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5月27日訊(記者揭明玥 通訊員張慧 張培傑)五月,南風冉冉,草木欣然。29日,位於光谷核心的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即將迎來建校15周年。
2004年,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原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破土新生。15年來,學校堅持初心、潛心耕耘、碩果顯現。從建校初74畝地、1千多名學生的壕溝校區,到今天千餘畝校園、萬餘名在校生,學校在短短15年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走出了一條敢為人先、獨具特色的民辦高校發展之路:工、經、管、文、藝、教多學科協調發展,人才培養水平逐年提升,產學研融合日益深入,社會聲譽穩步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加突出,3萬餘名畢業生在全國各地各行業崗位上廣受好評。
近日,楚天都市報記者走進武漢華夏理工學院,了解這所朝氣蓬勃的民辦高校背後的故事。
黨建引領 點燃學校發展引擎
學校從辦學之初,即明確將黨建工作作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的助推器。「學校辦學的初心是立德樹人,加強黨建工作歸根到底是為了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創始校長吳永橋表示,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積極構建「黨建+」工作模式,總攬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方向。
2015年2月,學校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湖北省轉型發展試點本科高校」。校黨委組織全校教職工開展轉型發展研討,群策群力,發揮黨建對學校專業建設的引領作用,確定了構建化工與製藥專業、汽車工程專業、信息技術工程應用專業、機電工程專業、土建類應用技術專業、國貿金融類專業六大專業集群,調整確定34個本科專業,形成了與湖北十大支柱產業以及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明確了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目標。
學校著力實施「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彰顯和擴大黨支部書記在基層管理中的「頭雁效應」,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將教師的個人發展與黨員發展考核相掛鈎,激發教師發展內動力。由教師發展中心和張亮、郭定芳等優秀教師領銜的輔導名師工作室,定期開展不同主題的沙龍活動,引領教師抱團發展,成為「學科團隊的競爭場」和「教學相長的研究場」。
在學生教育管理上,學校充分發揮校黨委核心作用。每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學校董事長張曉東親自開展兩場以上專題講座,第一時間為全校師生傳達最新「兩會」精神;校黨委班子成員每年深入各黨支部授黨課,黨委副書記李海民率全校思政隊伍集體備課,全面學習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多形式紮實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從學生入學教育的「開學第一課」,到畢業前的 「離別黨課」,學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各黨總支致力以創新發展思維,加強基層黨建工作。2011年,學校獲評湖北省委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單位;2018年,學校機電工程學院黨總支在全國民辦高校中首獲「全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立項,成為全國高校黨建「雙創」100個黨建工作標杆院系之一,以點帶面地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成功凸顯了學校多年來著力「打造基層黨建品牌項目」的成果。
作為一所年輕的民辦高校,學校以生為本,將「兩訪兩創」、「師生結對」等工作,落實到具體的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困難、提升專業水平、培養職業素養、鼓勵個性發展上,搭建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平臺。良好的德育環境引領校園文化,引導學生成長成才:2011年「馬路孝子」劉普林獲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湖北省道德模範」稱號,「全國優秀村官」許琦,湖北省「見義勇為優秀大學生」周林峰等,成為全校師生乃至社會的學習楷模;近年來多名學生響應祖國號召參加援疆援藏項目,數十人紮根城鄉基層,數百人應徵入伍,把青春奉獻給邊疆建設、民族團結、國防建設工作中,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相緊密結合;在西部計劃等志願服務活動中,學校赴四川馬邊實踐隊獲得團中央多項表彰;在打造學校特色品牌的徵途上,校賽艇隊、體育舞蹈隊、機器人團隊、華耀追夢車隊多次在國家級賽事上熠熠閃光,成為學校的靚麗名片。
校企深度融合 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校企融合真正要達到什麼?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執行校長郭彪認為,人才培養應與區域產業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學校的智力、技術和人才培養優勢,全面整合社會資源,尤其是加強同舉辦方當代集團多個板塊的產業協同,完善多元化辦學體制,實現人才鏈、教育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融會貫通。
