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基督教入華的第一位先鋒、中文聖經譯者

2020-12-13 華宣

馬禮遜(RobertMorrison公元1782-1834)(基督教入華的第一位先鋒、中文聖經譯者)遠在十七世紀,曾有一位傳教士範禮安數度嘗試進入中國而告失敗,在他臨終前,遙望中國大陸發出沉痛的呼聲:「石頭啊!石頭啊!你幾時才為我主裂開呢?」似乎「中國」這塊巨石,惟有用自我犧牲和屬靈智慧,才可把「它」搖撼。

但誰能有如此勇氣呢?馬禮遜作到了!

馬禮遜於一七八二年誕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幼年就聰穎超人,有極強的記憶力,曾於一夜間背下聖經中最長的一篇――詩篇一一九篇,並毫無錯誤。

只可惜在青年時期所過的是一個荒唐的生活:酗酒、狂歡、放蕩、汙言穢語已習以為常。

感謝神,使他不久便對這種生活厭了,

十六歲的一天,他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廿餘歲的馬禮遜,忽然得到神的呼召:「去!向遠方的中國人傳福音。」這呼召簡直把他嚇一大跳,他說:「神啊!中國在哪裡?我對它一無所知,你怎麼會要我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呢?」然而神的呼召是持續而堅定,毫無迴轉之餘地。

他只好立即開始前往中國的準備工作,首先須解決的是如何學習中文,他先禱告後才上街去,正好見到一位中國人迎面而來,他緊握那人之手,拜他為師,即刻開始了艱苦的中文學習,在完全沒有辭典,沒有任何語言學方法的協助下,實在極難,幾次想中途而廢,然而來自神的呼召與異象:「去!傳福音給中國人。」形成一片緊鑼密鼓,無法逃避,只好咬緊牙關,吞下淚水,對自己說:「為了神的呼召,為了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異象,無論有多大困難,我都要學會中文。」馬禮遜就是憑信靠神的心,去排除萬難,走上獻身為中國的道路。在一八三四年以前,中英兩國的關係完全由東印度公司壟斷,為商業利益,東印度公司一向禁止宣教士搭船前往中國,更不準留居。馬禮遜惟有先乘船到美國,輾轉來到這塊陌生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熱烈的雙手,乃是東印度駐澳門代表的冷酷警告,加上天主教神父們的妒忌,連在澳門居住也極困難,但馬禮遜置之不理。

馬禮遜既踏上中國,便入鄉隨俗,穿著中國式的服裝,留長指甲,蓄著似「豬尾巴」的長辮子,吃中國飯菜。又因經濟困窘,租了一貨倉最下層的潮溼房間,空氣混濁,家徒四壁,就在此地為中國開展了偉大的事業。

要感動中國這塊巨石,馬氏不但面對孤單冷漠,還有被驅逐出境之危險,況且澳門神父也虎視眈眈,在重重壓力下,他只好加入東印度公司成為正式職員,使他沒有一點時間去傳福音;另方面,在英國的同胞對他的受聘並不諒解,認為他已放棄了宣教的使命。在此內外交迫下,不但他孤單痛苦的工作,更加上心靈熬煉,可是馬禮遜一點也沒有退縮,相反地,他是勇往直前。

本來在孤單的工作中,與瑪麗.莫頓結婚可以令他稍有安慰,但依照清廷的定例,他的新婚妻子必須留在澳門,而馬禮遜的公務亦使他一年中有半年要留住廣州。

馬夫人身體很弱,再加上夫妻長期分離,使她心情抑鬱寡歡,更不幸的是他們的長子一生下來便告夭折,使他們的心情更加痛苦,因而馬夫人的身體越來越壞,只好帶著女兒返回英國。

一別六年,後再於澳門全家團聚,使馬禮遜歡喜不已,只因公務纏身,不得不獨自返回廣州,不幸馬夫人在同年不堪病魔纏身,死於澳門,馬禮遜因而痛苦難言,豈料一年後他的摯友米憐亦離世回到天家,一連串的打擊,令馬禮遜悲痛莫名,他曾這樣說「我親愛的瑪麗既死,現在又加上了米憐我並不埋怨只是為了剩下我一人而深感寂寞,但上帝曾經支持起我的軟弱我希望將來我也死在我工作的地方。」

