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衝向俄羅斯人,爬上他們的坦克,無所顧忌地拍攝他們。只要有人要搶他們的膠捲,人群就會湧過來,把他保護起來......」
時間回溯到1968年1月,捷克斯洛伐克掀起了一場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這場改革運動之所以聞名於世,不在它的開端,而是它震驚世界的悲劇式結尾:8月20日晚11點,近60萬蘇軍和華約四國軍隊,採用突然襲擊的方式,一夜之間侵佔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
關於這場事件的經過不做詳細的介紹,雖然在捷克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書店中都是關於這場起義的史料書籍。但作為捷克譯本流傳進中國的相關史書資料可謂是少之又少。照片背後的故事與時代背景始終作為理解照片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這裡便簡單概述一下事件的背景。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場改革運動。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經濟較為發達,戰後實行了兩個五年計劃,經濟獲得進一步發展。但在50年代中期起,在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模式日益阻礙生產力發展,經濟增長勢頭明顯放緩,人民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1959年-1962年捷共嘗試改革,失敗。60s中期經濟惡化,改革聲又起。1968.1杜布切克當選捷共第一書記,改革運動達到高潮,中央公布《行動綱領》,提出建立一個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的社會主義模式,要求改革政治經濟體制,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行動綱領》受到人民愛戴,黨內外人士積極提出改革方案,整個社會充滿民主氣氛,故而稱之「布拉格之春」。捷克的政治觸動了蘇聯,蘇聯認為這是「復闢資本主義」的顛覆活動。1968.8.20晚,蘇聯空降兵襲擊布拉格機場,隨後由蘇聯、波蘭、匈牙利、東德、保加利亞五國組成的二十餘萬侵捷軍隊以華沙條約組織的名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領導人被挾持到莫斯科舉行會談。8.26日雙方達成協議,主張改革的領導人被撤換,改革政策停止實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運動夭折。那段時間蘇聯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部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大黨主義,很多東歐國家不願再效仿蘇聯模式,蠢蠢欲動要求走獨立自主的路線,社會主義陣營的分裂傾向嚴重…… 成為1989東歐劇變、華約解散、1991蘇聯解體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導火索。
(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布拉格之春領導人,最早提出黨政分家。在布拉格之春結束後被維穩者「胡薩克」開除黨籍)
8月21日凌晨3點,一個30歲的捷克年輕人被友人的電話吵醒。兩天前,這個熱愛攝影的年輕人剛從羅馬尼亞拍攝吉普塞人回來。友人告訴他蘇聯人來了。他認為對方在說醉話,把電話掛了。直到友人打第三次電話,他才聽到外面飛機掠過天空的聲音。黎明前這個年輕人已行走在布拉格的街頭,手上拿著他的裝備:愛克山泰相機、一支25mm鏡頭和膠片。這個年輕人叫約瑟夫·寇德卡。
作為20世紀最為偉大的紀實攝影大師之一,捷克斯洛伐克攝影師寇德卡先後創作影集《流放》《吉普賽人》等,在紀實攝影、街頭攝影領域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
(根據早期寇德卡照片判斷,其正在使用的極有可能是愛克山泰公司生產的最後一代vx系列相機 vx1000和vx500)
