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2:香腸萬象集》文案更新

2020-12-19 伍陸旗

北京疫情又嚴重了,大家做好防護。

大肚能容,容天下可容之物;皮囊可藏,藏世上萬千風味。

任何食材一旦披上腸衣,幾乎都能用相同的方式,完成華麗轉身。尺寸隨意,豐儉由人。

若不能吞吐萬象,何以魅惑人間。

農曆十二月,霧與風在山野之間遊走,天氣捉摸不定。連日陰雨,但胡本洋夫婦還得像往年那樣,著手製作冬季食物。

肉類經醃製乾燥,以備年節之用,在中國稱作腊味。

腊味能保存半年以上,這種方法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另一種食物,需要更多規劃和重塑,肥瘦分別處理,瘦肉用鹽和胡椒碼味,肥肉則會受到特別對待。

糖與脂肪相逢,產生豐富的蔗糖酯,油膩感大幅度降低,與白酒一道,催生全新的風味與口感。

連續三個晝夜的醃漬,肥肉溫潤透明,廣東話叫「冰肉」。

神奇的冰肉在傳統粵菜中應用廣泛,與豬肝、蛋黃並列排布,再用鵝腸捆得嚴絲合縫。桂花扎,外表的香酥到核心的沙糯,豐盈而內斂的冰肉從中巧妙過渡。

臨近冬至,未來的兒媳要登門,今天的製作似乎多了幾分喜悅。

肥瘦肉一比四灌入,扎孔釋放出多餘空氣,防止氧化甚至腐敗。餡料裝進腸衣,這種食物就是香腸,當地又叫臘腸。

寒霜使蔬菜泛出更多甜味。

每每到了冬日,才能實實在在觸摸到歲月。北風吹過南嶺,山坳風口晾制的腊味往往更加出眾。臘腸,是當地人無法割捨的日常小食。砂鍋裡放入大米和臘腸,烹煮後,油脂滲出,豐腴而不膩。臘腸切成薄片,酒香簇擁著潤甜,喚醒一顆顆飽滿飯粒。此時必須有一勺醬汁,腊味飯,樸素的外表下,美味圓滿而自足。農閒時節,半個月的光景,臘腸脫水告成。

冬至,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今天,準備已久的食材,都要派上大用場。

臘腸切丁,菜蔬剁碎做餡,糯米粉包裹,蘸上黑芝麻。穀物清新和腊味鮮香渾然一體。肉末、雞蛋和爽脆的馬蹄灌入豬大腸。釀蛋腸,現做現吃,細膩中富有彈勁兒。精心晾曬的腊味也隆重上桌。

臘腸的美味,仰賴風霜和時間再造。盤中餐和身邊人,新與舊的交替,轉換之間,味道變得更加悠長。

香腸的出現,最早或許是為食物的保存和充分利用,肉類的零星邊角料,打碎重組,灌入腸衣。肥瘦自由配比,身材靈活多變,加上各自喜愛的調味,香腸,是人們心目中的萬能肉食。

從寒冷到酷暑,它的足跡遍布全球。超脫儲存食物的定位,香腸一路演繹,碰撞各地的奇思妙想。傳統與喜好不同,成就它的萬象紛呈。

中南半島上的泰國,常年炎熱,一種滋味大行其道。

酸,能快速刺激味蕾,讓人口舌生津。要收貨酸味,泰國人有多條途徑。

泰蘇嗒24歲,大學畢業回到家鄉。母親去世後,她要學習更多生活技能。

家鄉盛產香米,當地人用它獲取一種酸爽味道。相對生米,米粒煮熟後澱粉展開,更易於發酵。父親幾十年的製作經驗,現在要傳授給女兒。

氣溫超過30℃,新鮮肉餡很難保存,加上蒜末,能短暫抑制細菌生長。最後,放入香米,擔當風味的使者和催化劑。充分攪拌後,米粒和肉餡難分難解。分小段紮緊,腸衣內食材獲得獨立發展的密閉空間。乳酸菌漸漸甦醒,與肉中的油脂情投意合,陽光和風,聯手促成這樁美事。

