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學習過程中這幾種思想養成,不僅在數學中適用,包括以後在工作、生活中同樣可以受用一生。
首當其衝的是優化思想。
人們常說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就是對這個最好的詮釋。
烙餅問題、燒開水問題、以及田忌賽馬,這些都是以最優化的方法,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比如說烙餅問題,一口鍋同時只能烙兩張餅,一正一反各兩分鐘的話,按平常的思維,那麼三張餅需要四分鐘,而如果使用更加優化的方法,只需要三分鐘就可以完成,這是因為充分利用了現有資源,鍋一直得到最大化的使用。
平常家裡煮飯、洗菜、切菜、炒菜、燒湯、抹桌子、擺碗筷這些一連串的事情,我們可以一項一項的單獨完成,也可以將一些動作同時進行,花最短的時間做最多的事情。
田忌賽馬故事中,田忌的馬與齊威王的同等級馬相比,每一匹馬都稍遜一籌。不過經過軍事家孫臏給他優化賽馬的出場順序,反敗為勝,三戰兩勝。
這讓當時的齊威王大吃一驚。明明自己的每一匹馬都比對方強,為什麼還會輸呢?軍事家孫臏早已將賽馬過程的結局進行事先推演,而且必定會以田忌三局兩勝結束。
再比如在我們的數學運算過程中,不管是整數、分數還是小數,我們可以按照四則運算運算規律,先乘、除後加、減,同級運算從左往右依次進行運算。那這種方法呢,遵循了四則運算的基本原則,比較呆板,也就是說除了計算的基本功外,沒有任何技術性可言。
能簡便運算的儘量簡便運算。人不會那麼辛苦,正確率還高,何樂而不為?
當然在學習新知識的初期,比較簡單的狀況,這種方法是可行的,而且這也是個必經之路。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從簡單到複雜之後,產生了各種變化。這些最基本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要越熟練越好。
而當我們所學到的的東西越來越多,方法越來越多的時候,如果還一味的按照,最基本的方式去做的話,那就有點落伍了。在保證結果不改變的情況下,大家肯定更加追求的是既快又好的方法了。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優化思想是:有很多種方法都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根據題目具體情況擇優使用更加適合的方法。哪種方法好用,就使用哪一種。正如人們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所以說好方法並不是絕對,有針對性。
其次是轉換思想化未知為已知,比如說乾隆數塔以及曹衝稱象用的均是這種思想。
這種思想對於一些較複雜的題,無法直接突破的,換個思路可輕鬆化解。
類比思想。魯班在爬山過程中被雜草的割破了手,由此觸發的靈感發明了鋸。
學習過程也是一樣的道理,要學會類比思想,也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比如說根據等式的性質,左右兩邊同時擴大,縮小同樣的倍數,等式仍然成立。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樣大小的數值,也不變。因此我們可以將兩個等式進行合併。直接左邊與左邊相加右邊與右邊相加,或者說左邊減左邊等於右邊減右邊,等式仍然是成立的。
我們以和差公式為例。a+b=20,a-b=10,可以將第一個等式改成:a=20-b,或b=20-a,然後代入第二個等式。但不必這麼麻煩。
直接將兩個等式左邊相加寫等式左邊,右邊相加寫右邊。可得:a+a+b-b=20+10,可算輕易算出a=15的值。如果兩個等式左邊相減,那麼也會等於兩等式的右邊相減,即:a-a+b+b=20-10,這樣也可以輕易求出b=5。
這種方法尤其是對於三元一次方程,直接用等式相加減,會比代入法要快很多。
對於大多數數學成績中等與高分同學如果只是純粹計算,沒有多大的區別,最大的差距在於思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