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李先生常在飯後出現反酸、燒心的症狀,起初他並未在意,可過一段時間病情非但沒有緩解,反而不斷加重,開始出現腹痛、噁心的表現,尤其到了晚上這種不舒服的症狀更加明顯,這也給李先生的日常生活帶了不小的影響。為了一查究竟,李先生來到了當地醫院進行身體檢查,檢查結果竟是一個讓他感到十分陌生的疾病名稱——食管裂孔疝。當地醫生告訴李先生,他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少見病,因為整個胃及部分十二指腸都進入了胸腔,形成了「胸腔胃」,「胸腔胃」不斷擠壓心包、肺、大血管等胸腔臟器,就像身體裡有一塊大石頭壓在心臟上,時常讓他感到憋氣、胸痛。為了緩解病痛,徹底解決疾病問題,李先生走訪就診了多家醫院胸外科、普外科,多數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必須接受開胸手術」,這令李先生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懷著忐忑的心情,他來到了北京友誼醫院,找到普外中心副主任醫師尹傑尋求診治。
食管裂孔疝是一種腹腔內疝,不同於其他疝,食管裂孔疝不易於體表發現。我們胸腔和腹腔之間由一層扁平肌肉分隔,叫作膈肌。食管由胸腔縱行向下穿過膈肌上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當食管裂孔過大、膈肌薄弱或腹腔內壓力大於胸腔,將導致胃、網膜乃至其他的腹腔臟器進入胸腔內,就稱之為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早期多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但隨著疝逐漸增大,患者會出現不同症狀,比如平躺或進食甜食、酸性食物後引起反酸、燒心、上腹飽脹、噯氣和胸痛等。當疝囊較大,壓迫心肺、縱隔,可產生憋氣、心悸、咳嗽、呼吸費力等症狀。壓迫食管時還會出現進食困難,嚴重者可危及生命。
李先生的食管裂孔疝更為特殊,他的疝更為巨大,且疝入的不僅有胃和大網膜,還有十二指腸球部,巨大的內容物進入胸腔,壓迫縱隔和周圍的血管,影響了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時,全胃進入胸腔,出現胃扭轉形態,引起患者產生腹痛、噁心等消化道梗阻的症狀,應儘早積極手術治療。但開胸手術創傷大,術後併發症多,如果經腹腔鏡微創手術治療,又有可能因為其與胸腔臟器(心臟、胸膜、肺等)的緊密粘連,造成還納困難及較大的出血、氣胸等風險而危及生命,因此對於李先生來說,選擇哪種手術方式就成為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
北京友誼醫院胃腸外科知名專家張軍教授團隊認真分析患者病情及身體狀況後,發現患者存在胃扭轉,胃的蠕動動力受限,且疝口較大,修補困難,手術難度較高。同時,患者的巨大食管裂孔疝還將胸主動脈移位,更是為手術增加了極大風險,並且術後存在一定的復發風險。胃專業組團隊仔細評估患者病情,完善術前檢查,最終決定為李先生實施腹腔鏡下巨大食管裂孔疝無張力修補+胃底摺疊手術。
藉助北京友誼醫院胃食管反流多學科診療團隊的優勢,術前放射科、超聲科對患者的「胸腔胃」進行了圖片重建處理,清晰地顯示了胃十二指腸的容積佔比;為了避免術後快速器官還納後造成肺水腫、心功能不全的發生,中心手術室、麻醉科、重症ICU的專家還在術前對患者病情進行了細緻分析,制定了詳細的治療方案;同時,考慮到術中腹腔臟器與胸腔縱膈臟器的緊密粘連,一旦出現心肺等臟器損傷,胸外科專家也做好了術中隨時臺上會診的準備。經過一系列詳盡的術前準備,在獲得了患者家屬及本人同意後,張軍教授團隊如期為患者實施了手術。
最終,在尹傑與主治醫師劉小野及團隊成員的精心操作下,僅在患者腹部打了幾個鑰匙孔大小的切口就徹底「搞定」這個巨大的食管裂孔疝,術中可見十二指腸球部及胃全部進入了胸腔,通過充分精細操作,不僅還納了臟器還準確避免了對周圍血管及組織的損傷,手術過程非常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李先生已經康復出院,出院前複查胸部CT,他的「胸腔胃」徹底消失了,並且再無反酸,燒心等不適症狀。
尹傑介紹,目前外科治療胃食管返流病主要包括開腹和腹腔鏡兩種手術方式,李先生的食管裂孔疝屬於較為少見IV型,即不單有胃疝入胸腔,還有像十二指腸這樣的其他腹腔器官一同疝入胸腔,這類食管裂孔疝通常較大,且術中風險較高,國內通常採用開胸的方式來治療患者。但考慮到開胸手術風險較大,創傷較大,尹傑與團隊成員選擇了技術要求更高,難度更大的腹腔鏡微創手術來解決食管裂孔疝。應用腹腔鏡技術治療食管裂孔疝伴返流性食管炎具有創傷小、術後恢復快的優點。患者術後可快速恢復。
北京友誼醫院普外中心是「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首都醫科大學普通外科學系主任委員單位」、「北京市醫管局揚帆計劃重點醫學專業」、「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和「北京市職工創新工作室」,包括肝膽胰外科、肝臟移植外科、胃腸外科、甲狀腺乳腺外科、消化系腫瘤綜合治療5個亞專科。目前,普外中心已經發展成為綜合實力強勁、專科特色突出,醫療、教學、科研並重,在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科室,在「微創外科技術的創新與綜合應用」以及「終末期肝病及其併發症的外科治療」方面形成特色,在單孔腹腔鏡手術技術、內鏡-腹腔鏡聯合診治技術、肝臟移植技術等方面處於國內外領先地位。
【來源:北京友誼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