天色微明,泰蘇嗒已開始忙碌。小店以前全靠母親打點,酸香腸是招牌小吃。

泰蘇嗒在店裡長大,現在她要嘗試獨自經營。

香腸在泰國的歷史有四百多年,它集保存和加工手段於一身。人,空氣與微生物協作,通往迷人的酸爽之境。

淡淡的蒜香,發酵的微酸,以及油脂芬芳,在一起纏綿周旋。

今晚,泰蘇嗒製作的香腸,要接受大家檢驗。

經過三天發酵,乳酸菌帶來溫和悅人的酸。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小肉蛋勁道彈韌,又不乏鮮美水靈。

對泰蘇嗒來說,晚餐的成功意味著一個新的開始。

從一粒米身上,東方人抓住蛻變的苗頭,把不利於保存的炎熱,變成抵達風味的通幽曲徑。

利用發酵,泰國人改變了香腸的適應能力,而遠在八千公裡外,人們對發酵有另外的應用之道。

義大利託斯卡納,75歲的斯蒂法諾是鎮上的明星。

肉食店由祖父創辦,如今已延續百年。肉店生命力持久的秘密,藏在小鎮角落的作坊裡。

鹽、黑胡椒和野茴香籽混合,這是多年不變的秘密配方。

徒弟已經有十多年經驗,是斯蒂法諾的左膀右臂,但要獲得真正美味,需要另一個得力助手。

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獨特的氣候和地理,讓託斯卡納成為天然發酵場。空氣裡的微生物肉眼無法察覺,但其造化之力清晰可見。

鬥室裡,彌散著濃重的發酵氣息。軟軟的白色絨毛,是薩拉米香腸發酵良好的信號。

小鎮緊鄰佛羅倫斯,這座以藝術和浪漫著稱的歷史古城,美食是它另一副面孔。

有種小吃風靡街頭,離不開香腸的光彩。新烤麵包切開,紅亮的香腸,片下薄薄幾層,短時發酵的碎肉薩拉米,鮮味之外,有淡淡酸香。

斯蒂法諾年輕時夢想週遊天下,卻很少有機會離開,如今,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來,食物以奇妙的方式,替他完成夙願。

腸衣內的微觀世界,一片叢林蓄勢萌發。青黴菌佔據上風,平衡乳酸菌生長。香腸在脫酸過程中實現滋味進階。保護和放大薩拉米的鮮明個性,不加烹飪的冷切是最自然的選擇。分散的肉粒被肌球蛋白黏合,如渾然天成的凝膠,大理石紋的油花,散發嬌豔的玫瑰色澤。蛋白質分解出胺基酸,帶來火腿般的深邃醇厚。鼠尾草、迷迭香的清爽,襯託不同質地和口感的薩拉米,讓人心蕩神怡。

周末,親友小聚,女兒也從佛羅倫斯趕來。在斯蒂法諾的世界裡,薩拉米是衡量一切美味的標尺。

因為薩拉米的滋味,和本地出產的葡萄酒,午後的小酌再無缺憾。

利用不可見的微生物,讓脂肪和蛋白質轉化出濃鬱芳香。東方和西方相隔萬裡,卻沿著相似的方向,收取各自的精彩。

澎湖第三漁港,新鮮漁獲在凌晨抵達。不管靠山還是靠水,在地食材輪番登場,豐富腸衣裡的花花世界。

蔡文啟眼光挑剔,今天他有特定目標。九月造訪的墨魚,體碩肉肥,用海水反覆衝洗,剔除堅韌的外皮。墨魚肉質地緊實,做成肉丸煮熟,潔白柔嫩,牙感Q彈。

結婚十幾年,夫妻倆依靠當地海產,換來一家人的生活。

豐饒的物產,讓臺灣在地食物一向繁盛。在中國,臺灣是香腸種類最豐富的地區。從傳統到新式,或鹹香或甜潤,香腸花樣百出,裝點著歡騰的夜色街頭。

傳統味道叫人戀戀不捨,天馬行空的嘗試,也讓蔡文啟著迷。豬肉攪碎調味,加上新鮮的飛魚子,小心翼翼,保證魚子完好不破。開文火油煎,焦脆的腸衣內,圓潤顆粒融進豐腴的脂香。

