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是人類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早期教育不可能脫離兒童發展和兒童教育的科學規律。
但事實上,有許多違背科學規律的迷信觀念引領著早期教育活動。
01
迷信之一
認為「早期經驗決定人的一生」
我們關於早期經驗對人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首先來自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強調兒童的早期經驗決定著人格發展的方向和質量。早期經驗好,則今後的發展也好;早期經驗不好,則今後的發展肯定不好。
皮亞傑也是號召我們關注基礎的先哲之一。他從人類認識發生的角度指出,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感知—運動」階段的心理發展,決定著心理演進的整個過程。這個階段所進行的活動,構成了一種基本訓練,為兒童從事邏輯運算作好準備。
按照皮亞傑的觀點,發展就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過渡。先前的階段總是後一階段的準備。任何一個高級階段既不可能是傳說中的飛來峰,平白無故地突兀而至;也不是遊戲中的搶椅子,簡單地把低級階段拱出去。
發展過程中的低級階段總是被高級階段加以整合,在高一級的水平上得到改造,同時也使高級階段得到充實和完善。
相似的觀點還來自精神分析學派的埃裡克森,他認為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周期中,人生的第一階段嬰兒期對人的一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可以說,發展心理學家從不同的理論取向指出早期發展對人的一生發展的深遠影響。但是,強調早期發展的重要性並不等於否認終身發展的重要性,也不等於宣揚早期定型的必然性。
埃裡克森將人的生命周期劃分為八個發展階段。他指出每個發展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發展任務,對一生的發展質量都有關鍵的作用。如果個體在前一發展階段中順利地完成發展任務,就能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向的階段過渡。如果個體在某個階段中出現了障礙,沒有妥善解決好發展任務,也可以通過教育在下一階段加以彌補。
自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種強調畢生發展的心理學觀點開始形成。畢生發展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巴爾特斯。
終生發展觀認為個體發展貫穿人的整個生命過程,並不是傳統發展心理學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從出生到成熟是個體心理發展期,成年後處於平穩狀態,然後老年期進入退行性發展。事實上,個體發展是多層次、多方面的。
個體的心理發展的目標包括三個可以轉換的系統:成長、保持和調整。
在個體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存在著選擇發展方向和目標、優化發展結果和補償資源喪失三者相協調的心理機能。
巴爾特斯指出,個體發展除了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歷史階段的影響和非規範事件的影響,前者如社會經濟狀況、戰亂等,後者如疾病、婚姻變故、職業變遷等。
每一個人的發展總是在生物和文化共同進化的總體框架中得到實現的。
可見,發展是一個終生的任務。早期經驗本身「要麼讓一個人成功要麼讓一個人毀滅」的情況很少。相反,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機會去消除由早期創傷所帶來的傷害,教他們的技能並重給他們指引一條更富有成效的道路。
早期的不利影響的持續或緊接著其他不利影響,可能會造成不良適應的發展結果。但是,如果早期經驗的潛在傷害被以後好的經驗所抵消,我們可以期望具有可塑性和彈性的人類幼兒表現出強烈的自動糾正的傾向,並表現出適應性的發展結果。
總之,對於學前兒童來說,早期發展既是奠基性的,又是初步的。忽視早期發展的作用是危險的,但過分誇大早期發展的「終生後效」也是有害的。
02
迷信之二
相信用單一模式可以造就兒童成才
兒童的發展是多元的,在早期教育中企圖用單一的模式造就兒童成才是不可能的。
首先,每一個兒童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他的心理發展離不開特定文化的影響。
個體發展水平越高,對文化資源的需求也就越高。
文化資源直接規定著我們的認知技能、讀寫能力、思維方式、動機傾向、交往策略、情感色彩,總之,影響到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切方面。
運用到教育和教學實踐中,我們同樣要注意社會文化和時代的差異。不要天真地認為有一整套獨特的價值觀、養育孩子的風格或發展結果的模式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最佳的。
所謂適應性的發展模式可能因文化和亞文化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性,並總是受時代的限制。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注意到名目繁多的「XX課程」、「XX方案」、「XX教學法」催化神童,造就天才,其實大多數隻具有商業價值。
其次,要十分關注個體差異。
雖然人與人的基因絕大部分是相同的,大腦也不存在本質的差異,但心理的發展受到身心內外諸因素的綜合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最終的發展水平也是不相同的。
當代心理學的一種動態系統理論告訴我們,兒童擁有的遺傳基因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為發展編織了一個無限寬廣的網狀框架,每一根網絡都是兒童的一個潛在的發展空間。根據自身的能力和所處的特定條件,兒童在這個網絡的任何一個結點上,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
