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目前觀測到的恆星數量達 18 億顆,已繪製精確位置,掌握大...

2020-12-08 IT之家

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 18 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 「終極天空之書」

12 月 3 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 18 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據悉,蓋亞太空望遠鏡於 2013 年發射,它仍能服役 4 年時間。但即便是現在,這臺 「宇宙探索機器」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帶給人類關於宇宙的新見解,每天平均有 3 篇學術論文發表,都是基於該望遠鏡的觀測數據。

藝術想像圖:蓋亞將給我們一些關於銀河系本質的基本見解

就 「生產力」而言,沒有什麼探測器與之媲美,即使是功能強大的哈勃太空望遠鏡,英國萊斯特大學馬汀 · 巴斯託(Martin Barstow)說:「蓋亞數據就像席捲天體物理學領域的一場海嘯!該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涉及到天體物理學的各個領域,從鄰近地球的恆星,到太陽系行星,以及延伸至宇宙的邊緣。」

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望遠鏡看起來一頂旋轉的大帽子,它距離地球 160.8 萬公裡,使用英國製造相機記錄所有太空發光和移動天體,並具有驚人的精確度。這在測量太空距離方面尤為重要,蓋亞太空望遠鏡通過跟蹤天體繞恆星旋轉時如何輕微擺動,來測量它的距離。

這是一種三角學視差原理,隨著時間推移,蓋亞太空望遠鏡將逐漸消除評估數據中的不確定性。觀測一顆 15 等級的恆星,其模糊程度遠超過肉眼可視範圍,但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誤差是 0.027 微角秒。

英國愛丁堡大學尼古拉斯 · 羅威爾博士解釋稱,這相當於在 20 萬公裡之外凝視一枚 1 英鎊硬幣。

2016 年,科學家首次更新了蓋亞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當時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為 11 億顆。但到 2018 年,該數據已上升至 16 億顆,12 月 3 日,最新數據顯示,現已觀測到銀河系 18 億顆恆星。

蓋亞還提供了附近矮星系的新信息——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

對於這 18 億個光源,蓋亞太空望遠鏡能精確掌握其位置和亮度,其中有 15 億顆恆星的距離和橫向運動被記錄下來,相似的恆星都標註為相同顏色,這對了解恆星屬性非常重要,例如:恆星溫度、成分和年齡等。

目前,蓋亞太空望遠鏡已計算出其中 720 萬顆恆星的徑向速度——它們朝向或遠離地球的運行速度,有些恆星徑向速度很快,達到每秒 500 公裡以上。穆拉德太空科學實驗室喬治 · 塞布魯克(George Seabroke)博士推測,這樣的速度意味著部分恆星可能來自銀河系之外,它們通常是光環星,它們多數時間遠離銀河系盤,之後我們可能觀測到它突然穿過銀河系盤,其中一些可能是闖入者,通過對它們全面分析,應該能確定它們的起源。

12 月 3 日發表的焦點數據是關於銀河系質量對太陽施加的重力加速度,這使得太陽以及太陽系行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軌道運行,蓋亞太空望遠鏡基於 「固定光點」,以遙遠星系作為參考坐標系進行測量。

結果顯示,太陽的重力加速度很小,16 皮米 / 每平方秒,1 皮米是 1 米的一萬億分之一,這將使我們的太陽系軌道發生偏轉,但不會導致太陽在宇宙中 「彈射」。

這就是蓋亞觀測到的 18 億顆恆星的總密度

英國劍橋大學弗洛 · 範 · 萊文(Floor van Leeuwen)博士稱,3 年前,一篇論文指出蓋亞太空望遠鏡觀測數據具有重要意義,能觀測到太小無法測量的天體,但事實上,我們可以測量這些遙遠天體,到蓋亞太空望遠鏡服役結束時,我們應該能達到大約 1% 的精確度,這超出了天文學家的想像。

太陽大約一半的引力來自銀河系可見物質,另一半引力來自不可見物質——所謂的 「暗物質」,目前科學家仍不清楚暗物質究竟是什麼,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們對宇宙正常物質產生影響。

劍橋大學格裡 · 吉爾摩(Gerry Gilmore)教授說:「我們希望通過後續實驗,使觀測數據更加精確,並在不同尺度等級上進行實驗,或許我們能夠觀測到不同類型的暗物質。所以這些對質量分布方式和物體移動方式的精確測量,實際上在探索基礎物理學的極限。」

