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感嘆,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生活隨機性與生活規律性彼此交鋒的過程。
但在吃飯這個問題上,生活的隨機性比較大,總是會出現該來的不來,不該來的瞎來的這種混亂感。
今天我們就聊聊,怎麼做,才能培養孩子規律就餐的好習慣,讓孩子到點就吃飯,吃的有規律。
悟空、八戒、沙僧: 3類吃飯不規律的孩子,原因各不同
雖然很多媽媽找我描述孩子不好好吃飯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很多內容。但是所謂的「飲食不規律」,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場景:不該吃東西的時候亂吃,該好好吃飯的時候不吃。
而且我發現,在吃飯上缺乏規律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被歸類為3種類型:悟空型、八戒型和沙僧型。
第一種「悟空型」孩子,聽這個名字你也應該能猜到,這類孩子很好動很活躍,做什麼事兒都沒什麼規律。所以可能除了吃飯之外,這孩子睡覺也不規律,外出活動也不規律,做事情還往往伴隨著三心二意的狀態。
第二種類型的孩子,叫做八戒型孩子。你想想《西遊記》裡面的八戒,是不是隨時都在吃?所以這類孩子也和八戒一樣,不僅不反感吃東西,恰恰相反,他們太愛吃東西了,所以在不是正餐的時候吃得太多,導致真的到了吃飯的時候反而對正餐沒什麼興趣,沒法好好吃飯。
第三種類型的孩子,叫做沙僧型孩子:這樣.的孩子抗幹擾的能力比較差,一旦被打擾了,就會分散注意力。比如說,吃飯之前要玩玩具,不想好好吃飯,吃飯的時候要看電視,不能好好吃飯,必須得讓爸媽不停催著、監督著。
如果你家孩子能夠被劃歸進其中的一類,甚至兩類,我們這節課相應的方法和內容,都非常值得您嘗試。
下面,我就跟你分享一下,針對這3類孩子,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幫他們養成吃飯的規律。
悟空型孩子:給吃飯設立明確的、可視化的目標
首先我們來說說「悟空型」,這個類型的孩子看似是最需要花大量的精力搞定的,但實際上卻是三類孩子中最簡單的。
這是因為,「悟空型」 孩子是因為天性而影響到作息規律的。
在孩子小時候,大腦前額葉的自控功能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是在外界刺激下,嬰幼兒腦功能狀態會讓他們更加好動,並且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這勢必會導致孩子的生活節律受到一定的影響。
所以好消息是,你甚至不需要做什麼,隨著孩子的年齡漸增,他們的生活節律會趨於穩定,生活習慣也會逐漸建立。
對於悟空型孩子,不管是吃飯,上還是生活上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會逐漸好轉,在上了幼兒園,加入到集體生活中後,好轉的速度甚至還會快很多。.
但依然有一個方法,家長們可以嘗試一下,那就是幫孩子建立目標。
悟空型孩子其實是-幫很有目標感的小孩。比如,他們很容易從自己腦袋裡蹦出一個奇思妙想,然後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方法去實現它。
雖然他們可能心猿意馬地有很多目標,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悟空型的小朋友一點都不佛系,他們有很多想要的東西。
如果你家孩子到了能夠溝通的年紀,讓他對於準點就餐有好感的一個重要技術就是,把準點好好吃正餐,跟他感興趣的目標結合起來。
你可以嘗試的,讓低齡的孩子最能理解的,與吃飯有關的目標,最好用的,往往是身體相關的。
比如長得高、長得壯、規避疾病,這三類目標,都非常不錯。
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了:我天天都跟孩子說「好好吃飯長得高」,但沒有用啊?
這可能是因為,你沒有在目標表達的過程中做好可視化工作。
打個比方,假如公司年會抽汽車,直接把車擺在那的效果,要遠遠好於抽到一個車鑰匙的效果,這就是目標可視化的作用。
最好的對標人物,應該是差不多同齡的,孩子比較認同的,值得被拿來當目標的人。「你好好吃飯才能長得像爸爸一樣高」也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在孩子的認知裡,大人和自己的區分度是非常高的。
你可以告訴孩子,好好吃飯才能和鄰居哥哥一樣高,或者是好好吃飯才能變得跟他希望成為的小朋友一樣壯。
當然,家長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以下幾種情況當成目標。
「好好吃飯就給你買新樂高」,這讓吃飯變成了交易的籌碼,畢竟樂高跟吃飯沒什麼關係。「準點吃飯是我們全家人的目標」 ,孩子會想你是你我是我,為啥要拿你來要求我?「不吃 飯媽媽就不喜歡你了」,這個不是目標管理,這個是關係綁架。
八戒型孩子:規避大量零食,選健康的替代方案
下面我們來說說八戒型孩子。
八戒型孩子並不是故意要吃飯不規律,他只是喜歡吃罷了。我們自己在辦公室也會儲備零食一樣,工作累了就拿出來吃幾口。
但是孩子的胃口畢竟有限,大量的零食攝入,不僅會影響正餐,同時也會給孩子的營養帶來巨大的風險。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規避零食,尤其是規避「老人給零食」這種在隔代養育中非常常見的壞習慣。
我有一次外出講課,一位奶奶領著孫女來聽課。在整個聽課過程中,只要小朋友一有點不耐煩的表現,奶奶就立刻從兜裡拿出一塊兒糖來,還不是放到孩子手裡,而是直接剝開,塞進孩子嘴裡!