為此,武漢華夏理工學院充分利用位居光谷核心,比鄰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光谷軟體園、汽車園、機電產業園、生物科技城等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的地理優勢,依託當代集團的強大資源,與全國眾多知名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歷經多年耕耘,逐漸探索出項目驅動、師資培養、基地實習、技術引入、實驗室共建、定向培養等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從土建學院BIM實驗室、藝術學院景泰藍工作室,外語學院華夏譯訪,到「天風證券班」「華茂紡織機械班」「東風精鑄班」「人福普克訂單班」 「正源光電子班」等校企「牽手」合辦的「就業訂單班」,校企雙方聯合對學生的課業、學業、實習進行「一條龍」式的考察、規劃、跟蹤、培養,不斷完善雙方都認可的體制機制與路徑模式。
近年來,學校與時俱進、大膽探索產業學院改革,創新實習實訓平臺,實現多個全省「民辦高校首家」:2016年,與湖北大冶漢龍汽車有限公司共建漢龍汽車學院;2017年,焊接材料新技術研發中心、華夏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相繼成立;2018年,大數據學院、體育學院誕生,產教高度協同的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休閒體育專業人才前景可期;也是在去年,當代教育·武漢華夏理工幼兒託管中心暨愛兒群實踐基地成立,成為既落實教職工福利,又打造幼教、藝術、外語、管理等專業實習實訓平臺的創新嘗試;今年,中國(武漢)跨境電商綜試區龍頭企業與學校共建弗睿跨境電商學院揭牌……一系列科研機構、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的落地生根,充分體現出學校「市場化、職業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
談到這一系列的大膽嘗試,副校長丁成忠表示,產業學院改革試點是學校深度轉型發展與行業、企業深度參與辦學的有機結合,也是全方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全力服務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舉措。
校企深度融合,帶來的是學生就業質量的「提擋升級」:近年來該校學生就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優秀學生畢業即就業,實現了畢業就業「一站式」打通:2017屆汽車工程學院85%的畢業生、機電學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焊接方向所有學生,均提前一年被企業「打包預定」;商學院「九州通物流班」、「高頓財稅訂單班」、弗睿電商學院的學生們,從大四起便成為企業「準員工」;2018年,學校與漢龍汽車、中國平安、藥明康德、華南建設等單位合辦的訂單班更是呈現井噴之勢,為企業定製培養了500多名專業技術型人才……從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到助力學生實現技術含量高、薪酬收入高、工作穩定強的高水平就業,學校走出了一條校企深度融合的光明之道:學校就業率近五年保持在93%以上,用人單位滿意度達75%以上,連續兩年獲就業統計省級免檢單位,2018年成為湖北省畢業生網上簽約試點的首個高校。多年來,該校學生就業質量始終處於全省民辦高校前列,成為同類院校學習交流的「範本」。
特色通識教育,讓學生獲得持續幸福的能力
據介紹,在創辦之初,學校就確立了培養有較紮實的基礎理論、較強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通過開設豐富多彩的公選課、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來拓展學生思維與眼界。多年來,學校累計邀請院士、知名學者來「華夏講壇」講學近300場,艾路明、李開復、王石、俞敏洪等知名企業家紛紛與華夏學子面對面暢談創業心得、共話「商海浮沉」;200多場創新創業賽事與專業實踐、實習實訓深度融合;超過1800場次校園讀書、文藝、體育、志願服務活動,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豐沃土壤;近年來,還與中華文化促進會、湖北省朗誦藝術家協會,合作開展朗誦、演講、辯論賽等活動近100場,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和校園文化的鮮亮底色。
2018年,學校再次將通識教育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著力打造「一把手」工程。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造、豐富、整合,確立了人文藝術、自然科學與技術、數理邏輯與思維、社會與行為科學四大通識教育模塊。2019年4月,武大名嘴趙林教授開講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在該校引爆通識教育研討熱潮,一套完整的知識框架、課程體系正全新上線。針對學校工科為主的學科結構特點,華夏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強調不同學科、學術領域之間對話、溝通與融合,著力拓展學生的文化資源與全球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藝術修養等核心素養。
「讓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達到『五會』,即會思考、會學習、會溝通、會動手、會生活,能勝任未來職業,能夠持續獲得幸福生活的能力,這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親任通識教育委員會主任的張曉東董事長如是說。
當又一年的畢業季來臨時,武漢華夏理工學院的不少學生,也已然享受到學校特色通識教育帶來的「花香果甜」:電商專業2019屆畢業生程璐6月初與某著名K12在線教育平臺順利籤約,成為一名高薪的「95後」在線語文輔導教師。程璐說,在新興行業跨專業的求職成功,得益於她在校期間接受的應用技能與人文素養高度融合的培養。
日前,剛帶隊赴東湖高新知名企業盛隆電氣集團調研歸來的常務副校長杜輝無比欣慰:該校2011屆會計專業畢業生殷星,在經過所工作集團各部門鍛鍊後,迅速成長為業務領導,近期帶領幾十人的團隊,接下了雄安新區的智能電網項目,成為業內的樣板工程。
這批帶著深深華夏精神烙印的學生,正在全國各地各行各業裡發光發熱,為母校贏得了「特別能奉獻、實踐能力強、學習能力強、發展後勁足」的社會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