墨魚質地獨特,讓蔡文啟的靈感有了落腳點。剖開腹腔,摘出完整墨囊。墨魚的長肌纖維朝不同方向伸展,軟滑難嚼。每分鐘180下暴錘,肉質鬆弛而不失彈韌,口感大大改善。擠進墨汁,對色彩和滋味進行雙重塑造。

在黑色的掩蓋下,各種食材不動聲色,等待風味的牽引。小巧的一節,將陸地和海洋的味道一舉囊括。

十多年前,蔡文啟夫婦從零開始學習香腸的製作,由起初的赤手空拳,到今天的事業小成,離不開澎湖的本地食材和一次次嘗試創造。

越是新鮮,越能彰顯這種香腸的美好。慢火輕煎,表皮泛起焦酥的金黃,豬肉被墨魚汁浸透,染上標誌的黑色。墨魚肉白淨如初,脆彈有嚼勁,令齒舌歡喜。

在澎湖,墨魚最肥美的時間只有兩個月。大抵好吃的東西都有個季節,適時按節地享受一番,匆匆小聚,再會須留待來年。

香腸,大概是這個地球上包容性最強的食物。當傳統技法擁抱現代科技,邊界一再拓寬,從外在到內涵,造就肉食王國的奇觀。

豬肉混合開心果和桃金孃漿果,打成柔滑的肉糜,數人合力,灌裝後捆綁塑形,單個長度超過兩米,莫塔泰拉,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香腸,粗獷的外觀下,暗含水潤和細膩。

切成大而薄的肉片,卷上奶酪,讓人難耐嘗試的衝動。

十月,慕尼黑上空秋意漸濃,而人們對美食的熱情依然熾熱。

德國是香腸種類最多的國家,如果每天品嘗一種,連續吃上四年也不會重複。

有了啤酒、酸菜和香腸,德國人的快樂就無處遁藏。

二百公裡之外的彭茨貝格,施密特每天的安排像時鐘一樣精確。這是小鎮唯一的香腸店,有110年歷史,81歲的老父親早已退休,但每天還在店裡坐鎮。

從醃製到發酵,或新鮮或久存,用豐富的口感質地,多樣的風味和氣息,滿足鎮上一萬多人的胃口。有一種香腸只在周四供應,這是延續百年的慣例。

小牛精肉和豬肉肥膘二比一搭配,加入冰塊,降低刀鋒高速運轉的溫度,刀片孔徑3毫米,1公斤原料,被切割成8萬個細小微粒。適時加入歐芹,增添植物清香,肉塊打成乳狀,綿密黏稠如同奶油。白腸,施密特家族的驕傲。

75℃鹽水浸煮,維持腸衣內的柔嫩口感。投入冰水,快速降溫,冷熱之間,提升細嫩跳彈的質地。

德國每個地方都有特色鮮明的香腸,在慕尼黑,白腸最受歡迎。周四,父親和老友以白腸的名義相聚,像教堂的鐘聲一樣,沒有意外。如今,老人家依然在意食客的評價。

大碗溫水,呵護白腸的香肌玉膚。因為含水量高,這種香腸賞味期極短。

幾代人兢兢業業,守住食客的稱讚和不變的味道。白腸的細軟嫩滑中隱藏十分力道,輕微按壓也會遭遇倔強的反彈。美味來得就是這樣柔軟而堅決。

小鎮恰好比作坊年輕十歲,今天,它迎來建制100周年慶典。施密特帶著兒子參加。

古老的地方總是時空交錯,而人們在其中的某一點上開始新的一頁。

又是一個周四,兒子也開始學習製作,先進的設備和精準的指標,如今讓一切變得簡單可控,但要讓味道恆久,除了專注和堅守,似乎並無捷徑。

小寒過後,中國進入最冷的季節,從北到南,各地都會殺豬迎歲,這是農耕時代留下的古老遺存。

仿佛心有靈犀,數千公裡外的匈牙利,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習俗。

全球每年要吃掉一千多億公斤豬肉。有一個品種,風味十足,肌間脂肪飽滿均勻,它被公認為世界上最肥美的豬肉。它的美好值得付出十足耐心,油煎出香,再用調味料和豬油覆蓋,密封后低溫慢煮24小時,再次烘烤,讓表層酥香,鮮嫩肉汁充分保留,綿柔的香氣和入口欲化的質感,更讓它卓然不同。要領略它的曼妙,最好等到深冬時節。

