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氣網綜合報導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不僅是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更是精神集聚。在博物館裡,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來源會賦予博物館完全不同風貌。氣象博物館、氣候博物館架起氣象與大眾溝通的橋梁。走進氣象博物館感知氣象歷史變遷。
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
位於南京鼓樓東面,北依臺城、玄武湖,是國內首個以氣象歷史為特點的專業性博物館,有著近1600年氣象歷史的北極閣,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氣象博物館見證了我國氣象科技發展的全過程。
圖為記載天氣現象的甲骨文(北極閣藏品)
北極閣有著近1600年的氣象歷史,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發祥地。博物館利用國立氣象研究所原存建築,秉承「以物為證、以史為脈、以微見著」的宗旨,力圖展現中國豐厚的氣象歷史文化資源,展示現代氣象業務發展成就。博物館將自然景觀與氣象歷史文化相交融,主體分室外展區和室內展館兩大部分。室外展區通過典型古代觀象儀器展示、大型氣象浮雕以及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宏觀再現了恢弘的中國氣象歷史;室內展館設於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建築群內,分為古代氣象單元、近代氣象單元、當代氣象單元,以及現代氣象科技展廳四部分,系統展示了氣象重大歷史事件、氣象儀器沿革、氣象機構變遷以及氣象科技發展藍圖。在景觀區,設古代著名氣象歷史人物群雕和中國三千年氣象歷史記錄浮雕,展示古代氣象觀測儀器,凝練介紹數千年燦爛的中華氣象文明史。
北極閣氣象歷史悠久,自南朝劉宋始建司天台後,數度設有觀象臺,其中尤以明初欽天台規模最為壯觀。1928年民國政府於古觀象臺遺址處興建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暨氣象臺,現為江蘇省氣象科技業務中心所在地。北極閣觀雲測天歷史延續千年至今,富藏深厚的氣象文化底蘊。
徐家匯氣象博物館
徐家匯氣象博物館(資料圖片)
地處上海徐家匯繁華的鬧市,緊鄰徐家匯天主教堂,在一片摩天大廈的環伺中,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小樓靜靜地立於水泥森林之中,這就是徐家匯氣象博物館。
整個氣象博物館佔據了觀象臺二樓到三樓一層半的空間。二樓一共8個展廳。進入1廳(也是序廳),43個銘牌赫然映入眼帘,展現了徐家匯觀象臺140年來具有銘記意義的大事記:1872年,法國傳教士高龍鞶在徐家匯創建了觀象臺;1879年,觀象臺首次較準確地做出颱風預報,揭開了天氣預報的序幕;1882年,觀象臺在中、西文報紙上發布天氣預報……2廳懸掛著3張徐家匯觀象臺發展至今的鳥瞰圖;4廳展現了徐家匯觀象臺從選址到建築的原因和風格;5廳主要向我們呈現了外灘信號塔的建築外貌以及其服務功能等。在最大的8號展廳裡,東側的窗戶邊上掛著三張照片,分別是1901年、1954年以及2012年的徐家匯氣象觀測場的照片。樓下正是徐家匯觀象臺的氣象觀測場,百葉箱、地溫表等,一系列氣象觀測儀器安置在場地上,如今依然在運轉中。
這樣的有意設置,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同一片土地,不一樣的觀測站,照片讓人們看到歲月在它臉上留下的記憶,它的變化,又給人們帶來更加準確的天氣冷暖變化、風雨雷電的預報。
北京古觀象臺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觀象臺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臺」,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臺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臺改稱「觀象臺」,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臺。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臺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採用歐洲天文學度量制和儀器結構。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觀象臺(來源:百度百科)
觀象臺建於1442年,是明清兩代的國家天文臺。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制天文儀器。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仍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制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後,古象臺移交給北京天文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馬料水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8樓,佔地800平方米,以多媒體展覽香港及全球各地的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及香港極地探險家李樂詩在珠穆朗瑪峰、南極及北極搜集得來的動植物樣本、照片及影片。
極地探險家李樂詩自1987年首度探索極地後,一直爭取在香港設立以極地為主題的博物館,向香港市民介紹南極及北極的情況,及冀啟發年青一代對科學的興趣,希望能夠吸引對自然科學感到興趣的初級中學生在升讀高級中學及大學時,繼續攻讀自然科學。
1997年,李樂詩創立極地博物館基金,並且擔任總監,一直爭取建立博物館,惟一直未能夠成事,而且一度打算放棄。直至她於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向當時在場的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道出心願,成功獲得後者支持,後來更遊說到香港賽馬會捐資5400萬港元興建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
原臺南測候所
原臺南測候所,俗稱胡椒管,為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氣象觀測用建築。該建物落成於1898年,以圓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此測候所為臺灣日治時期初期興建的少數大型建築之一,不但年代久遠,更是現代氣象觀測的啟蒙地。
雲南氣象博物館
雲南氣象博物館(來源:百度百科)
位於昆明西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華山美人峰之巔。始建於1927年,於1937年遷至現址,由雲南氣象、天文、地震科學先驅者、中國自然科學家陳一得創辦,其氣象業務延續至今。1993年列為省級文物,後相繼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2008年成立雲南氣象博物館。全館包括一得樓和一得夫婦墓,以展示陳一得在自然、人文科學領域所作出的傑出貢獻為主線,並結合現代氣象探測業務平臺,全面反映雲南氣象發展歷程。
國際博物館日由來
國際博物館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