我們一生的,就是我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家庭教育觀念。家庭是我們一出生就與我們緊密相聯的安生立命之所,離開父母或是其他長輩的照顧,我們可能一天都難以存活。因此,我們必須仰仗父母而活,我們必須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下成長,於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觀念,被慢慢植入到我們的大腦,變成了我們的家庭教育觀念,潛藏在內心深處,根深蒂固。
  • 家庭教育的真義:和孩子一起成長 —— 2016年第二屆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側記
    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我們有太多的行為是我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行為的,這就是父母身教影響,如果我們知道:心理撫養需要親自撫養,那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你的孩子就在複製撫養的觀念與性格,複製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後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於父母的言談舉止。
  • 不是非讓老人出錢才是啃老,隱形啃老是壓垮老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著問老人要錢,那是啃老;但是用另一種方式讓老人帶娃和付出體力,同樣也是啃老,只不過比較隱形。那麼,你身邊,有沒有隱形啃老的現象?我的一個姨娘,最近和媳婦兒又鬧起來矛盾,原因還是在於「錢」這件事上。姨娘從廠裡內退後,就幫兒子媳婦帶小孩,「中國式婆婆」的責任往往是與生俱來的,理所當然是這樣,她也沒有推脫的意思。
  • 新型「啃老一族」正興起,比傳統啃老更讓父母擔心,成功刷新認知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尼特族的興起1、什麼是尼特族也就是我們國內常說的「啃老族」,而且是新型的「啃老一族」——指的是那些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也不工作,而且還不願意社交,而在我國,城市中就約有30%的年輕人「啃老」,65%的家庭存在啃老現象。3、尼特族為什麼會成為社會問題拿日本舉例,這是一個「宅男」、「宅女」盛行的文化時期,日本的尼特族比較顯著的特點是,他們普遍存在興趣愛好,比如手辦、動漫和遊戲等、他們沉浸在這種喜好之中,拒絕一切來自外界的交流,經濟上自然也全都靠父母。
  • 重塑中國家庭教育世界話語權 營造教育新生態重要起始點
    我們的孩子應該從小就趣味性、娛樂化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與哺育。家長和孩子都熱愛中國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自信。」曾幾何時,中國之教育言必稱西方、學必說歐美,以至自稱「始於美國、傳至日本臺灣、再傳入中國大陸」之「親子教育」在中國獨領風騷四十年。而且其更稱「中國家庭狀況受傳統教育思想負面影響,親子教育可以糾正這種思想」。
  • 家庭教育: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家長素質各種成分中的核心
    家長素質是多方面的,而各種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家長素質各種成分中的核心。它主宰著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是決定家庭教育方向與質量的關鍵。家長的教育觀念主要指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觀念,它包括家長的人才觀、親子觀、兒童觀和教育觀。
  • 母親素質在家庭教育中的促進和影響探析
    家庭教育是一門既古老又嶄新的學科。從遠古時期有了家庭開始,就有了家庭教育。而母親憑藉在生兒育女方面得天獨厚的獨有優勢以及直接撫養孩子的自然屬性,決定了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毋庸置疑的首要作用。因此我想在這個論壇上就母親素質在家庭教育中的促進和影響問題匯報一下自己的一點心得。1, 母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首要作用。
  • 專家引領、助力牛馬司鎮三尚學校家庭教育
    本網訊(通訊員 李敏輝)為了傳承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長的教育方法,達到家校攜手同心的目的。10月29日,牛馬司鎮中心學校特邀請到邵東市教育局關工委主任金冶平和原邵東縣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家庭教育講師團專家劉成龍同志到三尚學校為一年級家長作《提高家庭教育意識,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學方法》專題講座。牛馬司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許東清帶領三尚學校校務會成員及48名一年級學生家長參與學習。講座由學校教科室主任李敏輝主持。
  • 江西教育專家、機構受邀參加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
    9月15日-16日在青島舉行的第十九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給了家長許多重要啟示。此次研討會圍繞著隔代撫養等熱點話題展開,來自海峽兩岸的700多位專家學者和工作者開啟了一場思想風暴。江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吳重涵教授作為家庭教育領域專家受邀參加研討會,江西畫荻家庭教育作為江西省唯一受邀家庭教育單位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 營造教育新生態 重塑中國家庭教育的世界話語權
    我們的孩子應該從小就趣味性、娛樂化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與哺育。家長和孩子都熱愛中國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自信。」 2020年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留給我們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中國人,何時才能拾真正回中華民族的教育自信?!
  • 【教育資訊】中國家庭教育2016年度關鍵詞
    與孩子一起成長10月29日,由中國教育學會主辦、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承辦的「2016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在廣東中山舉辦,論壇主題為「與孩子一起成長」。論壇吸引了來自全球的50餘名頂級教育專家,現場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2000名參會代表,場外有35.5萬人次關注在線直播。
  • 父子兵燃爆《最強大腦》:這是我見過最正確的啃老
    要知道,清華姚班是一個不招高考生,只能競賽拿獎進入的班級,亦是中國天才中的天才匯聚的地方。77位精英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壓軸出場的一對父子。父親黃中華被參賽的選手們稱為&34;,在選手互評中,獲得戰力排行榜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