在瑞卡眼裡,披著羊皮的豬是一個神奇存在。曼加利察豬,物種古老,一襲捲毛給它帶來綿羊豬的雅號。

綿羊豬在匈牙利一度瀕危,經過人們幾十年努力,種群才得以恢復。

按照習俗,宰豬節期間,瑞卡的爸爸和爺爺照例製作香腸。不同香料排列組合,每家依口味自主掌握。辣椒粉最為醒目,這是本土的味覺標誌果木和杜松木煙燻兩天,低溫陰乾,芳香分子緩慢滲透,在酶的作用下,脂肪分解出多種風味物質,美味緩緩而成。

匈牙利是中歐的香腸集散地,曼加利察豬肉腸作為本土美食,備受人們喜愛。

天氣轉暖,農場裡家庭小聚,瑞卡家的各種香腸,迎來最美味的時刻。

有一道傳統菜,必需煙燻腸的加持。豆子的清香和香腸的厚味,在湯汁中如膠似漆。新鮮灌制的香腸,更適合炙烤,趁熱配上奶酪享用。但瑞卡最愛風乾的煙燻腸,肉質更加紅潤緊實,無需加熱,切薄片直接生食,油脂香味在口腔流連不舍。

有些食物,內秀於心而藏拙於外,奇妙之處最適合跟至親一同分享。

陽光穿透大山和冬日的薄霧,又到了四川做香腸的時候。對四川人來說,殺年豬,吃過刨豬湯,才算正式入冬。

68歲的盧德英和老伴開始張羅過年。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只有春節才可能將家人聚齊。最疼愛的孫女剛放寒假,第一個趕了回來。

自家種植的花椒,舂搗成粉末,紅辣椒炒制後磨碎,香辣撲鼻。前肩肉肥瘦三七開,切塊,儘量保留土豬肉的原有質地,紅豔的辣椒送上火熱灼燒感,花椒讓口舌酥麻生津,調味料性情奔放,盧德英在手中拿捏自如。

自家香腸,做起來從來不用著急。孫女自幼跟祖母生活,三年前進城讀書,從此聚少離多。

豬肉依舊保持完整的塊狀,裝進豬腸,用細麻繩繫緊。舊有的味道,和祖母從小掌握的方法,就像屋簷下的時光一樣不曾更改,只有耳畔的清風和山間流雲,一年年往去來回、

雅安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冬季潮溼陰冷。人們要用更多手段促進美味發生。香杉樹連同枝葉放入火塘,煙霧裡的香味物質,與腸衣中的脂肪、蛋白質交合,醞釀出濃鬱芬芳。

至少半個月緩慢燻烤,賦予臘腸迷人的馨香和超越新鮮的悠遠厚味。

歲末和家人一同到來,鍋灶也迎來久違的喧囂臘腸的功夫已在前頭做足,無需高明的手段和複雜的佐味,或蒸或煮,能烘雲託月,也可自成篇章。跟小鮮肉不同,臘腸的滋味更加複雜,肉香裡裹著鮮味,麻辣後不忘甘甜。

