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類早期教育之道

2020-08-27 新人類超人教育

我們充分意識到,家長不太喜歡看純教育理論的文字,然而不懂理論的教育,顯然是盲目的,我們只好精煉再精煉,以至於可以成為秘籍了。

1.知識是教來的嗎?

沒有誰不認為知識不是教來的,因為歷來就是如此。從傳統意義上,這種所謂的教,其本質就是灌輸。歷來從沒有像現在一樣鮮明地要求培養創新人才,因此才沒有人去質疑它。顯然,一個被動地接受老師知識的過程,是不可能培養出創新思維習慣的。仔細想想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考試,解決考試中難題的過程,不就是依靠題海戰術形成的類型化解題策略嗎?當遇到不能類型化的難題時,唯有試錯,卻難以創造性解決問題。唯有培養創新能力,才能在考試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在艱難的人生歷程中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原來的教知識的教育方式就顯得落後了,面對琳琅盲目的補習班,累壞了孩子,結果卻愁壞了家長,猛回頭,為時已晚。

2.新人類教育

我們知道,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是沒有所謂的老師來教人類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說人類成長過程是自我創造性發展過程。如果以人類文化創造性產生發展規律為指導,以生活教育為主題,開發新型課程,創新教育方式,教育與生活動緊密結合,以生活需要為動力,以反映知識產生發展過程的有序生活經驗為基礎,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像人類一樣具有強大創新能力的新一代。這樣我們的孩子豈止是能在考試中取勝?這就是新人類教育的追求!

生存需要——生產勞動——有序經驗(知識產生發展過程)——創造性可持續發展

生存需要——生產勞動——有序經驗(知識產生發展過程)——創造性可持續發展

新人類教育先後完成了具有獨創核心智慧財產權的《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原理》《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理論與實踐》《一起成就大師——新人類早期教育課程與教學論》理論專著,更有遍布北京地區及國內眾多實驗基地,成效卓著,開創了0-12歲早期教育新紀元。




3. 新人類教育與素質教育

我們總是呼喚素質教育,然而大多數人對此認知卻是錯誤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給出了最權威、最正確的闡釋。《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我們說的「立德樹人,培養創新能力,實現全面發展」。《決定》同時指出,智育工作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決定》還指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

新人類教育就是根據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內在要求,在生活過程中創造性開發了大量體現知識產生發展過程的課程資源庫,為實施啟發探討式教育提供了堅實保障,從而使真正的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4.國家方向,就是新人類教育的方向

為突破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困境,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門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出臺,創新教育形式,要求把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2017年教育部關於印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從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服務、製作、體驗等方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並列設置,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必修課,毫無疑問,將來的小升初、中高考必將進一步凸顯這種發展趨勢和發展要求。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新人類教育生活創新課程研究始於2010年,現已形成完備的體系,並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當全社會尚處在醒悟摸索階段,我們已昂首闊步向前。不要猶豫,不要躊躇,攜手新人類,一起培育大師!

5.語言不等於知識,形象不等於藝術教育

語言不等於知識,語言的功能在於表達。諸如樂音、舞蹈、手工製作、繪畫等都是兒童早期自我表達經驗的手段,發揮著語言教育的功能,切莫簡單化地理解為藝術行為,語言發展應依託於表達創新經驗的需要。生活需要協作,協作需要交流,交流需要表達。當各種語言表達形式融入情感、態度,乃至價值萌芽時,藝術就開始生根發芽,悄悄地走近孩子的內心,漸漸地匯聚成思想,升華成靈魂。藝術是對生活理性認知的感性表達,它萌芽於生活需要,孕育於生活過程之中,形成於對完整生活的感受與反思,價值是其靈魂,感性是其外衣,立德樹人是其內在價值。您看到的教育是如此嗎?攜手新人類,釐清廣為存在的錯誤認知,做智慧父母,一起培育大師,實現望子成龍夢想!

6.假環境不能認識真世界

人類的一切知識歸根結底都來源於生產和生活實踐,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然而一提到教育我們似乎不是這樣想的,認為教育就得學習書本知識,就得聽老師上課,這種認識由來已久,根深蒂固。我們習慣於讓孩子通過玩具(遊戲)、圖畫、視頻等手段認識世界,但玩具不是真實事物,不具有真實事物的屬性和功能,圖畫與視頻只能展示事物的視覺特性,凡此種種皆有局限,認識的局限即意味著發展的局限。因此說,(幼兒園)假環境是無法認識真世界的,我們只有把孩子置入無限豐富的真實生活世界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如此問題。一個從沒吃過葡萄的孩子,永遠不會知道葡萄的味道的,這就是孩子的特點。

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真愛孩子,選擇新人類教育,向生活要教育,我們開創性地做了卓有成效令人信服的工作,一起前行,創造教育奇蹟!