結果就是,我講了1個小時,小女孩吃了起碼12塊糖。這種事讓我有一種自己是幫兇的感覺。至今我都很後悔,我當時應該先暫停授課,處理一下這個問題,再繼續的。
零食對小朋友的誘惑力很大,解決之道的核心一條,就是管制接觸。這不僅是為了孩子的就餐習慣著想,它跟孩子的糖分攝入、營養狀況、牙齒健康都有關聯。
第二,選擇零食的替代性方案。
如果孩子一直有吃零食吃糖的習慣,突然做戒斷處理,恐怕還是很有難度的。尤其是八戒型的孩子本來就愛吃,想想我們大人忽然戒糖、戒菸都很難受,戒零食對孩子來說也不是靠做思想工作就能搞定的。
一下子戒掉零食很難,那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些健康食品,比如原味的堅果、水果等來做零嘴,或者增加正餐的菜品豐富程度,允許-定程度上延長就餐時間,專門安排合理的加餐,這些都可以值得嘗試。
以上這些方法,未必都能有作用,因為不一樣的孩子,對替代方案的接受偏好及程度也不一樣,但值得作為一種過渡手段來加以嘗試。
沙僧型孩子:提前告訴吃飯時間,別打斷孩子
最後,我們說說沙僧型的孩子。
先回想一下沙僧,他是這樣一個人:你讓他幹某個具體工作,他基本都能做到位,不管是扛行李,還是跟妖怪打架。可一旦加上了一些幹擾與變數,就有點捉襟見肘了。
有的小朋友也是這樣,要把動畫片看完,才上桌吃飯;或者要把積木拼好,才姍姍來遲。等他真靠自己上桌子的時候,早就過了飯點兒。
不然,就是為了能趕快吃完飯去看動畫片或者玩玩具,胡亂劃拉幾口,就說吃飽了,下桌就跑。等到了晚上該就寢的時候,卻是餓得難受,甚至餓得睡不著。
首先,我希望你先建立這樣一種認知:孩子愛看動畫片,愛玩玩具,這都是沒錯的。接受了這個認識之後,我建議你採用如下的解決方法:
第一,提前告訴孩子「要吃飯了」。
很多沙僧型孩子的家庭裡,一到了吃飯時間就是這樣的:媽媽做好了飯,喊了一嗓子:「吃飯啦!」,但是孩子正在看動畫片看到關鍵之處呢,媽媽隨後見孩子沒反應,直接關了電視或iPad,--邊絮叨著,--邊強行讓孩子上桌,結果就是孩子哭鬧,大人生氣。
在正式開飯前5~10分鐘,提前知會孩子,其實是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就算也許孩子是「左耳進,右耳出」,但是這也能讓孩子提前做好規劃和準備。因為,提前知會也能讓你對孩子的管理更有切入點和影響力,畢竟你提前說過了嘛,總比拎著耳朵拽上桌的效果好吧。
第二,吃飯之前,儘量安排一些不怕被打斷的遊戲。
沒人喜歡被打斷的感覺,一旦被打斷,這種負面情緒,很容易傳染到你要做的下一件事情上。想想我們自己,好夢被人打擾之後,會產生的起床氣,就是這個道理。
看動畫片是一個容易被打斷的活動,拼一個複雜的樂高城堡也是容易被打斷的活動。所以我們需要更好的去管理孩子的餐前活動,把它轉化成一些不怕打斷的瑣碎行為。比如簡單的拼圖遊戲、字卡遊戲、模型玩具,都是不錯的選擇。
就算是看動畫片,也最好看那種五六分鐘一集的,這樣起碼有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節點,來讓我們及時切入。
還有提醒一下,打斷孩子後,不要立刻上桌吃飯,記得先洗手,這個習慣,也是要從小就培養的哦。
這篇文章如果有質量,看完讓你學習了不少,請持續關注我們,一定讓你收穫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