曾經冷暖和風霜的味道,如此熟悉,存在於歲月中的日常煙火。

我們所過的每一個平凡日常,也許就是連續發生的奇蹟。

連州,胡本洋夫婦期待兒子的下一個歸期。

泰國,泰蘇嗒的課堂依舊準時開啟。

義大利,小鎮陽光尚好,斯蒂法諾醞釀美食,也帶來歡笑。

大千世界,山高水遠,每一條風味的古道上都能遇到美味的熱腸。心心相印,腸來腸往,於悲喜歡欣的人間萬象中,盡訴衷腸。

相關焦點

  • 香腸萬象!《風味人間》第2季美味紛呈魅惑人間
    網易娛樂6月8日報導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第七期「香腸萬象集」,已於上周日晚21:20上線,浙江衛視同步播出。隨著本季節目漸入尾聲,《風味人間》第2季描繪的全球美食圖景愈發清晰——從崖蜜到魚子顆粒,從廟堂到市井鄉間,鏡頭跨越山川湖泊,生動展現了地球上多元的風土人情。
  • 《風味人間2》的文案,看餓了!
    大火的《風味人間》2,今年又如約而至,依然是大眾熟悉的畫面與風格,在滾燙的畫面中,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在這支豆瓣評分高達9.4的美食節目中,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充滿煙火氣息的畫面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文案帶來的新鮮感。
  • 《風味人間2》講述香腸發展史 呈現腸衣內發酵過程
    中新網6月8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第七期「香腸萬象集」,已於上周日上線。隨著本季節目漸入尾聲,《風味人間》第2季描繪的全球美食圖景愈發清晰——從崖蜜到魚子顆粒,從廟堂到市井鄉間,鏡頭跨越山川湖泊,生動展現了地球上多元的風土人情。
  • 《風味人間》VS《野生廚房》:誰的文案更下飯?
    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未播先火剛出一集,豆瓣評分就給到了9.4,足可見大家對《風味人間》有多喜愛。如果你曾經被《舌尖上的中國》挑動過味蕾,那《風味人間》應該也會合你口味。因為《風味人間》製作者正是《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
  • 《風味人間》第2季將播 講述不同文明飲食文化差異
    中新網4月20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將於4月26日晚播出。今日該片發布終極預告,曝光本季尋味人間之旅的分集主題。這八個主題將與極具妙趣的食材相結合,幫助觀眾深入了解和思考美食的起源和發展,感知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美食碰撞。
  • 《風味人間2》文案摘錄第三彈|適用於作文的優美解說詞摘錄
    「在風味的大戲裡,醬,一人分飾兩角,時而是食物的調味劑,時而又是食物本身。從鹽的替代品,到不可替代的烹飪伴侶,可以簡單直率,也可以不著痕跡。它裡應外合,行蹤不定,卻經常被我們遺忘。讀懂了醬,我們才能真正洞悉人間風味的各種玄機,領略它的萬千變化。」
  • 《風味人間2》文案摘錄第五彈|適用於作文的優美解說詞摘錄
    上面兩段文字分別是《風味人間2》第五集《雞肉風情說》和第六集《顆粒蒼穹傳》的主題文案,如果我們寫不出這樣言簡意賅又不失文採的文字,但能把這些優美的解說詞積累下來,以後若有需要,將其運用到文章或是作文當中,那也一定會加分不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可以摘錄吧。
  • 《風味人間2》的文案藝術|適用於作文的優美解說詞摘錄
    「在風味星球上,有一種味道吸引人們深入險境,這種味道,穿過舌尖,給全身心傳遞著安全美好的信號,它藏身大千世界,也牽動滋味江湖,我們在日常點滴的歡愉中,縹緲世事的況味裡,與甜一次又一次相逢。」上面一段文字就是《風味人間2》第一集《甜蜜縹緲錄》的主題文案,讀下來實在太美了。不得不佩服人家的文案製作水準,讓我們非常日常的一種味覺一下子「高大上」了許多。就算寫不出這樣的文字,但如果能把這些優美的解說詞積累下來,以後若有需要,將其運用到文章或是作文當中,那也一定會加分不少。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可以摘錄吧。
  • 《風味人間2》為什麼能評9.4分?每一個細節都恰到好處,美食盛宴
    我們期盼已久的美食節目來了,就在4.26晚上,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21:20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首先開場就讓人耳目一新,《風味人間》第2季以崖蜜開篇,用人類最原始驚險的方式,開啟了《甜蜜縹緲錄》。在尼泊爾,蜂蜜獵人們為了追逐讓人獲得愉悅感的甜味,在沒有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攀登200米的高空。在馬來西亞,巴瑤族不帶氧氣瓶深入海底探尋食物,只為一口最鮮甜的食材。
  • 匠心營造啤酒攜手《風味人間2》共同打造一場視覺與味覺饕餮盛宴
