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2020-12-18 天文在線

2013年12月,歐洲航天局(ESA)啟動了蓋亞任務,「蓋亞」即是一個旨在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空間天文臺。在5年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該天文臺一直在研究總計10億個物體——包括了遙遠的恆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類星體等等——以創建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三維空間目錄。

伴隨著2018年4月25日第二次蓋亞數據的發布,天文學家們對我們的星系有了一些意義深遠的發現。該發現是一張銀河系的3D地圖,它聚焦於OB恆星——銀河系裡最熱、最亮、質量最大的恆星。通過這張3D地圖,蓋亞為天文學家提供了另一個研究工具,它可以用來探索我們星系的分布和組成,以及星系的過去和未來的演化。

簡單說來,繪製銀河系的結構是困難的,因為銀河系是一個扁平的盤狀結構的,具有螺旋臂狀的特徵;同時重現盤內恆星的分布狀況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這是由於太陽系像我們星系裡的大多數恆星一樣,是被鑲嵌於星系盤內部的。因此,天文學家不得不依靠對其他星系的觀測來更好地了解我們自己的星系的模樣。

圖解:歐洲航天局的蓋亞天文臺目前正在執行一項為期五年的任務——繪製銀河系的恆星圖

這就是蓋亞觀測所到的超過10億個物體的三維位置和二維運動發揮作用之地。凱文·賈丁,是一名軟體開發人員,也是一名業餘的天文學家,他善於運用天文數據繪製出銀河系地圖;利用距離太陽1萬光年以內的4萬顆OB恆星的數據信息,凱文·賈丁就可以創造出這幅全面而恢弘的銀河系地圖。

由於OB恆星的壽命相對較短,只少達幾千萬年,OB恆星大多被發現於靠近他們自身形成點的地方。在它們的生命周期裡,這些恆星會產生出大量的紫外線輻射,而且這些輻射可以迅速電離周圍的星際氣體。因此,它們可以準確地用來追蹤年輕恆星的總體分布狀況、恆星形成的地點以及星系的懸臂。

正如凱文·賈丁在其博客上解讀這幅星系地圖:

「在歐洲航天局蓋亞任務組的科學家以及萊頓大學和海德堡大學研究人員的共同幫助下,我完成繪製了這幅地圖。這幅地圖包括了恆星密度的等值面,它描繪的是蓋亞DR2釋放中較熱的O、B和A類行星的濃度;還包括了約5000顆極熱的電離恆星、塵埃雲和HII區域。更為厲害的是,這幅地圖既可以在銀河系的上方以平面的形式觀看,也可以在Gaia Sky中以真正的3D形式觀看。」

通過這種方式,凱文·賈丁可以繪製一幅以太陽為中心的地圖並且這幅地圖展現了跳出星系之外來觀察的星系盤。為了對蓋亞恆星表中的大量恆星進行信息處理,凱文使用了一種經常用於使器官和骨骼組織可視化的CT掃描技術,這項技術被稱為密度等值面,其中光滑的表面表示三維空間內的恆定值點。

圖解:凱文·賈丁繪製的銀河系距離地球3000秒差距的地圖

資料來源:《銀河地圖》/凱文·賈丁

這將會使得不同密度的區域實現可視化;在此情況之下,根據電離恆星的密度的不同,星系盤內不同區域是由不同顏色來表示的。密度最高的區域用粉紫色陰影表示,中等密度的區域用紫色(藍色)表示,低密度區域用深藍色表示。

凱文·賈丁還參考了其他天文調查結果的數據來繪製星際塵埃(綠色的)和已知電離氣體雲(紅色的)濃度圖。如圖可見,這張圖從外觀上來看是不尋常的,恆星自身似乎是密集排列在從核心向外延伸的輻條中,而不是在螺旋臂中。這是由於塵埃雲遮蔽了後面恆星的視野,並且恆星自身是沿著特定的視線分布的。

在博客上,凱文·賈丁表示很驕傲自己能夠成功繪製這一幅地圖,並且很感激幫助自己實現自已目標的人們。他寫道「有時候,夢想真的會成真」。「我可以宣告世界,一張距離太陽3000秒差距的(也就是大約一萬光年的)詳細的地圖已然誕生。」

