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女兒7個月左右的時候,開始添加輔食,寶貝也學會了坐,於是給她買了餐椅,前期想讓她有個固定的地方吃飯,等開始會拿餐具了學會自己吃飯;但是呢,事與願違,等寶寶長大可以自己拿餐具了,奶奶覺得女兒自己吃的慢,並且撒的到處都是;於是開啟了餵飯之路。
女兒比較小的時候還能坐在餐椅上乖乖將飯吃完,等大點的時候,開始到處跑,邊追邊餵;有時候餵得心累,奶奶就會放動畫片給她看;或者是哄著她吃完飯買棒棒糖。
現在女兒四歲了,還要每天餵飯,體重一直未超過30斤,瘦的跟麻杆似的。奶奶也經常抱怨餵一頓飯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折騰得很累。
跟很多寶媽們聊天發現,現在很多小孩都會出現吃飯難的問題,大致總結了4種類型:
1、邊玩邊吃型
以吃飯看電視、玩玩具為主要特點。這類孩子吃飯時,一定要把電視打開才肯張嘴。還有些不需要看電視,但是必須玩玩具才張嘴。
2、邊吃邊跑型
以追餵為主要特點,吃飯不坐餐椅,一到飯點,全家人坐在桌前,但他卻像只勤勞的小蜜蜂,飛來飛去。他飛到哪裡,餵飯的小勺子就追到哪裡。各種哄,但依然不吃,或者吃了也是含在嘴裡,別人一頓飯10分鐘,而他一頓飯得吃1個多小時。
3、坐等餵飯型
吃飯的小王爺、小公主,吃飯全程靠喂,即使勺子已經送到嘴邊,他也只是張張口,絕不會伸手拿勺子送飯進嘴。到了幼兒園,甚至有直接讓老師喂。
4、挑三揀四型
只喜歡某一類或者某幾類食物為主要特點。無論如何將其他食物攪拌、包裝、融合在一起,他們小舌頭,一下子就能分辨出來,或然後吐出或者用手扒拉出來,他們就是只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屬於挑食型寶寶。
各種花式類型不好好吃飯的孩子,讓家長們頭疼不已,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存在這樣的吃飯問題呢?
在分析孩子們為什麼不好好吃飯的時候,大多時候,我們會想到可能是以下幾種:
1、零食吃太多、喝奶太多
現在生活條件比較好,家裡都會買些零食、奶品等;很多孩子都喜歡吃零食,或者喝奶,吃喝多了,肚子不餓,到吃飯的時候當然不能好好吃飯。這種情況,就要儘量在飯前不要給寶寶吃零食或者喝奶。
2、脾胃不好
有些孩子可能本身脾胃不好,也有一些可能吃含糖分太多或者較寒性的零食,或者吃了太多補品導致孩子的脾胃功能下降,那麼寶寶的食慾也會下降。
3、飯菜問題
2002年雪梨大學的研究就表明,兒童相較大人更容易分辨出食物的多種味道。
一般小孩子也喜歡吃「有顏值、有味道」的食物,所以在孩子的飲食上,家長需要注意種類及味道的多樣化並符合寶寶的胃口。
4、餐具問題
孩子的手很小,嘴巴也很小,多數的成人餐具都是不適合孩子去使用的,我們應該給孩子選用一些兒童專用的餐具。在選擇的時候也需要根據孩子情況選擇更適合他的碗筷、叉子和勺子。
5、錯誤的進食引導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不願意吃飯的時候容易發脾氣,甚至採取懲罰的方法強迫孩子吃飯,長期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進食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影響,從而產生厭惡,更不願意進食。孩子也容易產生逆反的心理,並且以拒絕進食為「籌碼」威脅家長。
6、不良的進食習慣
邊吃邊玩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有時候會沉迷於電視動畫,飯涼了也不吃,非得看完。這種進食習慣最好從小戒除,家長在孩子進食的時候也不要逗弄、訓斥孩子。
7、缺乏規則意識
從吃飯時間、到吃飯方法,家長一再讓步只會讓寶寶得寸進尺,他的潛意識中會覺得:「我想什麼時候吃飯,就什麼時候吃飯!我都不用自己吃,反正會有人餵我的呀。」
沒有養成良好的餐飲習慣和規則,是3-5歲寶寶不好好吃飯的「病根」。學校裡有校規、社會裡有法律,在家裡的餐桌上也要有吃飯的規則。
一些家長可能覺得即使知道以上原因,有些針對改進後還是解決不了吃飯難的問題。其實,仔細回憶一下我們小時候,基本很少出現不好好吃飯的情況,那時候覺得有吃的就很幸福,有好吃的也都會搶著吃;不會出現現在不愁吃不愁穿,卻不好好吃飯的現象。為何現在條件變好了,孩子反而不能好好吃飯,根本原因是供求不平衡了。
現在孩子只需要付出相對較小的努力就可以獲得食物,相當於是供大於求。此時作為需求方的孩子,會提出各種要求,要求家長供給方賦予食物更多的附加值,比如看電視,比如追著喂,自然吃飯難度越來越大。
