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RobertMorrison公元1782-1834)(基督教入華的第一位先鋒、中文聖經譯者)遠在十七世紀,曾有一位傳教士範禮安數度嘗試進入中國而告失敗,在他臨終前,遙望中國大陸發出沉痛的呼聲:「石頭啊!石頭啊!你幾時才為我主裂開呢?」似乎「中國」這塊巨石,惟有用自我犧牲和屬靈智慧,才可把「它」搖撼。
但誰能有如此勇氣呢?馬禮遜作到了!
馬禮遜於一七八二年誕生於英國北部的一個小鎮,幼年就聰穎超人,有極強的記憶力,曾於一夜間背下聖經中最長的一篇――詩篇一一九篇,並毫無錯誤。
只可惜在青年時期所過的是一個荒唐的生活:酗酒、狂歡、放蕩、汙言穢語已習以為常。
感謝神,使他不久便對這種生活厭了,
十六歲的一天,他真正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意義。
廿餘歲的馬禮遜,忽然得到神的呼召:「去!向遠方的中國人傳福音。」這呼召簡直把他嚇一大跳,他說:「神啊!中國在哪裡?我對它一無所知,你怎麼會要我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呢?」然而神的呼召是持續而堅定,毫無迴轉之餘地。
他只好立即開始前往中國的準備工作,首先須解決的是如何學習中文,他先禱告後才上街去,正好見到一位中國人迎面而來,他緊握那人之手,拜他為師,即刻開始了艱苦的中文學習,在完全沒有辭典,沒有任何語言學方法的協助下,實在極難,幾次想中途而廢,然而來自神的呼召與異象:「去!傳福音給中國人。」形成一片緊鑼密鼓,無法逃避,只好咬緊牙關,吞下淚水,對自己說:「為了神的呼召,為了向中國人傳福音的異象,無論有多大困難,我都要學會中文。」馬禮遜就是憑信靠神的心,去排除萬難,走上獻身為中國的道路。在一八三四年以前,中英兩國的關係完全由東印度公司壟斷,為商業利益,東印度公司一向禁止宣教士搭船前往中國,更不準留居。馬禮遜惟有先乘船到美國,輾轉來到這塊陌生的土地,迎接他的不是熱烈的雙手,乃是東印度駐澳門代表的冷酷警告,加上天主教神父們的妒忌,連在澳門居住也極困難,但馬禮遜置之不理。
馬禮遜既踏上中國,便入鄉隨俗,穿著中國式的服裝,留長指甲,蓄著似「豬尾巴」的長辮子,吃中國飯菜。又因經濟困窘,租了一貨倉最下層的潮溼房間,空氣混濁,家徒四壁,就在此地為中國開展了偉大的事業。
要感動中國這塊巨石,馬氏不但面對孤單冷漠,還有被驅逐出境之危險,況且澳門神父也虎視眈眈,在重重壓力下,他只好加入東印度公司成為正式職員,使他沒有一點時間去傳福音;另方面,在英國的同胞對他的受聘並不諒解,認為他已放棄了宣教的使命。在此內外交迫下,不但他孤單痛苦的工作,更加上心靈熬煉,可是馬禮遜一點也沒有退縮,相反地,他是勇往直前。
本來在孤單的工作中,與瑪麗.莫頓結婚可以令他稍有安慰,但依照清廷的定例,他的新婚妻子必須留在澳門,而馬禮遜的公務亦使他一年中有半年要留住廣州。
馬夫人身體很弱,再加上夫妻長期分離,使她心情抑鬱寡歡,更不幸的是他們的長子一生下來便告夭折,使他們的心情更加痛苦,因而馬夫人的身體越來越壞,只好帶著女兒返回英國。
一別六年,後再於澳門全家團聚,使馬禮遜歡喜不已,只因公務纏身,不得不獨自返回廣州,不幸馬夫人在同年不堪病魔纏身,死於澳門,馬禮遜因而痛苦難言,豈料一年後他的摯友米憐亦離世回到天家,一連串的打擊,令馬禮遜悲痛莫名,他曾這樣說「我親愛的瑪麗既死,現在又加上了米憐我並不埋怨只是為了剩下我一人而深感寂寞,但上帝曾經支持起我的軟弱我希望將來我也死在我工作的地方。」
他感情的豐富卻增加了他的痛苦,以致常不住的呼喊:「我的勇氣與耐心,差不多已消喪殆盡了這是一處極孤寂的場所,我希望到自由和可以享樂的地方」他似乎已經軟弱、灰心、甚至略帶抱怨,然而終其一生他沒有退縮,反而在貨倉中完成了偉業。雖然外國人購書懸為嚴禁,但為了多買一本書,多學一些中文字,甚至節衣縮食,多付幾倍的價錢亦在所不計,他孜孜不倦的研習中文,終於給他帶來了成果:「使徒行傳」、「路加福音」先後譯成中文,還有「真道回答」、「英華文法入門」、「中文法程」、中國第一本「華英字典」等,
他更熱心於英國設立一東方語文學校,力主在牛津與劍橋大學內設立中文講座,又於馬剌甲設立了第一所英華書院,以培育中文人才。
當然,在成功的背後,必定有一番辛酸血淚,為了印刷聖經及這些書籍,一方面時刻面臨清廷深嚴禁令的威脅;另方面東印度公司因怕他這樣做會違反禁令、影響中英貿易的進行,而把他撤職;最大的不幸,並不是閉關自守的清廷或東印度公司的百般阻攔,而是一群白蟻――原來他叫人刻成的書板,因怕被人發現而藏之於屋隅,卻被白蟻蛀了大半,這無異是晴天霹靂,心中所受的打擊,真是無可言喻!
馬禮遜拼盡了他生命的全部,終於在一八三四年息下了世上的勞苦,他的遺體埋葬在澳門,誠如耶穌所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馬禮遜雖然死了,但是他的影響力卻直透歷史的層層帷幕。
他自己曾說:「為完成這偉大的任務起見,我不怕長期工作,謝絕社交,持以耐心、毅力、鎮靜,及不偏激的判斷惟希望以正確的思想、恭敬的態度、戰戰兢兢、小心翼翼,而期得免誤傳上帝之聖言。」
是的!馬禮遜的確是一位把基督福音帶來中國的先鋒,他的英雄故事不是寫在沙塵滾滾的戰場上,而是寫在一塊充滿敵意、猜忌、與孤寂痛苦的土地上,以他生命的血淚播種,以至於開花結實纍纍,怪不得每當我們提到這位已逝世百多年的傳教士,都會肅然而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