7.單調貧乏的幼兒園生活

基於上述認知,我們知道幼兒通過室內玩具、手工活動、繪本等這種非真實活動,是無法認識真實世界的;空空如也的室外運動場所不是自然,不是社會。這種封閉的單調貧乏的幼兒園生活,究竟能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然而,既然我們仍無法改變幼兒園解決家長外出工作後顧之憂的現狀,我們就應該立足現狀破解這個難題。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家園協同。家長以教育者角色,從生活需要出髮帶領孩子在大自然大社會中獲得真實體驗,並進行力所能及的教育,實現高水平家園共育,以克服幼兒園教育的弊端,這樣家園協同構建園本課程就成為必須。幼兒園在幼兒真實感性經驗基礎上,革新幼兒園教育模式,引領幼兒深入發展。

相關焦點

  • 新人類教育理論與實踐
    數年來,新人類教育學前教育事業進行了卓越探索,培養幼兒創新能力成效卓著,星星之火,正在京郊大地形成燎原之勢。這裡是中國教育的希望,是人類教育的理想.一、學前教育理論需要在歷史繼承中超越理論源於實踐。我們甚至沒有進一步想到,今天幼兒生活的語言環境與早期人類生活的語言環境早已有了質的不同,我們應該在作為藝術形式的語言教育上如何把握好一個適宜的度?在作為審美的藝術教育方面是否有美可審?——新人類教育,長期以來以人類社會生活正確發展的方向為追尋,堅信為了可持續生存一直是藝術從未放棄的表達主題,從而堅定不移地高揚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生活教育大旗!
  • 什麼才是最好的早期教育?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羅彥琳)日前,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人類發展學博士、「哈佛早期教育項目」的主要成員麥可·麥耶霍夫編寫、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科研重點課題子課題《英文繪本閱讀對幼兒二語習得的促進作用》的課題負責人蔣海燕編譯的兒童早期教育書籍
  • 新人類教育:追尋詩與遠方
    面對傳統教育,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立德樹人,培養創新型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易如反掌,卻又步履維艱。邁過一道坎,卻又是一座山,有時候真是心力憔悴。新人類早期教育需要詩與遠方。 南泥灣,一手握槍,一手撅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終於開拓出一個新世界。
  • 新人類教育夢想
    教育事的業發展也是如此,這或許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關鍵所在。化解學科化認識的弊端,新人類教育以歷史的視野理解現實世界,以哲學的眼光把握時代,在縱橫交錯的立體視野中深刻洞察生活世界的癥結,探尋教育的無為所在,努力實現教育的超越。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自我成長與幼兒自我成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 「新時代書香家庭教育之道」愛讀經湄潭論壇成功舉辦
    (特約通訊員:馮虹棕貴州湄潭報導)2020年8月2日,由遵義市中華美德文化傳播協會攜手愛讀經舉辦的「新時代書香家庭教育之道」論壇在遵義市湄潭縣成功舉辦,論壇圍繞「十字打開」的教育理念,為大家解讀了千年書香世家人才輩出的根本原因!
  • 新人類素質教育的夢想
    教育事的業發展也是如此,這或許是以培養創新人才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推進困難的關鍵所在。 化解學科化認識的弊端,新人類教育以歷史的視野理解現實世界,以哲學的眼光把握時代,在縱橫交錯的立體視野中深刻洞察生活世界的癥結,探尋教育的無為所在,努力實現教育的超越。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自我成長與幼兒自我成長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 《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圖片來源:UNSW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然而,人腦的組成與動物的存在很大差異。
  • 厚積薄發的新人類教育
    序曲:亂花漸欲迷人眼伴隨著人類知識產生和發展,學科化成為人類組織知識的基本方式。過猶不及,如今作為學科專業化背景下成長的我們都被學科專業所局限。當我們不能全面深刻地看待世界時,我們既難以正確把握人類自身發展,也難以正確的把握時代發展的核心要義。人的不和諧發展,終至於世界發展的不和諧。於是我們漸漸地失去了教育信仰,被紛繁蕪雜的教育世界牽著鼻子走。
  • 中國發現六百萬年前古猿頭骨為早期人類起源添新證
    經過科研人員歷時多年科考和研究,這具頭骨化石被證實是歐亞大陸晚中新世以來古猿化石發現記錄中時代最晚的一具古猿幼年頭骨,為早期人類起源研究提供新證據。主持該項研究的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介紹,2009年11月4日,科研人員在雲南昭通市水塘壩一個磚廠的採掘坑進行搶救性採掘時,發現一具古猿頭骨,「頭骨面部基本完整、保存狀況極佳,僅有微小的變形」。
  • 在200萬年前的「人類的搖籃」中,早期人類適應了重大環境變化
    作為人類,我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可能要歸功於我們最早的祖先。一項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教授胡裡奧·梅卡德通過電子郵件表示,在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並被稱為「人類的搖籃」的坦尚尼亞奧杜威峽谷(Olduvai Gorge or Oldupai Gorge)出土的新證據顯示,早期人類「在200萬年前就有了環境適應性和開拓性的行為」。這項新研究於昨天(1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 「率性」在古代文化中,被認為是「道」的根本,是人類的長久之道