他感情的豐富卻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常不住的呼喊:「我的勇氣與耐心,差不多已消喪殆盡了這是一處極孤寂的場所,我希望到自由和可以享樂的地方」他似乎已經軟弱、灰心、甚至略帶抱怨,然而終其一生他沒有退縮,反而在貨倉中完成了偉業。雖然外國人購書懸為嚴禁,但為了多買一本書,多學一些中文字,甚至節衣縮食,多付幾倍的價錢亦在所不計,他孜孜不倦的研習中文,終於給他帶來了成果:「使徒行傳」、「路加福音」先後譯成中文,還有「真道回答」、「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中國第一本「華英字典」等,

他更熱心於英國設立一東方語文學校,力主在牛津與劍橋大學內設立中文講座,又於馬剌甲設立了第一所英華書院,以培育中文人才。

當然,在成功的背後,必定有一番辛酸血淚,為了印刷聖經及這些書籍,一方面時刻面臨清廷深嚴禁令的威脅;另方面東印度公司因怕他這樣做會違反禁令、影響中英貿易的進行,而把他撤職;最大的不幸,並不是閉關自守的清廷或東印度公司的百般阻攔,而是一群白蟻――原來他叫人刻成的書板,因怕被人發現而藏之於屋隅,卻被白蟻蛀了大半,這無異是晴天霹靂,心中所受的打擊,真是無可言喻!

馬禮遜拼盡了他生命的全部,終於在一八三四年息下了世上的勞苦,他的遺體埋葬在澳門,誠如耶穌所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馬禮遜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影響力卻直透歷史的層層帷幕。

他自己曾說:「為完成這偉大的任務起見,我不怕長期工作,謝絕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鎮靜,及不偏激的判斷惟希望以正確的思想、恭敬的態度、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誤傳上帝之聖言。」

是的!馬禮遜的確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帶來中國的先鋒,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寫在沙塵滾滾的戰場上,而是寫在一塊充滿敵意、猜忌、與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淚播種,以至於開花結實纍纍,怪不得每當我們提到這位已逝世百多年的傳教士,都會肅然而生敬。

