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志為患者開展團體心理輔導。(通訊員供圖)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劉芳)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16日,鄂東醫養集團十五冶醫院精神科主任黃凌志,從專業的角度解析了抑鬱症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據了解,抑鬱症是一種複雜的多維度、異質性精神障礙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萬人自殺,也就是說不到40秒就有1個人自殺身亡,而這些悲劇的主角們中有一半人滿足抑鬱症標準。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經歷一段低谷期,我也曾經歷過逆境。」和黃凌志聊起抑鬱症的症狀,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侃侃而談,指出了人們認知中的一大誤區:有的人以為「不高興」就是有了抑鬱症,事實上兩者有著本質區別。除了情緒低落,抑鬱症還可能表現為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並伴有軀體症狀,如注意力、執行功能、記憶、反應速度等的缺陷,患者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進而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經濟負擔。
黃凌志介紹,抑鬱症會對患者的工作、學習、社會生活都造成嚴重影響,除了控制患者的抑鬱症狀,更要儘早關注並鼓勵患者儘快恢復其正常的社會生活和生活節奏,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
「每天不停洗手、量體溫,總是懷疑自己患上新冠肺炎;經常輕信疫情謠言,陷入莫名的焦慮和恐慌……比新冠肺炎更容易傳播的,是『焦慮症』!」黃凌志提醒,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是第一免疫力。
黃凌志畢業於河北醫大,曾先後在武大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及中德心理醫院進修學習,有近35年的精神衛生臨床工作經驗,對睡眠障礙、驚恐、恐懼、抑鬱、焦慮等障礙的治療頗有心得,尤其擅長抑鬱症治療,經常為基層群眾解決各類心理問題。特別在疫情時期,他在許多電話諮詢中,往往會詳細詢問諮詢者一些過往經歷和身體狀況,以獲得更加準確的判斷。
在和患者相處的過程中,黃凌志會和患者一起分析他們的行為習慣,尋找培養積極行為和積極心態的途徑,並且不斷重複那些有積極作用的行為。陽新的一名叫謝紅(化名)的焦慮症女患者,在兩個月的時間裡控制了病情,身體也逐漸好轉,並很快出院重新走向社會。治療期間,黃主任盡心盡責,不斷修改計劃、填充新的內容。
「每一次抑鬱症治療都是陪伴患者成長 。在治療過程中,要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作息,保持積極與樂觀的心態,同時最重要的是讓患者能夠降低對自我的預期,正確認識自己。」黃凌志表示,正是通過這樣的陪伴,讓抑鬱症患者獲得成長,真正從病痛的折磨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