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克的華德福教育法

2020-12-16 騰訊網

對應試教育盧安克的說法是:標準的考試方法是看人犯多少錯誤,而不是他的才能和表達能力。考試成績的標準是,一個人的才能不可能超過100,不能超標。如果一個學生的才能超過標準應該可以得到比100高的成績,但是應試教育不承認。

他想帶給學生的是:完成任務的才能和力量。至於什麼是任務需要自己去找。

我覺得應試教育是大眾教育,是為了達到一般標準,培養社會存在、繼續發展所需的人才,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探索人的潛能、創造力、素養,雖然這些是創造社會價值更大的可能性,但是這確實不是現代教育所要完成的。

對於個人完善、提高社會大眾教育是差強人意的。盧安克的華德福教育是另外一種靈活的現實主義的現代教育法,這種教育和尼採的精英理論、和古希臘、文藝復興的通才教育從出發點上是截然不同的,和中國古代傳統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也是不同的。他的這種素質教育和現在媒體上所謂的素質教育也有本質的不同,後者倒是有點古典教育的味道,講究個人修養、通才、個人幸福等,而盧的教育下的學生是為了能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任務」,對於現在大而全、無用的大學教育是一種很好的反例,但並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畢竟,在中國教育種種矛盾中,突出的是社會的功利主義和教育理想的精英主義。意思是,功利主義的社會下教育完全是功利的,糟糕的是交錢卻沒有買到合格證,二是社會心裡,大部分職位是普通人做的辦事員,極少人是的領導者,廣告利用了攀貴心理提出精英教育虛設的概念,這是不切實際的。

精英教育所謂貴族教育,首先是大而無當的教育,不是為了職業發展而進行的教育,二這種通才教育是冗長、艱難、只與個人幸福有關。

最後,教育全部推給社會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合理的。父母無論如何首先應該承擔責任,特殊才能需要和特殊人物拜師學藝,另外就是個人的悟性。

