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與強迫性重複:誰絆住了你的幸福

2020-10-10 心理顧問趙一錦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為父母請你一定記得:你現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創造一個文化。

過去不對的事情,不要持續下去;過去好的經驗,要把它傳承下去。你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家庭幸福。

◆ 原生家庭

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


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


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 哪些事情影響你比較大

記得的事情,和當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時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你的影響比較大呢?

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的界面。


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電腦編好的程序中。


因此,我們也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

在人際互動中,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裡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有些時候也會反其道而行之。


◆ 別隨便劃「等號」

由於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對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規則。

比如:


一個原生家庭家教嚴格、親密度高的妻子,在新年陪原生家庭關係疏離的丈夫回家。


吃完年夜飯丈夫一家人四散離開,看電視的看電視,玩的玩。


留下新媳婦一個人在飯桌邊面對滿目杯盤,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


——妻子感到受傷以致哭泣,而丈夫卻覺得不解。


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時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餃子,穿戴整齊坐在桌前等著父母的新祝福。


新女婿卻還在床上睡覺,妻子把他匆匆叫下來——


妻子感到特沒面子,倍受傷害,丈夫還是覺得不解。


所以,當你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並不代表愛不在身邊。


也許每一個人表達愛的方式不一樣;同樣,當你覺得受傷的時候,並不代表別人故意要傷害你。


◆ 強烈的經驗感受,影響一生的決定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強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決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強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


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箱裡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悽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

從此她做了一個決定——絕不要被人拋棄。


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這些潛意識中產生的「隱形的內在誓言」,常在當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上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並不見得一定是壞的。


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階段保護了你,對你有幫助。


只是到後來,當你的人生環境改變時,過去這保護你的行為在新的環境裡,反而變成了阻礙。


◆ 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緒

當夫妻兩人的內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很多的問題。即「環環相扣的心理情結」。

夫妻關係,很像兩個戀人要在一個完全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的房間裡跳一支很難的探戈舞。


若要能共譜一支最美的人生之舞,我們必須學習了解原生家庭,在漆黑的潛意識中為愛點燃一盞燈。


◆ 了解「強迫性重複」

生命中,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與某些特定的人發生或愛或恨的關係。


潛意識中借著與他們或快樂或痛苦的深度情緒互動過程,得到第二次機會。


去醫治過去所受的心理創傷,彌補過去的遺憾,滿足童年對自己特別重要卻未能得償的一些心理需求。


◆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


那麼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


我們是否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


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


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飢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

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


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


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

為什麼?

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 / 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


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


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


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 / 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


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 / 她。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


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 / 媽媽,並允許孩子和他 / 她連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會很高興。」

「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


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麼強烈地在暗地裡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

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


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因此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


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裡被否認。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心理地圖,我們在它構建的世界裡思考著、覺察著、體驗著、生活著。


或許我們從未想過自己的心理地圖裡是否有著「錯誤路線」。

而在原生家庭有這樣一個奇妙的現象,如果我們沒有把屬於我們自己心理地圖的「錯誤路線」修正,那麼它將很容易繼續在我們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圖中延續。


(《轉載聲明》:本文轉自網絡,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本號贊成並遵循微信公眾平臺關於保護原創的各項舉措。本號部分推送文章、圖片可能未能事先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無法查證真實原作者,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原作者留言聯繫我們、。經核實後,我們會及時刪除或者註明原作者及出處。)