相關焦點

  • 第一個用雕版印刷《聖經》中文全譯本的人是誰?
    ▲傳承千年的俞氏傳統木刻雕版技藝第一位入華的基督新教傳教士First protestantmissionary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基督新教傳教士,1807年馬禮遜自英國啟程來到中國,當時他是二十五歲的青年,未婚,獨自一人首途赴華。
  • 馬禮遜
    馬禮遜在當時難以想像的艱難條件下,為基督教在中國做了重要的開創性工作, 他是神人嗎?馬禮遜是第一位到中國來宣教的英國傳教士。二百多年前,當時馬禮遜只有25歲受到神的呼召,決意要去全世界最難傳的地方,去帶領最難信主的人來信主。倫敦教會思考,最難的就在中國,因為在中國傳教要冒殺頭的危險。於是馬禮遜受神的呼召,教會的差遣,決意來中國傳教。
  • 馬禮遜的故事
    四、翻譯聖經      在馬禮遜臨行前往中國時,倫敦傳教會的董事會給了他一份書面指示,當中提到他到廣州學習中文後,可以編寫一部中文字典,並將聖經翻譯成中文。一八〇七年馬禮遜到達廣州後不久,就著手在以前天主教傳教士翻譯手稿的基礎上,開始翻譯《聖經》。
  • 中文聖經譯本小史
    寫作年代/ 1934年編輯排版 /隨手君(ID:suishouchuanfuyinjun)第一篇 最早的中文譯本:天主教和希臘東正教的譯本一、景教誰曾最先將《聖經》譯成中文的呢?這雖然是一個富有趣味的問題,但是這正如其他關於基督教進入中國的問題,同是難於答覆。
  • 《聖經》(和合本)的百年曆程
    《聖經》翻譯是基督教傳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基督教本土化和本國化的邏輯起點。基督教《聖經》中譯的工作甚至早於基督教入華。1807年,第一個西方基督教傳教士馬禮遜來華前,拉薩和馬士曼就在印度加爾各答的印英學院開始了中文譯經工作。到了19世紀末,百餘種《聖經》譯本流行於中國各地基督教會,其中包括20多種中文譯本,70餘種方言譯本,這顯然造成諸多不便。
  • 「馬禮遜,你以為靠你一個人,就能改變中國幾千年的偶像崇拜?」
    翻譯中文聖經 從1807年馬禮遜到達廣州後不久,就開始翻譯《聖經》,到1819年,將新舊約《聖經》全部翻譯成中文。 馬禮遜認為,作為一名譯者,應負有雙重任務:其一,要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意義、感情和精神;其二,用清楚、正確、熟練的文字,將原文的意思、感情和精神表達出來。早期翻譯《聖經》其中一大難題在於由零開始,要創立一套術語。今天耳熟能詳的「天國」、「弟兄」、「福音」、「使徒」等宗教詞彙都是來自馬禮遜譯本,由於馬禮遜譯本的自身特點及其翻譯原則使得它成為文理譯本的主流。
  • 和合本聖經100年|不能不知的中文聖經歷史源流
    (照片/記者 陳新城攝於基督教文化展覽館)  2019年,是聖經《和合本》翻譯出版100周年。適逢此時,特別推出深入一窺中文聖經的過往史跡與現況。過去100年來在全球華人教會中,使用和合本聖經做為神話語最權威的表達。實際上這本最受華人基督徒或慕道友愛戴的聖經譯本背後,還有許多各種譯本的源流。
  • 馬禮遜孤身入中國27年,建教堂開診所救窮人,編首部中英大字典
    約翰福音 12:24 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籽粒來1799年,在英國方興未艾的福音熱潮中,馬禮遜心裡萌生了到海外去的渴望。八年後,1807年,英國泰恩河畔這個鞋匠的兒子,受倫敦傳教會差遣,成為第一位基督教來華宣教士。
  • 傳教偉人馬禮遜(文字語音連載十之六)
    原來在米憐南遊之前數月,東印度公司董事會在倫敦議決斷絕馬禮遜與公司的關係,而這個消息即由議案通過後的第一艘開行的船傳到廣州。這時,馬禮遜的得力助手(或教師)「高先生」,因逃避緝捕,已逃亡去了。清廷又頒諭,凡印刷中文的基督教書籍者處死刑。然而馬禮遜仍不因這種種障礙而稍萌退意,本著大無畏精神如常工作,成績比以前更多。
  • 【名人信仰】馬禮遜
    1818年,馬禮遜和米憐在馬六甲創辦中國第一所西式學校「英華書院」,招收華僑子弟前來就讀,由此來培養中國的教牧人才,以中英文施教,課程有神學、數學、歷史、地理等,開基督教在中國的現代化教育之先河。1825年,開始招收女生。1843年,該校遷往香港。隨著基督教的傳入,先進的西方科學技術和優秀的西方文化也相繼傳入中國。
  • 聖經漢譯本知多少?(作者:吳保羅)
    三、口語體譯本,包括官話譯本(又稱白話文譯本)和方言譯本(又稱土白譯本)。而天主教直到1968年才有《聖經》的全譯本問世。由於種種原因,東正教並未完成全本《聖經》的漢譯,僅於1864年由修士大司祭古裡•卡爾波夫翻譯了《新遺詔聖經》(即:新約)此後,東正教傳教士卡法羅夫又將詩篇譯成中文,稱「聖詠經」。
