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孿生(Digital Twin)來源於軍事領域,2011年3月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做的一次演講,明確提到了數字孿生體,是最早的提出機構。但很快得到了領先工業企業的認同,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模型和技術。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可以用於航空航天飛行器的健康維護與保障。首先在數字空間建立真實飛機的模型,並通過傳感器實現與飛機真實狀態完全同步,這樣每次飛行後,根據結構現有情況和過往載荷,及時分析評估是否需要維修,能否承受下次的任務載荷等。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有時候也用來指代將一個工廠的廠房及產線,在沒有建造之前,就完成數位化模型。從而在虛擬的賽博空間中對工廠進行仿真和模擬,並將真實參數傳給實際的工廠建設。而工房和產線建成之後,在日常的運維中二者繼續進行信息交互。
構建數字孿生需要三個要素:
1)根據物理實體創建足夠精確的數字模型,能夠對物理實體的結構、行為等進行準確地描述和展現;
2)將物理實體的狀態、行為數據進行採集,並映射到數字孿生體的對應部位,包括其部件或者子系統,通過多次迭代,不斷優化數字模型;
3)結合物理實體的實時數據和數字模型,能夠對物理實體的結構變化、行為走向、故障產生等進行仿真預測,並在數字孿生體上進行可視化顯示。
信息物理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主要是產生於嵌入式系統在工業領域的深度應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科學家頗感傳統的信息技術(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概念無法有效地描述這種更深入的應用,當時NSF的主管科學家Helen Gill就結合到與會專家的討論結果,提出了CPS這個全新的概念。
信息物理系統(CPS)是一個綜合計算、網絡和物理環境的多維複雜系統,能夠通過3C(Compu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技術的有機融合與深度協作,實現大型工程系統的實時感知、動態控制和信息服務。
與構建數字孿生體(Digital Twin)相比,構建信息物理系統(CPS)還需要第四個要素:
4)基於數字孿生體的仿真預測結果不僅僅提供決策參考,而是自主決策,利用作動器控制物理實體,優化運行狀態,實現虛實對象的迭代優化(如風力發電機)。
Digital Twin創立之初就明確了以數據(Data)和模型(Models)為主要元素構建的MBSE(Model-Based Systems Engineering),DigitalTwin顯然更適合採用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大數據(Big Data)等新的計算能力。而CPS主要以傳感器(Sensor)和作動器(Actuator)為主要模塊構建的系統。
美國製造行業的專家對CPS有較為清醒的認識,那就是CPS偏向一些科學原理的驗證,而非工程應用的優化,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真正採用CPS概念去指導工程實踐的情況,主要限於一些航天軍工領域,這些領域的工程系統的確太複雜,用傳統的工程系統實在無法描述清楚。
但是,美國的科學家沒有放棄繼續探索更好用概念體系的想法,特別是在美國軍方的應用中,由於美國政府對軍費削減得比較厲害,但美國軍事上的投入卻居高不下,這迫使美國軍方尋找一種能夠降低複雜工程系統建設費用的方法,Digital Twin就這樣被選中了。
總結
那在航天軍工領域到底是選擇CPS還是選擇Digital Twin呢?那就要看數字孿生體是否需要對物理實體進行控制,如果需要控制,就需要構建CPS,如果只是在數字孿生體生進行仿真預測,那就是Digital Tw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