蓋亞太空望遠鏡的壽命受推進器噴射的氮儲存量,當燃料儲備耗盡時,其任務使命將終結,預計該望遠鏡 「死亡時間」是 2024 年。

相關焦點

  • 新的銀河系圖精確地指出了18億個天體的位置
    上周四,歐空局蓋亞空間觀測站向天文學家發布了大量信息。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被描述為有史以來最好的同類地圖。新地圖上有18億個宇宙物體的位置、距離和運動信息。天文學家表示,新地圖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來自荷蘭萊頓天文臺的研究員喬治亞-布索說,大量的數據已經在天體物理學的許多領域產生了 "革命"。這些數據已經影響到各個領域,包括對恆星演化等星系動力學的研究,以及對太陽系小行星等附近天體的研究。蓋亞天文臺於2013年發射,具體任務是繪製極度詳細的銀河系地圖。
  • 最詳盡的銀河系恆星分布圖出爐
    蓋亞衛星是歐航局於2013年發射的一臺太空望遠鏡,主要任務是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繪製最詳盡的銀河系三維星圖。毋庸置疑,這是一項對天文學有著重要意義的工程。早在2016年,歐航局就公布了蓋亞衛星的第一批觀測數據集,精確測定了銀河系中超過10億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以及200萬顆恆星的徑向速度。基於此,科學家繪製了一份驚人的銀河系三維星圖。近日,蓋亞衛星的第二批觀測數據集也被公諸於世。
  • 凝望十餘載 勾畫星河影 中外科學家繪製出迄今最精確銀河繫結構圖
    來源:【人民日報】近日,中外科學家繪製出目前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明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銀河繫結構是天文學中長期懸而未決的重大科學問題。美國、德國和中國的天文學家主導成立了「銀河系棒和旋臂結構遺珍巡天」重大科學計劃,經過十餘年研究最終破解。
  • 英國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最詳細的地圖
    來自英國的天文學家利用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觀測站收集的數據,繪製了一張由近20億顆恆星為一顆銀河系的新地圖。 每日郵報提供超過18億顆恆星的數據被用來繪製這張整個天空的地圖。此圖像顯示恆星的總密度。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因為在我們的眼中,太陽就已經足夠大的,太陽自己就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各種其他的天體加在一起只佔太陽系物質總量的0.14%。太陽這麼大,可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有上千億顆,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 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包含近20億顆恆星
    據外媒CNET報導, 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收集的新信息提供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地圖。該項目的地圖現在包括近20億顆恆星,它幫助該機構追溯銀河系的歷史。 「新的蓋亞數據有望成為天文學家的寶庫,」歐空局蓋亞項目副科學家Jos de Bruijne在一份聲明中說。
  • 銀河系最大的恆星,體積相當於太陽的18億倍
    在諾大的太陽系中,太陽的質量佔到了99.8%, 其體積是木星的1000倍,而木星的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可想而知太陽的體積有多大,甚至可以容納130萬個地球那麼大。如此看來,地球在太陽的面前就真的如同螻蟻一般大小了 。
  • 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合作繪製出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
    該團隊用甚長基線幹涉(Va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技術精確測量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距離和自行,得到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它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繪製出尺度為10萬x10萬光年的全新銀河繫結構圖。
  • 科學家公布最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還有30萬顆恆星的運行軌跡!
    銀河系是人類最熟悉的星系,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描繪出整個銀河系的結構地圖,由於銀河系是一個較為扁平的螺旋狀星系,所有的觀測設備只能看到銀河系的側面情況,近日歐洲航天局(ESA)的蓋亞空間望遠鏡(Gaia)發布了最新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了至今為止最為詳細的銀河系3D地圖,其中至少包含了20
  • 太陽在銀河系裡算老幾?銀河系1500億顆恆星,你看到的都比太陽大
    太陽的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的99%以上,相當於130萬顆地球的總重量。那麼在銀河系中,太陽又能排到什麼位置呢?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在太陽系裡,太陽是絕對的權威,沒有任何天體能夠跟太陽抗衡。但是到了銀河系,情況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一張由40萬顆大質量恆星組成的3D地圖,多虧了「蓋亞」衛星的拍攝
