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充分意識到,家長不太喜歡看純教育理論的文字,然而不懂理論的教育,顯然是盲目的,我們只好精煉再精煉,以至於可以成為秘籍了。
1.知識是教來的嗎?
沒有誰不認為知識不是教來的,因為歷來就是如此。從傳統意義上,這種所謂的教,其本質就是灌輸。歷來從沒有像現在一樣鮮明地要求培養創新人才,因此才沒有人去質疑它。顯然,一個被動地接受老師知識的過程,是不可能培養出創新思維習慣的。仔細想想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考試,解決考試中難題的過程,不就是依靠題海戰術形成的類型化解題策略嗎?當遇到不能類型化的難題時,唯有試錯,卻難以創造性解決問題。唯有培養創新能力,才能在考試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在艱難的人生歷程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原來的教知識的教育方式就顯得落後了,面對琳琅盲目的補習班,累壞了孩子,結果卻愁壞了家長,猛回頭,為時已晚。
2.新人類教育
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是沒有所謂的老師來教人類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人類成長過程是自我創造性發展過程。如果以人類文化創造性產生發展規律為指導,以生活教育為主題,開發新型課程,創新教育方式,教育與生活動緊密結合,以生活需要為動力,以反映知識產生發展過程的有序生活經驗為基礎,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像人類一樣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這樣我們的孩子豈止是能在考試中取勝?這就是新人類教育的追求!
生存需要——生產勞動——有序經驗(知識產生發展過程)——創造性可持續發展
生存需要——生產勞動——有序經驗(知識產生發展過程)——創造性可持續發展
新人類教育先後完成了具有獨創核心智慧財產權的《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原理》《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理論與實踐》《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理論專著,更有遍布北京地區及國內眾多實驗基地,成效卓著,開創了0-12歲早期教育新紀元。
3. 新人類教育與素質教育
我們總是呼喚素質教育,然而大多數人對此認知卻是錯誤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給出了最權威、最正確的闡釋。《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我們說的「立德樹人,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全面發展」。《決定》同時指出,智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決定》還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新人類教育就是根據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在生活過程中創造性開發了大量體現知識產生發展過程的課程資源庫,為實施啟發探討式教育提供了堅實保障,從而使真正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4.國家方向,就是新人類教育的方向
為突破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困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出臺,創新教育形式,要求把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2017年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必修課,毫無疑問,將來的小升初、中高考必將進一步凸顯這種發展趨勢和發展要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人類教育生活創新課程研究始於2010年,現已形成完備的體系,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當全社會尚處在醒悟摸索階段,我們已昂首闊步向前。不要猶豫,不要躊躇,攜手新人類,一起培育大師!
5.語言不等於知識,形象不等於藝術教育
語言不等於知識,語言的功能在於表達。諸如樂音、舞蹈、手工製作、繪畫等都是兒童早期自我表達經驗的手段,發揮著語言教育的功能,切莫簡單化地理解為藝術行為,語言發展應依託於表達創新經驗的需要。生活需要協作,協作需要交流,交流需要表達。當各種語言表達形式融入情感、態度,乃至價值萌芽時,藝術就開始生根發芽,悄悄地走近孩子的內心,漸漸地匯聚成思想,升華成靈魂。藝術是對生活理性認知的感性表達,它萌芽於生活需要,孕育於生活過程之中,形成於對完整生活的感受與反思,價值是其靈魂,感性是其外衣,立德樹人是其內在價值。您看到的教育是如此嗎?攜手新人類,釐清廣為存在的錯誤認知,做智慧父母,一起培育大師,實現望子成龍夢想!
6.假環境不能認識真世界
人類的一切知識歸根結底都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實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一提到教育我們似乎不是這樣想的,認為教育就得學習書本知識,就得聽老師上課,這種認識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我們習慣於讓孩子通過玩具(遊戲)、圖畫、視頻等手段認識世界,但玩具不是真實事物,不具有真實事物的屬性和功能,圖畫與視頻只能展示事物的視覺特性,凡此種種皆有局限,認識的局限即意味著發展的局限。因此說,(幼兒園)假環境是無法認識真世界的,我們只有把孩子置入無限豐富的真實生活世界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如此問題。一個從沒吃過葡萄的孩子,永遠不會知道葡萄的味道的,這就是孩子的特點。
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真愛孩子,選擇新人類教育,向生活要教育,我們開創性地做了卓有成效令人信服的工作,一起前行,創造教育奇蹟!
7.單調貧乏的幼兒園生活
基於上述認知,我們知道幼兒通過室內玩具、手工活動、繪本等這種非真實活動,是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空空如也的室外運動場所不是自然,不是社會。這種封閉的單調貧乏的幼兒園生活,究竟能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然而,既然我們仍無法改變幼兒園解決家長外出工作後顧之憂的現狀,我們就應該立足現狀破解這個難題。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家園協同。家長以教育者角色,從生活需要出髮帶領孩子在大自然大社會中獲得真實體驗,並進行力所能及的教育,實現高水平家園共育,以克服幼兒園教育的弊端,這樣家園協同構建園本課程就成為必須。幼兒園在幼兒真實感性經驗基礎上,革新幼兒園教育模式,引領幼兒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