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要求
1、物理知識方面:
本章的閱讀指導中提出了五個方面,這就是本章的知識目標.對於這些知識的組成,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認知這些知識的途徑,這些知識與我們身邊的事實的聯繫,及應用的具體情況是:
⑴光源:它是光現象出現的根本.
⑵光的傳播:光被眼睛觀察到,被利用是光從光源傳出來而出現的.光是怎樣傳播的?是沿直線傳播的,還是沿曲線傳播的?傳播的速度如何 (要不要介質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物體會怎樣?遇到不透明物體會怎樣?發生什麼現象?有沒有規律?如果有規律,怎樣找出這個規律? 是個什麼規律?找出它有什麼意義?
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面鏡就屬於這種情況,它經常伴隨人們。它的工作規律,它的道理各是什麼呢?把想像拓展開來,如果鏡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面),又會是怎樣的呢?也有用途嗎?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透明物體,或者光的行進過程中介質不均勻又會出現什麼現象?有什麼規律?有什麼用途?
⑶光的其它現象:早,晚的太陽為什麼又紅又大?中午的太陽為什麼小而明亮?白光照耀;太陽發出的白光是否是單色的?如果不是,有什麼辦法能把它分解開來?實際上它們又是怎樣混合在一起的?怎樣去體驗一下紅,綠,藍是色光的三原色?我們把太陽光分解會出現七種顏色,除了我們能看到的七種色光,它還有沒有我們眼睛不能直接觀察到的光 想個什麼辦法能去證實這一點。如果找到了,又有什麼意義呢?光的學問很豐富,樂趣無窮.
2、技能方面:
從教材中發現問題:這與發現者的情感,動機,興趣,經驗,訓練都有關係.本章是學生有生以來剛剛學習物理,他們沒有多少經驗,訓練,一般偏重於看熱鬧。學生們看到的現象多,因此造成學生不是積極動腦,集中注意力去發現問題.但是,這是學習物理必不可缺的技能.教材對此很重視.像"光的傳播,顏色"一節的引語中,從夏夜的螢火蟲,寫到海洋深處的燈籠魚;從太陽到我們身邊的電燈,文字生動優美,寫作方法活潑,希望使學生感悟到是光源把這斑斕的世界顯現在人面前.學生生活在火樹銀花的城市裡,高樓的叢林中,什麼是星星,月亮頗少被人看到.青島是個海邊城市,知道燈籠魚的老師又有幾人 所以把學生導向興趣的境界,去發現問題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環境中去發現,去選擇.如果演上一小段卡通片,然後突然斷電,滅燈,學生也可能會發現光源是何等重要.
提出問題的技能——這是一個人接受刺激之後的反應:例如:上面的事例中,卡通片看不成了,學生可能提出:"誰這麼討厭,把電給弄斷了 "如果使學生明確放卡通片的目的是為了探究光現象,從我們的目的去思考,可能會提出光源的意義是什麼?
⑶探究問題的技能.
使用儀器,操作實驗的技能二、教材的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的設想
1、重點在光的傳播部分:
⑴本章設計的探究內容有四個:光的反射規律;平面鏡成像特點(規律);色光的合成規律;
在STS的凸鏡和凹鏡之後,在動手動腦學物理中留給學生獨立完成的探究:凸鏡和凹鏡的成像規律.上述探究的全是規律.從物理知識方面,從達成新的物理理念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重點要解決如何探究,探究的環節是什麼:怎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構築探究的思路,把想像變成親身體驗.這其中需要把想到的方面,方法都要試驗其是否可行,進而設計實驗的方案.實驗中儀器,器材如何使用,觀察什麼,記憶或記錄什麼,怎麼記錄.實驗之後,怎樣建立印象,結論.是否正確,是否把握還要加檢驗評估,也許此時還會有創造的靈感。這一些學生雖然學過序言和第一章的知識,但是他們仍舊知之甚少,能力有限,所以是一個難點,也是本章的重點.
⑵處理方法的設想:比如探究光的反射規律,可以按下列步驟進行:
①激發探索的激情:讓學生首先實驗把一束光射向平面鏡,觀察光在傳播中發生什麼現象.之後教師再演示,目的是為了發現光的反射的事實(這裡也埋伏下一個問題).
②提出問題:反射有什麼規律.
③構築探究的思路,一步一步的深入:要研究光的反射規律,迫切需要看到光的傳播軌跡.那就要親自經歷一下,怎樣才能顯現出光傳播的軌跡——用紙片顯現.此法能否把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同時顯現,如果能顯現,則在平面鏡的入射點(實際是近旁)上豎起一隻鉛筆,如果紙片稍微與鉛筆脫離,看看還能否同時顯現入射,反射兩條光線 在此基礎上設計實驗探究方案,親自去實驗,觀察,記憶或記錄.觀察中將發現有兩個角(i,r)相等的印象,再改進實驗,繼續探究下去,逐步完善自己的印象,結論.
總之,先有探究的激情——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構築思路,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實驗並進一步發現問題,深入實驗——建立假說(印象,結論)——檢驗,評估,結論.最後,應把科學家的結論交給學生,以供學生對比,找出努力的方向,也可能有新的感悟.方法是思路的外在表現,忽視思路追求正是本末倒置,浮於表面.
2、難點:
根據《標準》中的教學建議:教師"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建構,而不是在複製知識".那麼,學生對什麼是光路圖,如何知道光的傳播也是需要時間的,側移,眼睛看東西的習慣……一無所知的,學生如何自我進行構建也就很不容易了.
讓學生獨立探究凸鏡和凹鏡的成像規律,其中的主光軸,焦點等知識全無,他們將怎麼去描述其規律 如何寫探究報告,如何評估 雖然要求不高,但是這對於一個初二的學生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三、本章重點內容
探究實驗4個;
演示實驗3個:光怎樣傳播的;色散;光的折射.如果用電燈光色散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用陽光色散的效果好;科
學世界兩篇:古老的光;海市蜃樓;這個欄目中有一個閱讀指導的問題;
想想做做一個:分解太陽光;STS一個,其中的光路可逆定律,學生操作會有困難;
想想議議一個.
四、充分發揮教材的作用
初二學生初次接觸物理學,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是發揮教材作用的第一位的任務.這些習慣應包括:親自動手,親身經歷的習慣;獨立思考,不盲從的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構築思路,不斷探究的習慣;與人交流,取長補短的合作習慣.培植學生的興趣,能把學習研究像自己呼吸那樣的需要,自然;培養學生具有不怕困難,從實踐中找方法,更不怕失敗,堅信成功的氣質;培養學生嚴謹的精神.
五、教師在本章教學活動中的作用
1、教師必須身臨其境,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把握討論的方向.
2、師生可以在教學活動中民主討論.
3、教師不是裁判員,而是共同探究的朋友和幫助人.
4、一節課的學習目標不是教師說了算.發揮教材的作用就是提供或增進學生的需要.習慣是鞏固學習興趣,達成《標準》的保證.所謂的需要包括知識,技能,生活,維持生命,情感等等.需要不是強加的,或者是恩賜的.
六、關於評價內容的考慮
1、能否從教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能否構建思路,設計出實驗方案.
3、有沒有探究的需要.
4、動腦,動手的表現.
5、知識學到多少.
6、對於探究過程有沒有新的改進.
7、學過的知識能否主動地與自己身邊的事實相聯繫,有沒有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