這張圖是第二次發布的蓋亞數據的大突破,這將幫助天文學家更多地了解構成我們星系的恆星種類、它的整體結構、以及銀河系未來可能演化的方向。蓋亞數據的第三次發布計劃將於2020年底發布,最終的目錄也將於2020年內發布。

與此同時,蓋亞任務也將一直持續到2020年底,並且這一延期的決定也得到了批准。Gaia Sky是一個實時的三維天文學可視化軟體,是為海登堡大學的天文研究所的蓋亞任務而開發的,這張地圖的交互式版本也可以作為Gaia Sky的一部分使用。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universetoday- OCaesar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包含近20億顆恆星
    據外媒CNET報導, 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收集的新信息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該項目的地圖現在包括近20億顆恆星,它幫助該機構追溯銀河系的歷史。 「新的蓋亞數據有望成為天文學家的寶庫,」歐空局蓋亞項目副科學家Jos de Bruijne在一份聲明中說。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銀河系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地圖,由於銀河系是一個較為扁平的螺旋狀星系,所有的觀測設備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情況,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了最新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其中至少包含了20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來自英國的天文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觀測站收集的數據,繪製了一張由近20億顆恆星為一顆銀河系的新地圖。 劍橋大學的專家領導了20億顆恆星的宇宙地圖集的創建,他們相信這些地圖集可以揭示我們的星系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在遙遠的將來會發生什麼。 詳細的地圖是根據歐空局蓋亞飛行任務的最新數據繪製的,該任務有兩顆衛星距離地球93萬英裡,測量整個銀河系恆星物體之間的距離。
  • 蓋亞衛星數據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
    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在近140億年前由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在重力作用下合併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兩種結構:首先是一個巨大的球形「光暈」,後來是一個密度大、亮度高的圓盤。數十億年後,我們太陽系在這個圓盤中旋轉,所以當我們在夜晚向外看時,我們看到了溢出的牛奶,這是一個側面的圓盤濺過天空的景象。
  • 蓋亞看見了太陽系的加速
    蓋亞繪製的銀河系三維地圖圖片來源:歐洲航天局(ESA)蓋亞是什麼?蓋亞是一項歐洲航天局於2013年12月09日的開始進行的任務,旨在繪製出所有可以用衛星的千兆像素攝像機捕捉到的天體的三維地圖。千兆像素攝像機平均可以在一小時內捕捉超過三百萬顆恆星!觀測結果非常精確,對於像月球一樣遠的天體,蓋亞可以觀察到只有幾釐米的運動。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從這海量的觀測數據中得到了一些具有科研價值的成果。從一個含有一百億未知量的龐大系統中得到迭代解,這計算量讓數個歐洲研究機構的超級計算機從2015年開始就馬不停歇。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12月3日,一個由國際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 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Gaia space observatory)發布的第三次早期數據,對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測量進行了分享。
  • 最新蓋亞數據提供銀河系詳細圖
    天文學家稱這份新地圖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荷蘭萊頓天文臺(Leiden Observatory)研究員布索(Giorgia Busso)說,這份數據為銀河系和裡面恆星的演化、附近天體如太陽系內小行星的研究等多個天體物理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 蓋亞觀測站於2013年發射升空,目標為銀河系繪製最詳細的地圖。
  • 600萬顆恆星移動呈蝸牛螺旋狀,天文學家:一星系曾與銀河系碰撞