根據僅存的史料記載,在1968年寇德卡用於拍攝的愛克山泰相機具體型號眾說紛紜。通過分析東德愛克山泰公司的相機生產系譜以及史料照片推算,寇德卡當時使用的相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在1969年愛克山泰公司被東德依哈歌合併,併入潘太康公司之前生產的型號。2.根據圖片判斷當時最早採用腰平取景器的機械單眼相機,並且定型於20世紀60年代前後的一款機型。3.沿襲1936年愛克山泰公司經典設計,卻沒有採用早期「exa」花體字樣標註的相機。綜合這些關鍵信息推斷,我們有理由相信,寇德卡在記錄1968年布拉格之春時所使用的相機極有可能是最後一代愛克山泰vx系列相機,愛克山泰vx1000。
(由於年代久遠與當時東德廠牌的技術所限,如愛克山泰這樣的小眾相機廠牌所生產的機器在市面上可以說是比較罕見了,前段時間幾經周折,終於通過好友淘到了依舊能夠正常工作的,當年寇德卡肩上的同款機型—愛克山泰vx1000。之後也會加緊拍攝與測試,在「名鏡錄」與各位見面。)
寇德卡後來回憶:
我對蘇聯士兵沒有仇恨,他們就像我,相同的年紀,也許更年輕一點。我對他們感到抱歉,因為我知道他們是無罪的。有罪的是蘇聯的政客。很多士兵甚至不知道他們在哪個國家,有些士兵認為他們在德國。
我在拍照時看到人們在大街上死去,而捷克斯洛伐克的電臺在說,布拉格的每個人都因為蘇聯人的到來感到高興。
寇德卡在一周的時間裡(8月21日到27日)在布拉格的街頭拍了5000多張照片,而且常常是在極端的情況下。他曾被一個蘇聯士兵槍擊,在人群裡及溫賽斯拉斯廣場附近的巷子裡被追捕。
「人們說我瘋了,因為蘇聯人會向任何拍照的人射擊——而我正站在他們坦克的前方及坦克頂上。」
每當人們誇讚他的勇氣時,寇德卡總覺得誇錯了人:「勇氣屬於那些去紅場抗議蘇聯入侵的人們。從紅場出來只會通向監獄。」
底片後來通過諸多友人和聯絡人在行李中夾帶的方式帶出捷克。這些照片最早出現在《LOOK》雜誌,後來出現在全世界重要的新聞媒體上,成為這次國際政治事件最具代表性的視覺見證。為了保護這個年輕人和他的家人,這些照片均署名為P.P.(Prague Photographer,布拉格攝影師的首字母縮寫)。1969年的羅伯特·卡帕金獎被授予這個匿名的攝影師。而對於這一切,寇德卡一無所知。
為了家人的安全,寇德卡一直沒有公開承認那些照片的作者身份。直到1984年父親去世,同年那些照片在倫敦Hayward畫廊展出,照片下終於不再署名為「布拉格攝影師」,而是:約瑟夫·寇德卡。
這些照片後來由寇德卡親自挑選,彙編成攝影集《入侵布拉格1968》(Invasion Prague 68)(部分資料來自於知乎帳號「盈動資本」)
(以俄為首的華約坦克T-55駛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瓦茨拉夫廣場。當年「白色十字」塗裝已不再代表和平,(「白色十字」是當時蘇聯空軍 為了識別敵我裝甲車輛時採取的標識方法))
(蘇聯士兵手持卡拉什尼科夫之經典嚴陣以待,當時他們中的多數並不知道自己身處哪個國家,甚至有的士兵認為他們到達了德國。)
(一名婦女手扶蘇聯運兵車,眼神中透露著內心的悲憫與外在的堅毅。)
(布拉格市民站在高處,遠遠地望著正在列隊踏上城市街道的蘇聯坦克。)
(群眾與華約軍隊間發生了衝突,並在裝甲車面前嚴正抗議。)
(一名男子向在裝甲車上的華約士兵高舉捷克斯諾伐克國旗。)
(從民眾的神態中不難得出結論,他們的到來究竟是解放還是噩耗盡在不言之中。)
(一名蘇聯士兵依在裝甲車前沿閱讀報紙,機槍口正對著眾多無辜的民眾。)
(裝甲車與坦克開上捷克大橋,不遠處的布拉格城堡上站滿裡民眾。)
(瓦茨拉夫廣場正中央的瓦茨拉夫皇帝金戈鐵馬雕像在當年見證了對於捷克斯諾伐克來說危機在即的一刻。)
(隨著時間的推移,硝煙在這座最為美麗的歐洲小城燃起。)
(暴政下的革命必將是紅色的,無辜的民眾作為這場譁變最無辜的犧牲者。)
(遊行人群中有人高舉捷克斯諾伐克國徽「雙尾獅」。)
(民眾自發製作的反戰傳單,其中將蘇聯政權與納粹主義相提並論的內容成為普遍。)
(這張照片,是《入侵布拉格1968》影集中流傳度最廣、最經典之一。成為人們與寇德卡神交的重要媒介。以當代攝影審美來審視,該照片或許顯得平平無奇,無論是從攝影技巧手法,還是基本參數控制,都稱不上是卓越的作品。但結合混亂時代背景,與寇德卡對攝影藝術的執著追求,該張照片霎時間充滿了精神張力和時代烙印,空蕩的大街將蘇軍即將前來的恐懼煮沸了灑在布拉格的上空。也是自該照片始,審美者的眼光第一次穿越膠片觀察鏡頭後的故事,照片中捷克的革命戛然而止,紀實攝影的革命剛剛開始。)
(布拉格之春領導人杜布切克的照片被印在反戰抗議者的胸前。)
《入侵布拉格1968》,其紀實攝影的藝術價值與極具歷史意義的史料價值,使該作品成為攝影史上不朽的經典。也成為戰地攝影傑出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