    而美酒美食美中國,美酒相伴美食,那將是人間極品。2018年,匠心營造啤酒與《風味人間》初相遇,共同講述了一個關於「匠心」的故事。而今,被譽為「2018年美食紀錄片尖峰之作」的《風味人間》再度襲來,第二季已於4月26日回歸以饗觀眾。在《風味人間》第二季中,華潤雪花啤酒旗下高端品線匠心營造將再次攜手《風味人間》,以匠心致美食,以匠心釀美酒,共邀徜徉美食之旅。
  • 詩詞有言人間至味是清歡,《風味人間2》紀錄片攜美食歸來!
    繼《舌尖上的中國》系列之後的又一大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回歸了!僅僅上線幾小時,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4的高分!《風味人間》第2季共有八集,分別是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談、雜碎逆襲史、雞肉風情說、顆粒蒼穹傳、根莖春秋志以及香腸萬象集。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完美收官:山海依舊 風味不改
    ——《風味人間》解說詞6月14日,由稻來紀錄片實驗室主理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完美收官。自4月26日上線,這部紀錄片陪伴了我的晚春到初夏,那些疫情中在老家陪伴年邁父親的略帶張惶和窒悶的時光。
  • 《風味人間》第二季:人類的快樂源泉,甘甜到底有什麼秘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美食節目《風味人間》第二季於4月26日正式上線,而這次第一集講述是「甜蜜縹緲錄」,依然是陳曉卿導演,李立宏配音,讓大家再一次享受到當年「舌尖上的中國」那種驚豔感。看起來好好吃,可惜我吃不到……而這一次的《風味人間》第二季一共有八集: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醬料四海淡
  • 硬核香腸定義:和這個時代一起翻滾,卻頑固地保全自己
    《風味人間-香腸萬象集》預留了屬於廣式腊味的黃金時間,導演的目光焦點集中在了粵北山區。粵北山區是最不像廣東的廣東地區,那裡有風,有凜冽的北風。在離溫暖溼潤的富庶之地一步之遙的地方,寒冷的北風脫幹了肉食的水分,一種風味由此誕生。人們不必過分依賴香料和酒精加持,肉質自身的陳化,已經可以帶來足夠香醇的味道。
  • 《風味人間》點擊量破6億 "風味"與"舌尖"為何出眾
    日前,在騰訊媒體研究院聯合中國傳媒大學打造的IP課上,陳曉卿總結《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的成功經驗時說。  拍前先查人們愛吃啥  在吃上找到觀眾相信的內容之前,必須先確定觀眾是誰。「舌尖」拍攝前,節目組特意做了調查,中國人到底最愛吃什麼,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主食包裹的油脂類食物。
  • 《風味人間》第二季畫面滿分,文本不及格,但是果斷還是要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風味人間》可以算是對《舌尖上的中國》的一種延續,同時也彌補了陳導無法拍攝《舌尖3》的一種遺憾(豆瓣3.8分,沒什麼可惜的)。不過從《舌尖1》到《風味人間》第二季,陳導這段美食之旅,也走走停停了4季,能不能拍出美食的新意,走進新天地,這也讓我這個美食迷一陣擔心。從《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來看,我的擔心看來不無道理。
  • 《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 根莖類食物有多美味?
    中新網6月14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期「根莖春秋志」,將於今晚21:20在浙江衛視播出。被譽為「下飯神器」的《風味人間》第2季自開播以來便備受關注,它通過甜味、螃蟹、醬料、雜碎、雞肉、顆粒、香腸、根莖8大主題,以全球視野展現包羅萬象的美食文化,讓觀眾領略到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
  • 看《風味人間》品匠心營造啤酒 讓這個夏天「蟹」不離口「酒」不離手
    近日,由陳曉卿導演的《風味人間》第二季正式開播了,那仿佛隔著屏幕也能聞到香味的美食又一次勾起了天下吃貨們肚裡的「饞蟲」。隨著第一集「甜蜜縹緲錄」和第二集「螃蟹橫行記」的先後播出,觀眾好評如潮,在豆瓣上的評分高居9.4分。
  • 《風味人間》隔屏香氣撲鼻觀眾向「餓勢力」低頭
    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與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全新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六集「香料歧路」,將主題聚焦在烹飪中的珍寶——香料上。從四川到廣西、由中國至泰國,各種以「香料」為主烹飪出的美食色味俱佳,守在電腦前的網友表示:明知道《風味人間》是深夜放毒,還是忍不住每周日要「自我投毒」。種種香料背後的奇趣故事,與其製造出的豐富味道,令觀眾感嘆:「風味來之不易,人間氣象萬千。」隔著屏幕香氣撲鼻觀眾直呼向「餓勢力」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