因此,對於每一個具體的兒童來說,發展都是特殊的,有差異。應該說,這是大自然的傑作。從進化的角度看,這種多樣性甚至代表著適應,因為具有不同特徵的種系在環境發生災難性的變化時倖存下來的可能性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講,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是人類發展有力量、有前途的表現,也是教育賴以存在的理由。因此,為了真實地解釋人類,我們必須承認和欣賞發展的多樣性,保護發展中的個別差異,千萬不要抓住一個模子去「塑造」你心目中的兒童。
在所有教育中統一「模具」是極愚蠢、極有害也是最無效的行為。在這個多元的世界中,我們應學會用多元的眼光看待兒童的發展。
03
迷信之三
復古能振今
在「國學」回暖的當尖,早期教育界也出現了一股復古派。他們熱衷於讓兒童穿漢服,讀經書,背古文,認為非復古不能繼承中華文化,非讀經難以造就棟梁之材。更有復古派用背誦千字文的辦法教幼兒集中識字。
理論根據是「幼兒期是機械識記的,是集中識字的最佳時期」。已經有很多有識之士著書立說,闡述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如何看待當前的讀經熱了。我這裡只想說明兩點。
一是中國傳統文化有燦爛的歷史和寶貴的精華,但不具備引領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體系和觀念。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垂直文化,是一個看重「官本位」的封建文化,是一個不主張創新和改革的小農文化,是一個只有民本思想而沒有民主意識的文化,是一個沒有兒童的社會地位的成人文化。從總體而論還是一個喜歡類比不喜歡分析、注重臆想而不注重實證的玄學文化。
不加辨析地一味歌頌中國傳統文化,企圖用國學救世,用經書育兒,用的純粹是國學的老習慣:主觀臆斷。
為了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推進經濟、社會、政治的現代化,我們應該用人類創造的所有財富武裝我們的頭腦,包括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吸收世界各國各地的先進思想和先進位度,形成適應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進思想和文化。單純向兒童灌輸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與現代化相去甚遠!
二是單純地誘導兒童過度運用機械識記,死記硬背也是錯誤的。
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教育,確實運用的是先背後記的教學方法。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我國的封建社會中,兒童沒有獨立的社會地位,社會也始終沒有形成兒童文化,沒有適應兒童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徵的教材。
而蒙學讀物只是把成人社會的價值觀、倫理觀按音節排列成短句,聽起來好像琅琅上口,實質依然是成人讀物。加上私塾的老師也沒有經過師範教育,恐怕也很少備課。於是,讓兒童死記硬背成了一種最省力,也最便於檢查的教學方法。何況,當時的教學科目單一,四書五經可以有口無心地背誦。換上個數學公式推導或理化實驗,光背就不中用了。
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有關記憶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幼兒的識記規律是機械識記用得多,而意義識記效果好。機械識記並不是幼兒記憶的本質特徵和主要學習方式。
值得我們注意的倒是,在兒童教育中一味鼓勵兒童運用機械識記,形成不求甚解、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是導致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這些兒童思維消極,智慧發展不良,不習慣於鑽研。
隨著學習範圍的擴大和學習難度的深化,機械識記應付不了學習要求時,學習就變的困難起來。許多學習困難學生就是這麼造就出來的!創造性人才的心理特徵也不是以機械識記為主的。
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片面開發兒童的機械識記不利於幼兒認知的全面發展。我國古代的死記硬背教學法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尤其不宜提倡。
教育就是要把最美的、最好的事物捧到孩子的面前。
我們可以彌補傷害,卻無法補償遺失的美好。那些童年受到某種傷害的經歷或許在未來得以補償、修復,但是那部分缺失的美好經歷、幸福體驗則是他一生發展都無法彌補的「神秘拼圖」。
在一個人的生命早期,如果受到不好的經歷會造成他一生發展的障礙,但如果他能感受到的美好、幸福、喜悅,這會為他一生發展打下溫暖的底色。這是他未來發展遭遇巨大困難甚至是厄運時,不會放棄自己、拋棄世界的秘密。
早期教育重要未必因為它決定了孩子一生的發展,而是它影響著孩子一生發展的方向。早期教育是要為孩子未來發展提供更多可能,而不是某一固定的方向。因此,試圖用一種方式塑造所有孩子,甚至聲稱培養兒童天才,這是極其危險的。
孩子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繼承者,享有者,但他們不是承載文化的容器或是工具。明白這一點,我們就能很好地識別早期教育中哪些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是適宜的。因為傳統文化未必都是優秀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未必是適宜幼兒了解、體驗、學習的。
那些適宜幼兒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才是早期教育需要引入的部分。這才真正把孩子作為我們文化的繼承者來培養,而不是機械沒有自主意識的文化承載容器。
總而言之,早期教育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強調,它只是人生發展中的一個階段。我們不能迫切地期待在這一階段培養出天才兒童,更不必執著於某一教育模式來「揠苗助長」他們的發展,也不用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所謂的優質文化內容一股腦地灌輸給他們。讓孩子慢慢成長,用專業地愛去陪伴他們成長,用優秀的文化去滋養他們的心靈。
有品質的專業內容分享,尊重原創。
本文內容作者系王振宇教授,原文載《教育導刊》,標題為:《早期教育要敢於破除迷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