    天文學家發現,數億年前銀河系經歷了一次近距離碰撞,因此攪動了圓盤內數百萬顆恆星的運動。該研究本周發表在《 自然》雜誌上。從地球上看去,銀河系看起來是夜空中一條明亮的星河。但它的實際形狀是一個更複雜的螺旋形,彎曲的臂狀在一個凸起的中心周圍的圓盤上伸出來。銀河系的大部分恆星都位於這個圓盤中,而不是在凸起的中心上。
  • 蓋亞最新數據展現160萬年後的夜空 目前能看到的所有星座最終將...
    銀河系地圖變得更好了。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 銀河系地圖變得更好了。據《自然》報導,蓋亞太空望遠鏡(以下簡稱蓋亞)最近一次更新不僅提供了靜態圖片,還提供了恆星如何隨時間移動的圖像。
  • 最詳盡的銀河系恆星分布圖出爐
    蓋亞衛星是歐航局於2013年發射的一臺太空望遠鏡,主要任務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最詳盡的銀河系三維星圖。毋庸置疑,這是一項對天文學有著重要意義的工程。早在2016年,歐航局就公布了蓋亞衛星的第一批觀測數據集,精確測定了銀河系中超過10億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以及200萬顆恆星的徑向速度。基於此,科學家繪製了一份驚人的銀河系三維星圖。近日,蓋亞衛星的第二批觀測數據集也被公諸於世。
  • 史上最清晰的銀河系3D地圖來襲
    博科園:科學科普-天文學類通過歐洲宇航局的「蓋亞」號空間望遠鏡發回的最新數據,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細節最為豐富的銀河系3D地圖,它所包含的17億顆恆星的信息將會使天文學家們忙碌數十年4月25日,歐洲宇航局(ESA)的「蓋亞」項目(Gaia mission)公布了首張銀河系的全3D地圖。這份地圖的資料庫中囊括了近17億顆恆星的位置,以及其中約13億顆恆星的顏色、速度、運動方向和距離信息。這些信息如同一部生動的電影,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廣度描繪了銀河系。它所包含的區域大小是之前類似項目的1000倍。
  • 100億年前,銀河系吃了蓋亞星系
    在西班牙拉古納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卡梅·加拉爾Carme Gallar帶領下,他和一些研究人員利用了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觀測站的測量數據,該觀測站於2013年發射,專門用於繪製恆星的位置地圖,達到的精度前所未有。
  • 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
  • 大量麥哲倫星雲流入銀河系,形成新的恆星
    隨著恆星群體的年齡增長,它們「關閉」了該圖,使我們能夠確定星團的年齡,而較舊的星團在一定時間後會失去所有藍星。由於歐空局的蓋亞(Gaia)衛星全天空覆蓋——旨在測量恆星的特性,如視差、天空運動中的運動、恆星顏色等——人類已經獲得了在大約10萬光年內測量超過10億顆恆星的能力。
  • 科學家發布了近20億顆恆星的數據
    18億顆!!這些珍貴的信息歸功於歐洲航天局的蓋亞(Gaia)任務,該任務花費6.5年的時間追蹤我們銀河系以及更遠範圍內的恆星。利用其探測成果,科學家們得以創建精確的恆星3D地圖,並探索整個銀河系中的活動模式。
  • ​超大恆星的神秘消失
    原創 自強、韓娟、Dora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來自專輯星辰大海01超大恆星神秘消失歐洲南方天文臺公布一顆藍色變星在消失前的最後照片。圖|ESO這顆變星位於距離地球7500萬光年的 Kinman 矮星系,它曾是一顆亮度達到太陽250萬倍的超大質量恆星,因為亮度經常發生變化而被歸類為「變星」。天文學家們在2019年突然發現這顆恆星從視野中消失,推測存在兩種可能,一種是持續大規模噴發導致這顆恆星的亮度降低至無法觀測,另一種是這顆恆星已經塌縮成黑洞,但未經歷超新星爆發過程。
  • 天文學家公布迄今為止最精確銀河地圖
    不過,2020年12月7日,天文學家發布了迄今為止最為精確的銀河系3D地圖,這使得人們可以在自己的家中窺視銀河精妙的模樣。這張龐大的地圖來自於隸屬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計劃。「蓋亞」於2013年在法屬蓋亞那的庫魯起飛,進入太空。至今,它仍在距離地球150萬公裡的拉格朗日2號點上運行。
  • 銀河系中有多少顆星星?
    即使在距離地球23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中,它明亮,大且離地球相對較近,只有最大的恆星和少數幾顆恆星(尤其是造父變星)才足夠明亮,可以從該距離的望遠鏡中發光。太陽大小的恆星對我們來說太難了。因此,天文學家使用以下一些技術進行估算。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恆星的形成,都是由一坨光年級星雲漸漸收縮而成的,作為恆星系統的主恆星形成後,可以吸附掉全部星雲質量的絕大部分,比如太陽就吸附了太陽系質量的99.86%。但掃地也掃不那麼乾淨,總有一點點渣滓、小星子留在恆星吸積盤,然後經過碰撞凝聚,就會形成行星。太陽系被太陽吃剩下的0.14%殘羹剩飯,就形成了地球、木星等八大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