    2013年12月,歐洲航天局(ESA)啟動了蓋亞任務,「蓋亞」即是一個旨在測量天體運動位置的空間天文臺。在5年任務的實施過程中,該天文臺一直在研究總計10億個物體——包括了遙遠的恆星、行星、彗星、小行星、類星體等等——以創建有史以來最大、最精確的三維空間目錄。
  • 銀河系恆星數千億顆,為什麼發現的行星只有幾千顆,哪種更多?
    有人問:已觀測到的恆星有數千萬顆,但行星只有數千顆,為何都說行星更多?系外行星構想圖已經發現的系外行星有數千顆,沒有發現的還有很多很多。所謂系外行星,不是指銀河系外行星,而是指太陽系外行星。像一些大於太陽質量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恆星,壽命一般都在億年以下,且由於其光度和熱量高輻射大,行星比較難以形成或靠近。但這種恆星很少,在銀河係數量不到10%。像太陽這樣質量上下的恆星,在太陽系約有10%左右,太陽壽命約100億年,行星就比較好形成和跟隨了。
  •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數百顆高速度恆星,其中許多正在遠離銀河系
    根據大天空區域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和歐空局蓋亞天文臺提供的數據,他們表示這些恆星中有43顆足夠快,有一天可以逃脫銀河系。該研究 於12月17日發表在 《天體物理學雜誌增刊》上。藝術家對逃離銀河系的超高速恆星的構想。就天體物理學研究而言,高速恆星是一個相對較新的發現。第一次觀測是在2005年,在隨後的15年中,多個觀測站發現了550多個。從中,天文學家已經能夠推斷出高速恆星的四個子類,其中包括:超高速星,失控星,超失控星和快速光暈星。當時的最新發現尤其重要,因為它有效地使已知的高速恆星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這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非常罕見。
  • 重繪銀河系空間分布圖
    在萬眾期待中,天文學家成功繪製出了目前最好的,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星途。歐洲航天局斥資10億美元,開展的蓋亞計劃在四月份公開了最新的數據包提供了10億餘顆恆星的詳細位置和運動參數。蓋亞空間望遠鏡自2013年發射以來一直在地球背向太陽一側的軌道位置上對整個天空進行掃描。研究人員經歷2年,通過25次獨立觀測記錄了恆星的運動軌跡,其中包含了銀河系中1%的代表性天體,才繪製出了這副史無前例的星圖。
  • 銀河系有多少顆「地球」?研究發現每100個「太陽」就有16顆!
    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銀河系恆星的數量多達上千億顆,在這些恆星周圍,到底有多少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呢?最新研究顯示,每6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可能就有1顆「地球」!自從上世紀90年代首次發現系外行星以來,科學家確認的系外行星總數已經超過4000顆。
  • 600萬顆恆星移動呈蝸牛螺旋狀,天文學家:一星系曾與銀河系碰撞
    我們銀河系的歷史比以前想像的更加動蕩。天文學家發現,數億年前銀河系經歷了一次近距離碰撞,因此攪動了圓盤內數百萬顆恆星的運動。該研究本周發表在《 自然》雜誌上。從地球上看去,銀河系看起來是夜空中一條明亮的星河。
  • 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
    這個星系直徑之銀河系26倍,恆星數量更多在宇宙的大家族裡,星系就如同家族之間區分的家庭,同時它也是這個宇宙最為基本的單位,而我們銀河系就是一個恆星聚集的小家庭,在銀河系裡大約存在2500顆恆星,而圍繞這些恆星運行的行星和小行星等其它天體,那就數不勝數,而這在宇宙之中,不過就以我們科技手段能夠觀測的星系,大約就有2萬億個
  • 球狀星團:集中了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分布在銀河系中心
    「星團」是指在宇宙空間中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並且這些恆星之間分布的距離較近,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引力作用的星群,星團也是一種天體系統,是一種比太陽系規模大許多的天體系統。雖然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就可以形成星團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在銀河系內發現的星團,其擁有的恆星數量都十分驚人,有的星團甚至擁有多達幾十萬顆恆星。銀河系中心的球狀星團科學家根據星團中恆星之間的距離和結構關係,把星團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 我們身在銀河系中,如何知道其形狀和恆星數量?是這樣測算出來的
    我們的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中間呈扁球體,具有巨大的盤面結構,主要架構由明亮密集的核心、兩條主要的旋臂和兩條未形成的旋臂組成,旋臂相距4500光年,我們的太陽位於獵戶臂上,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是2.6萬光年,文學家們預估銀河系的恆星數量在1000到4000億之間,但是向上浮動的幅度非常大,至少要超過50%,所以我們也可以認為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的
  • 蓋亞望遠鏡追蹤測定20億顆恆星,描繪出史上最精細銀河系...
    12月3日,一個由國際天文學家組成的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大片區域恆星名錄。 歐洲航天局(ESA)蓋亞空間天文臺(Gaia space observatory)發布的第三次早期數據,對恆星位置、運動、亮度和顏色的測量進行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