所以,在保證供需均衡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從不同時期的孩子循序漸進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吃飯習慣和規則意識。
孩子在學會吃飯會經歷不同的時期:
1、發現期:一般在10到12個月左右
在發現期,孩子會對餐具表現出興趣,他們會開始自己動手拿餐具,或者吃飯的時候去搶家長手裡的餐具,喜歡用手抓食物,手裡拿著食物會弄髒衣服並且撒的到處都是。但是家長千萬不要因為這件事情就呵斥孩子,否則會傷害到孩子的積極性。
在這個時期,同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3點:
1)減少周邊環境幹擾
現在電視機、電腦、智慧型手機無處不在,很多小孩會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者聽故事,這對於一個還在吃輔食的孩子來說,會影響消化;減慢吃飯進程;所以最好在吃飯時候關掉電視或者故事。
2)使用餐椅或者固定座位 ,並按時吃飯
每天吃飯都讓孩子坐在固定的餐椅上按時吃飯,讓孩子有種儀式感,根據孩子年齡教孩子一些吃飯的禮儀,等孩子長大可以讓他選擇一個固定位置坐著吃飯;對用餐時間有個彈性的規定,一旦超出用餐的規定時間,讓孩子停止用餐。如果寶寶沒有吃飽,可以適當延時,不能無限制的把用餐時間延長。讓寶寶體會到因不好好吃飯餓肚子對寶寶有好處,這樣不用家長多說下次吃飯時寶寶自己就會注意。
3)挑選合適的餐具
兒童專用的餐具有漂亮的外表可以吸引住孩子。孩子喜歡拿著這個餐具,他才會去吃東西。另外兒童使用餐具孩子用起來更安全,有一定的安全保障。當桌子上的東西,無論菜餚還是餐具都是他所喜歡的,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去吃飯。看著那些漂亮的小餐具,可能為了小餐具他也會自己動手。
2、黃金期:一般在12到18個月左右
等到孩子進入黃金期的時候,我們就要讓孩子自己開始吃飯了。進入黃金期的孩子手眼口的協調能力已經得到發展。家長只需要給他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就可以自己完成吃飯。
1)不用賄賂方式激勵孩子吃飯
這個時期的孩子基本會走了,很多時候他們坐不住,坐一會就想到處跑,一些家長可能為了孩子能繼續坐著好好吃飯會對自己孩子說:好好吃飯,吃完飯奶奶(媽媽)給買零食;吃完飯獎勵一集動畫片;好好吃飯明天給你買小汽車玩玩具等賄賂方式激勵孩子吃飯,其實就是在給家長自己不停的下「埋伏」,孩子會牢牢的抓住大人的心思,借吃飯向大人提各種各樣,平時不被滿足的要求。
2)換高顏值、孩子喜歡的食物
孩子的飲食喜好會逐漸發生改變,我們孩子角度做孩子喜歡吃的,才能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一些家長過分在意孩子食物的營養,而忽略了孩子對於食物的感受。
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給孩子準備他喜歡的有食慾的食物,對於喜歡的東西,家長不去餵飯,孩子也會非常積極主動。
3)鼓勵與懲罰並用
正向的鼓勵就是好好的吃飯能讓身體更好的成長,長得高,長得壯,同時家庭不良飲食習慣要適當作調整,比如少鹽少油膩,葷素均衡搭配。
這裡所說的「懲罰」並不是體罰或者冷漠的對待。而是讓孩子承擔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小後果。如果孩子因為索要賄賂得不到滿足,家長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妥協,一餐少吃或者不吃,對孩子健康的影響是微小的,但是孩子卻因此體驗到了飢餓的感覺,會明白因果關係,不吃飯會讓人餓肚子。
3、平穩期:18個月以後
孩子在發現期和黃金期養成好的吃飯習慣後,到18個月以後基本能進入一個平穩期,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吃飯問題。但是很多家長可能並沒有抓住發現期和黃金期,從而導致出現和我女兒一樣的情況,這種時候該怎麼辦?
最近,沒有任由婆婆繼續餵飯,而是針對女兒情況認真做了分析,基本每種原因都有,我先按照以上的方法制定了一些規則,並讓家人共同遵守,發現有一些效果;但是現在孩子4歲了,沒有那麼容易糾正,還得循序漸進,這個時候家長們一定要有耐心,想一想孩子從一歲到四歲就是這樣吃飯的,怎麼可能幾天就能糾正好。
孩子不好好吃飯的確是個大難題,在不同的時期,抓住孩子的特點,給孩子建立合適的規則,慢慢養成這種規則意識,相信你的孩子也能變成一個」小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