  • 中文聖經翻譯史
    據統計,全世界共有2261種不同語言的聖經譯本(Versions)流傳,其中還沒有包括同一語言中不同的譯本。我們在研究聖經的語言、版本、譯本的同時,對於聖經如何傳入中華,如何翻譯成今天我們共用的中文聖經,也應有一種概括的認識。這一章讓我們探討有關中文聖經翻譯史,及各時期一些重要的譯本。
  • 馬禮遜為什麼要辦英華書院?誰來擔任校長?有哪些畢業生?
    倫敦傳教會派來中國的第三個傳教士麥都斯帶著一些金屬活字樣品不久前到了馬六甲,讓中文聖經成為完璧的目標看來指日可待了。憂的是《華英字典》第一卷的印刷不順利,由於一個印刷工人的舉報,廣州的巡捕衝進東印度公司的印刷所,抄走了正在印刷的部分《中英會話》和若干中文刻板。
  • 《聖經》漢語譯本知多少?值得了解!
    他在出生於澳門的亞美尼亞人拉沙的協助下開始翻譯《聖經》,1810年出版馬太福音、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約,1822年在印度塞蘭坡出版《聖經》全書, 史稱「馬士曼譯本」。     馬禮遜譯本:1807年9月7日,第一位到中國的新教宣教士英國倫敦會的馬禮遜抵達廣州,不久就開始翻譯《聖經》。他參考了巴設譯本,於1810年譯完《使徒行傳》付梓。
  • 【11月6日-中國教會歷史人物】 中國第一位牧師-梁發
    1810年,首位到中國大陸宣教的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將他漢譯的1000冊《使徒行傳》帶到梁發所在的印刷廠承印,梁發擔負這些書的印刷工作。此後,馬禮遜又將他和米憐合譯的《聖經》的印刷工作讓這家印刷廠負責。梁發的工作得到馬禮遜和米憐的賞識,和他結下了深厚友誼。梁發通過印《聖經》以及和西教士的交往,接觸了基督信仰。
  • 他從未來到中國,卻榮登來華傳教士第一名,只因他翻譯了中文聖經
    隨手君 編  首發於隨手傳福音  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是傳教士馬禮遜,但另一個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
  • 訪談︱馬敏:傳教士馬士曼與第一本中文《聖經》的誕生
    一般認為,傳教士馬禮遜是第一個將《聖經》全文翻譯成中文並予以出版的人,但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馬敏教授在偶然的情況下看到一批檔案,發現傳教士馬士曼於1822年出版了完整的中文版《聖經》,早馬禮遜一年。馬敏教授在辛亥革命史、商會史取得豐碩成果後,又將興趣轉向博覽會史、教會大學史、基督教與文化交流史等領域,他是如何做到研究轉向的?
  • 基督教在華發展史
    利馬竇開創了傳教與醫療並重的傳教路線,法國傳教士張誠曾用金雞納霜治癒了康熙皇帝的瘧疾,馬禮遜也曾澳門開辦西醫診所。但最早在中國建立現代意義上醫院,對中國的近代醫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是美國傳教士彼得·伯駕。漢語典籍最早的西譯是《明心寶鑑》於1590年在菲律賓譯成西班牙文,譯者就是多明我會會士高毋羨(Juan Cobo,?–1529)。「明心寶鑑」是童蒙讀物,內容主要是訓誨幼童的格言。文獻不具有經典性,具有隨意性,沒有目的性,但確是開先河的。但到了耶穌會士時期,就具有了目的性選擇性。翻譯中國學術經典,是耶穌會傳教士入華傳教「適應性」策略之一。
  • 【基督教新聞】《中文聖經譯本研討會》回顧譯經歷程 看見上帝永恆的心意
    黃玉琴攝 【記者黃玉琴高雄報導】今年適逢中文聖經《和合本》發行百周年,高雄聖光神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於半年前因著觀察到《和合本》聖經的翻譯,含有神極其恩待華人,成就華人認識真理的縝密計劃,便著手規劃研習會,希望從過去聖經翻譯的軌跡中,看見神渴慕人認識祂的話、從真理中得自由的心意。
  • 百年捨命譯《聖經》
    隨後,他又先後師從容光明和桂有霓學習官話,但時間都不長。任期最長的中文老師是葛茂和,從1808年9月起直到1817年3月,歷時八年半之久。葛是馬禮遜最推崇的一位中文老師,也是他將馬禮遜帶入中文的經典世界。1817年葛離開後,馬禮遜還先後受教於一位李秀才和曾在馬六甲的英華書院教授官話課程的朱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