相關焦點

  • 打破原生家庭的強迫性重複和情緒習慣,別讓心理創傷「代代相傳」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從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分類、影響、療愈方法等方面評論講述《重啟人生·如何走出原生家庭陰影》一書的重點內容,讓大家快速了解這本書的精彩紛呈。一、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表徵與分類,你曾受過哪些傷害?有原生家庭心理創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個關於愛與恨的心理衝突,或者說是親密與分離、愛與自由、愧疚與仇恨等。
  • 心理學:你的一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早已註定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是六歲以前的經歷。從個體發展軌跡來看,你的人生,其實只是6歲以前經歷的強迫性重複,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 《原生家庭》:有毒原生家庭的3個典型特徵,看看你中毒了嗎?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一部振聾發聵的心理療傷經典之作,蘇珊·福沃德引用了大量的真實案例,分析了七類有毒父母的所作所為,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幫助那些受過或仍在承受父母傷害的人們獲得勇氣和力量,從與父母的負面關係模式中解脫,得到自由和幸福。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並有多篇論文在《心理月刊》《健康世界》《幸福生活指南》發表。2020年入選首部《中國心理工作者人才庫》。目錄:序:關於本書一、關於原生家庭創傷為什麼家會傷人原生家庭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代際創傷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 無法逃離的以愛之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對孩子的教育,近年來有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也逐漸被我們熟知,有很多影視作品展現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羈絆與影響,那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命運的強迫性重複,例如電影《春潮》裡:女主郭建波未婚先孕,面對苛責的母親選擇隱忍,乃至抽菸這件小事都與母親相同。還有電視劇《都挺好》:蘇明玉憎恨厭惡自己的母親,當父親在警察局跳上沙發,衝著她喊出「趙美蘭,你就是趙美蘭!」她才意識到自己變成了自己最討厭人。
  • 五個步驟,帶你《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
    如果我們足夠幸運,擁有一個幸福和睦的家庭,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所塑造的人格便是健全的。相反,如果我們的童年是在缺乏愛的環境下生活的,那麼,我們的童年是壓抑的,所塑造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我們也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
  • 你知道什麼是「原生家庭」麼?
    什麼是「原生家庭」呢?原生家庭是一個心理學常用概念,指一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包括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和「原生家庭」相對的就是「新生家庭」,又稱「再生家庭」。你成年以後脫離了父母,自己結婚新組建的那個家庭就是「新生家庭」。我們的性格或行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本身從小生長的家庭(也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中所給與輸入的印記。
  • 《走出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原生家庭的宿命,要靠自己超越
    1、每個人身上都有原生家庭的代際創傷什麼叫代際創傷?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創傷會通過下一代遺傳到下下一代。也就是說,這些創傷會像遺傳病一樣,遺傳到下一代當中,影響子孫,其做法與上一輩的人極其相似。代際創傷的特點:對下一代造成深遠的,懷有破壞性的影響,與下一代形成了一種強迫性重複。有人說:原生家庭之傷,既是個人和家庭的悲劇,也是時代和環境的餘孽。
  • 打破原生家庭魔咒,必須要做哪些事?
    一旦他在原生家庭中受傷,他會錯誤地以為,這就是情感關係最真實的模樣。在日劇《你是好孩子》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女人,如何變成一個家暴自己孩子的媽媽。主婦雅美表面看起來溫柔嫻靜,卻對自己的女兒沒有絲毫耐心,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的牛奶撞倒在地,她反射性地直接給女兒腦袋拍一掌。
  • 原生家庭的「毒」,請放過我的孩子!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原生家庭影響著性格,婚姻,也可能影響了整個人生。原生家庭對我來說,好像就是幾個人的組合,沒有家庭氛圍,讓自己覺得沒有安全感,讓自己的性格變更內向自卑,這就是原生家庭對我的影響。
  • 「原生家庭會影響一生」,「照你這麼說,那心理學就都是邪教了」
    這個「命運」,在心理學領域裡有很多別名:「強迫性重複」、「潛意識」、「人生腳本」等等。父母離異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面臨婚姻危機;從小被否定的孩子,其一生可能都在自我否定;從小被養育者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但,如果人的一生只能是這種「強迫性重複」的模式,沒有任何改變可能的話,那麼心理學就沒有任何存在的意義了。
  • 對原生家庭的深度解析
    ,首先聯想到的一個概念就是「童年創傷」似乎原生家庭,就成了創傷的代名詞。我們不可能在完美的家庭環境下長大,不管怎樣的原生家庭,都會伴隨著一定程度的童年創傷。對原生家庭父母的批判聲音也越來越多,父母皆禍害,都是父母的錯。近些年來,我接到的個案也越來越多的呈現這種思想影響下的一些不良社會現象,例如;孩子毆打,辱罵父母,並且把這種錯全部歸結到之前父母對他的傷害上。父母面對這種現象也是深深的無奈,一方面,覺得確實自己之前確實做錯了,可是已經做錯了,怎麼改呢。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對你有多大影響
    今天跟大家談論一個話題,從一個我們不是很陌生的名詞:「原生家庭」開始。文章很有深度,值得您去看,這樣能明白自己家庭中為什麼會存在一些問題,自己為什麼會存在一些問題,而又是為何,這些問題又在孩子身上重複出現了。
  • 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人怎麼辦?
    原生家庭幸不幸福其實沒有很確切的標準,不是非得像《安家》裡的房似錦,《都挺好》裡的蘇明玉這樣的女孩才是原生家庭不幸福的標準。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人都有哪些原因呢?原生家庭重男輕女,這樣的例子太多了一個破碎的婚姻影響幾代人,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原生家庭婚姻不幸福也會造成這種原因,還有原生家庭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子在婚姻上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 世界上百分之90的抑鬱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
    相關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每年有80萬人因自殺死亡,大約每40秒就有一個人選擇輕生,而世界上百分之90的抑鬱症都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對於沒有愛的家庭、不和諧的家庭,這樣的問題更多。
  • 《原生家庭》:淺談如何修復性格缺陷,成全自己的碧海藍天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一書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他們的自尊心大多受過傷害,而這些傷害來自於他們的父母——經常打罵、訓斥他們;嘲笑他們愚笨、醜陋或無用,使他們深受負罪感的折磨;強加給他們太多的責任或者對他們極度溺愛和過度保護……如果大家正在經歷失戀難以自拔,或者是討好型人格讓你很痛苦,或者控制不了自己的壞脾氣,不妨和我一起研讀《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 別總反感孩子做事慢、惹人煩,原生家庭的根到底還要傷害幾代人
    「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01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除了模仿和完全對立之外,還有一種影響。它的產生是由於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某些令孩子印象深刻的惡習,它會不停地在孩子身上強迫性重複。
  •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究竟有著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幸福的本能
    演員劉玉翠,受家庭的影響,直言只相信愛情不相信婚姻,面對與自己相戀長達20年男友的求婚,她還是無法戰勝內心的恐懼,如今五十多歲的她仍是單身一人。原生家庭究竟是有怎樣的毒,腐蝕了孩子獲得幸福的本能,在《原生家庭》中我找到了答案。
  • 為什麼痛苦的模式會重複?
    很多人覺得這是家風的問題,但王雪巖在《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一書中說:「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有一個詞叫「強迫性重複」,意思是說人傾向於不由自主地重複一些早年的創傷性體驗。」在《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中,講了很多和原生家庭和解的方法。原生家庭這一詞在近年來被大家廣泛關注,也被很多人過渡誇大,認為原生家庭給我們留下的陰影是不可磨滅的,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不幸和失敗,都歸結到了原生家庭上,怪罪自己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