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中國人的習俗裡,中秋節代表著闔家團圓。文脈悠長、思接千古是中秋節無法磨滅的文化印記。
在他的記憶裡,中秋節是異國他鄉商場外的紅燈籠掛飾;
在她的記憶裡,中秋節是母親親手做的那塊又圓又甜的月餅;
在他的記憶裡,中秋節是多少膾炙人口的詩句,填充著這一天裡的百感交集……
作為文化基因的紐帶,中秋,承載著深厚的故鄉情、家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由江蘇省僑聯指導,金陵之聲廣播電臺、我蘇特稿、蘇州新聞廣播、南通新聞廣播、揚州新聞廣播聯合出品「中秋『家』年華 情濃月圓夜」,邀請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們共話中秋,世上最美的風景是團圓。
臺灣人在蘇州,羅承浤:中秋圍爐烤肉訴衷情
有中國人的地方,八月十五的月亮似乎總是格外圓。秋天的豐收、月亮的圓滿、月光朦朧的意境,滿足了中國人古已有之的審美追求。對於港澳臺同胞來說,中秋未到,月餅、賞月、煙花、舞火龍、文旦、烤肉等話題就已經熱了起來。
臺灣人羅承浤,現在工作生活在蘇州,是西交利物浦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高級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並擔任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負責人。羅承浤說或許連臺灣民眾也說不太清楚,究竟從哪年開始,烤肉成為了臺灣中秋之夜必備的「應景節目」。街邊騎樓、森林公園、郊外溪邊,都能見到人們架起爐子,點起炭火,動手烤肉的身影。
「到了中秋節的晚上,遠在他方工作的這些親戚朋友,就會回到家鄉來。然後家家戶戶的門口,還有前後院就會升起一團爐火,大人小孩都圍著爐火,彼此訴說著最近的一些變化。小孩子就在旁邊遊玩,很多其實無法言表的思念的心情,都在這種歡聲笑語中度過。」
爐火,其實就像曾經人類最初發現時那樣,看著它的時候總是有一種激勵人心的原始的力量。羅承浤感慨,「今年真的是很特別的一年,給了我們很大的挑戰,讓我們對我們的生活也有一些重新的審視。不知不覺都已經到了中秋節了,表示這一年已經過了快2/3了。」
在臺灣,中秋節是僅次於春節,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賞圓月、食月餅、嘗柚子的習俗,自閩粵先民傳承至今數百年,相較而言,「烤肉」無疑是新民俗。關於中秋烤肉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二三十年前,臺灣兩家烤肉醬廠商在中秋節打起「廣告戰」,沒想到竟然培育出了「中秋烤肉」的風潮。羅承浤回憶,「應該是臺灣那時候流行的一個廣告,是一個叫萬家香醬油的廣告。那時候它有一句廣告詞是這麼寫的『一家烤肉萬家香』。」
今年的中秋節,羅承浤將在蘇州金雞湖畔賞月,他形容這一年裡過去的日子像是「快進的電影」,急促而緊張,「有人堅守崗位、有人苦於無法與家人團聚,那麼也有人終於越過了重重阻隔,返鄉和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又聚在一起。我在這裡也借這個機會,祝大家中秋節『一家愉快,萬家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