相關焦點

  • 盧安克續談華德福教育
    9月8日,本版《儘管無人聘用,認定中國教育改革有我一份》報導了德國人盧安克致力中國教育改革之事,讀者反映強烈。反映者分為四類:一、要求面見盧安克,了解華德福教育,探討中國教育問題,該類人多為教育工作者;二、誠邀盧安克去某地教書;三、新聞媒體;四、求購華德福教育書籍者。記者把反饋輾轉告知通訊不便的盧安克。
  • 盧安克 德國青年的廣西十年
    盧安克還是覺得學生會從中獲益,「重要的是,這些孩子應該多進行文化創造活動,只有創造才能獲得力量。」發掘人的創造能力,正是盧安克教育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做事情的大方向是和華德福教育一樣,但是具體做法不同。」
  • 中國人沒讀懂盧安克_評論頻道_騰訊網
    ,卻從來沒有從「盧安克」看「盧安克」—— 從盧安克看盧安克 > 非「聖徒」盧安克 盧安克說,「我沒有想過幫助更多人。
  • 幼兒園設計乾貨:如何在幼兒園設計中應用「華德福教育法」
    作為學前教育體系中的一個知名的流派,儘管在華德福教育進入中國的這些年受到許多詬病,但華德福教育仍舊得到世界各地許許多多的人們的接納和推崇,其自然的教育環境為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供了有利支持。同時華德福所提倡的真、善、美、以人為本,以培養那些技能與自己相處,又能與社會相處的人為重點的教學方式,這些都是克服21世紀挑戰的基本技能。華德福教育中認為0-7歲最重要的時期之一,這個階段的兒童需要通過自由行動和探索環境進行發展,環境教育應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
  • 為什麼選擇華德福學校?
    13歲時,他在普通學校精神幾乎崩潰,他的父親試著把他送到華德福學校,不同的教育環境拯救了盧安克,已經45歲的父親,目睹兒子的變化,深深被觸動,於是從一名建築師改行做了一名華德福老師。  重返英國後,我暗下決心,有機會一定要多問幾位家長。由於女兒和我一起回到英國,我從學生宿舍搬到村裡的房子。
  • 「三大教育法」下的幼兒園設計
    作為幼兒教育體系中最廣為流傳的三種教學法,蒙臺梭利教學法、華德福教學法以及瑞吉歐教學法在國外已經被廣泛的接受和認可。國內也開始逐漸引進這些幼兒教育的模板,開設「蒙氏幼兒園」等兒童教育機構,以己之力探索、踐行幼兒教育。然而,這些教育法除了教師的配合外,教學環境也至關重要。
  • 國外教育系列:華德福教育好在哪?選學校家長必知的華德福模式
    昨天,考拉細細地跟大家分享了蒙臺梭利教育法的一些歷史沿革、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想必家長朋友們對蒙臺梭利教育法都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按照我們的國外教育專題分享系列,今天考拉會重點聊一聊和蒙臺梭利教育法有著大致相同的歷史的「華德福教育」。
  • 紀錄片推薦|華德福教育-與應試教育對立的全人教育改革:萬物皆有時
    華德福教育是魯道夫·史代納根據自創的華德福教育是魯道夫·史代納根據自創的人智學理論創建的。魯道夫·史代納於1919年在德國創立第一所華德福學校,歷經90多年的發展,如今華德福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發展最快的、非宗教的獨立教育運動,華德福學校遍布各大洲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價值觀的國家。 課程設置是根據兒童不同階段的意識發展,針對意志、感覺和思考,對兒童的身、心、靈、精神進行整體平衡教育,並結合兒童與生俱來的智慧和獨特的個性本質,進行深層意識教育,協助兒童的智慧生成。
  • 華德福教育法南美實踐:哥斯大黎加茅草屋小學
    >項目的主要挑戰是通過建築以一種有形方式踐行華德福教育理念在設計學前班教室時,我們關注於華德福教學原則,即涉及到小孩子應當體驗到的活動和對事物的感知。我們的提案是一個有機建築,其天然的材料將通過感知激發兒童。
  • 華德福學校的教學是什麼樣的?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人文社會科學,是為他們打開一扇門,還是交給孩子們一把萬能鑰匙? 辛莊師範、南山學校11月華德福高中師資培訓課程,或許可以給出一部分答案,或許可以引發您的思考。有興趣就來看看吧!根據不同年齡孩子的特性,數學教程的設計讓孩子們從簡單之處感到數學之美,讓每一個數學概念在學習過程中都充滿真實的感覺。數學可以是不功利的,它是美的,像血肉一樣實在而又充滿著內在心靈活動的韻律,學習數學不是去克服思維的障礙,而是要深深的體會理性的喜悅。Robin老師在華德福教育領域工作了40年,既參與實際教學,也長期負責華德福教師的師資培訓。
  • 德國小夥盧安克,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被中國精神感動了!
    德國人盧安克就是其中之一。面對糟糕的鄉村環境,面對匱乏的教育資源,面對一群天真純樸的孩子,這位來自德國的友人內心被觸動了。對中國文化有著興趣的他選擇留在中國支教,雖然由於國籍原因,他不能獲得在城市支教的資格,但是他任然選擇在鄉村堅守,為中國廣西深山鄉村送去知識與溫暖。正是他的出現,讓深山裡的孩子有機會在很小就接觸到外國人,並且能夠與他相處融洽。
  • 春之谷學院第六屆全日制華德福師訓年度課程(2017.10-2018.6)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華德福教育的歷史;人智學(精神科學)與華德福教育的關係;四元人性;人的發展、兒童發展和華德福教育大綱縱覽;華德福教育本土化縱覽;華德福藝術縱覽;華德福學校的音語舞課程縱覽人智學核心板塊1人智學基礎1:精神科學的邀請函
  • 何為華德福?華德福學校是什麼樣的?
    1919年,魯道夫·斯坦納(人智學創始人)受邀在德國的斯圖加圖為華德福捲菸廠員工子弟建立一所學校,並以工廠名字命名,第一所華德福學校就此誕生。不管哪個階段,華德福始終都很重視想像力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藝術在華德福教育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在華德福學校,尤其是低年級,幾乎所有學科的教學都是以藝術的形式(如舞蹈、繪畫等)導入,因此,華德福的學生在藝術方面都很有成績。
  • 頭疼,幼兒教育三大理念:蒙氏、華德福、瑞吉歐到底教孩子什麼
    最近在給女兒挑選幼兒園,開始接觸到蒙氏、華德福、瑞吉歐等教育概念。本著專研精神,我把這三種國外盛行的幼兒教育法研究了一番。華德福、瑞吉歐最近幾年也很火。他們之所以被越來越多的家長和教育界認可,是因為他們打破常規,關注兒童的獨立性和感官教育。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尊重兒童區別於成人的個體性,強調兒童的自我發展。這些教育理念都與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教育對立。下面我們用三個幼兒園的場景來說明不同理念下的幼兒園教育體系。
  • 2345.com聯合天使支教免費贈書:盧安克《是什麼帶來力量》
    2345.com聯合天使支教免費贈書:盧安克《是什麼帶來力量》附贈:《鄉村支教手冊》《農村孩子的真實需要》
  • 華德福學前教育
    (本圖由申之家主班教師 Carlos 繪製)        華德福的室內設計和氛圍被營造成一種像家一樣的環境,從而使得孩子們感到溫暖、有安全感並且快樂。華德福的活動都是基於發展兒童的精細運作技能所設計的,自由創新的玩耍可以幫助他們發展語言技能和社會互動技能。更重要的是,華德福的課程都是根據孩子當下年齡所具備的能力而設計的,培養他們對生命覺、運動覺、平衡覺、觸摸覺這四種初級的感官,同時也稍微培養一下他們的靈魂感官:嗅覺、味覺、視覺以及溫暖覺。
  • 迷霧中的「華德福」
    1925年,第一所海外華德福學校在英國正式開辦。隨後的1928年,美國華德福學校在紐約開辦,校名為紐約華德福-史代納學校。1939年,二戰爆發後,除英國和荷蘭部分地區外的歐洲華德福學校悉數關閉,直至二戰結束後的1948年,5所位於德國的華德福學校才重新開放,而當時歐洲和美國的華德福學校迅速恢復至22所,在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和德國五地共分布了超過7000名學員。20世紀70-80年代,華德福學校進入發展快車道。據相關數據統計,僅北美地區的華德福學校就達到10所。
  • 華德福高中在中國
    不僅如此,據紐約《時代周刊》報導,每年有4 萬名中國學生進入美國的大學或學院就讀,以期得到更好的教育,拿到一紙美國文憑,最終歸國後在市場競爭中更具優勢( 《紐約時代周刊》2011 年11 月3 號)。毋庸置疑,「西方的誘惑」是華德福在中國受到歡迎、獲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2011 年11 月份,我們來到成都華德福學校。這裡的校園看起來與我所見過的其他任何華德福學校別無二致。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