    《中庸》認為「率性之謂道」,這個「道」可以理解為人類生生不息的規律和法則。我們現代人雖然也在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規律和法則,但更多時候依賴的是科技的力量,古代人不同,他們直接從思想層面解讀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的觀念和認識,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無疑是一種巨大的寶藏。那麼,「率性」這個詞,是如何揭示「古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呢?
  • 早期教育教什麼?
    早期教育是在專家指導下的家庭教育。針對0——3歲的嬰兒的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在豐富的環境下進行的教育活動,通過這種教育活動,有效的促進正常健康的寶寶的智能發展。教育的原則是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需要,以遊戲化、生活化的方式來進行。
  • 教育之道:唯愛和榜樣
    臺灣作家吳祥輝,1975年以《拒絕聯考的小子》衝撞教育體制,為人父後,又面臨小兒子吳培正的教育困境,於是再次出發,以兩百多天的親子「高爾夫球之旅」磨礪肉體,重塑心靈。他全身心投入,不離不棄,悉心教誨,讓一個「被老師教壞的」孩子重新尋回自我,開始嶄新人生,《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所述正是這一段旅程,一場陪伴,一番人生和一紙省思。
  • 早期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本文所說的早期教育主要是指0到6歲的教育。目前,就早期教育的必要性而言,學術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即早期教育有用。但是,如何進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進行到何種程度才有效果?這些問題仍然非常混沌。本文無力解決這些問題,只想就目前學界積累的一些知識與大家探討早期教育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  早期教育最近熱起來一個原因是美國90年代腦科學的大發展。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你還在學育兒教育嗎?看這裡!真正育才之道:新書香家庭
    為您解開千年書香門第教育的成功秘訣!回歸教育根本,找到指導孩子一生幸福的真正教育之道!回歸傳統道德,回歸傳統文化,回歸傳統教育!這是當前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指歸。縱觀古今中外,名門望族、書香世家,滿門俊秀,他們在沒有琳琅滿目的各種教育信息的年代,還是誕生了如此眾多才藝超群、忠勇兼備、仁智雙彰經邦之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之才,這是怎樣傑出的教育啊?!
  • 王振宇:早期教育要敢於破除迷信
    早期教育是人類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早期教育不可能脫離兒童發展和兒童教育的科學規律。但事實上,有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迷信觀念引領著早期教育活動。但是,如果早期經驗的潛在傷害被以後好的經驗所抵消,我們可以期望具有可塑性和彈性的人類幼兒表現出強烈的自動糾正的傾向,並表現出適應性的發展結果。總之,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早期發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視早期發展的作用是危險的,但過分誇大早期發展的「終生後效」也是有害的。
  • 探尋生命教育之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國人很多時候被迫「宅」在家中,每天面對疫情信息,生發了一系列的生命思考。雖然不同維度的生命教育,其內涵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直指人的生命議題,如生老病死、進退取捨、悲歡離合、喜怒哀懼等,是立足於人生學問的教育,其核心價值與意義在於關愛生命。生命化教育,可謂廣義的生命教育,是立足於人之生命的教育主張,強調教育目的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命,教育過程應遵循生命之道,以人的生命為本,尊重生命之獨特性、差異性、多樣性,為個體生命健康成長提供有效能量。
  • 馬敏:何謂大學教育之道
    馬敏 何謂教育之道?尤其何謂大學教育之道?這是我擔任校長、書記期間始終思考的問題。 道者,乃事物內在的本質與規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一校之領導,必須明確什麼是大學的本質,什麼是大學教育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會在紛繁的行政事務中迷失方向,不能做到綱舉而目張。 關於大學的本質,古往今來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我認為講得最精彩和最到位的,還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大學》中的歸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的本質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更新民心,達到完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