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我過於敏感,總感覺最近又颳起了MBTI的陣陣陰風:
大概先是被同事私戳問:你們學心理學的,覺得MBTI測試靠譜嘛?
然後又在公司內部論壇裡看到的交友帖,公然寫著infp這4個字母:
差不多是這種感覺,但是這是豆瓣的論壇截圖,不是我們公司內部論壇的...公司論壇不會這麼開放的,而且我們公司的內部論壇做的好差,兩周前的帖子就找不到了...
然後又在b站首頁刷到了做MBTI測試的vlog……
用MBTI測試增進感性?.啊這..
但討論的熱度嘛,好像也就那樣,沒見得上熱搜,也沒見得有什麼話題。至少熱度遠遠不如上周那個在培訓中去世的32歲的高管。
MBTI這個測試就是這樣暗戳戳地流行在我身邊。
好嘛,那今天就來聊聊這個測試:心理學專業的我,如何看待MBTI人格測試?
MBTI是由Briggs母女在1962年編制的一套職業選擇測驗。劃重點:
職 業 選 擇
也就是說,這套測驗的目標是幫助企業篩選適合崗位的員工,或者反過來,幫助求職者篩選適合自己的職業。
在這個目標下,編制這套測驗的人,不斷打磨優化問卷,從而提高測驗的靠譜程度。
Briggs母女將人的性格分為四個維度,分別是:
在做了這一套測驗之後,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四個維度上得到相應的類型組合,也就是得到四個字母。
所以標題裡兩個類型分別是指:
INTJ:內向的、直覺的、理性的、主觀的。
ENFP:外向的:直覺的、感性的、客觀的。
如果這些形容詞讓你覺得模糊,那不如用一些影視形象來代替,那INTJ的典型大概是灰原哀?
用影視人物來舉例子,是不是立刻具象化了內外向之類的形容詞?這些英文字母組合,用來刻畫一個人的性格時是如此的簡單直接。
是否靠譜,取決於使用的場合和目標。
如果你對自己後續的職業方向感到困惑,想通過做MBTI測驗來參考可能的選項,那妥妥的,沒問題。
如果你用MBTI測試結果來作為交友的匹配度測試,那對不起,這個鍋Briggs不背。
如前所說,MBTI是用於企業篩選員工的性格測試,測驗的編制者是為了提高篩選員工匹配性的目標而去逐步優化測試、提高測試的信效度。
如果你的使用場景和職業選擇毫無關係,只是想看看自己的性格,那這個測驗嘛……
跟星座血型一樣,看看就行了。
是的,MBTI是經歷了科學檢驗的人格測驗,具有可靠的信效度。
和大五人格、九型人格這些一樣,都有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心理測量方法。但和之前很火的色彩心理學什麼的不一樣……
(進行一波拉踩)
這個問題的回答,不是靠我殘存的本科課堂記憶的,而是秉著科學負責的態度,閱讀了一篇關于澄清mbti測驗的綜述性文獻。
這篇文章發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上,我對這個期刊不太了解,但是查了下它的影響因子3點幾,美國心理學期刊排名在53名(排在《memo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前面),所以應該還是靠譜的雜誌。
這篇文章對多年來MBTI受到的批評進行了澄清,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康康。
文章指出,MBTI測驗的信度和效度是經過了充分的檢驗的。
拿信度來說,MBTI間隔4周的重測信度達到了0.83-0.97,間隔9個月的重測信度也達到了0.77-0.84.
這個信度值是什麼水平不用我多說了吧?在座的都是多少準備過一些心理學考研的朋友
任何人格的測驗結果,都應該是一個基本正態的分布曲線。比如「內向-外向」這樣的維度,大部分人都是中不溜秋的(或者說,「中性偏外向」、「中性偏內向」這樣的表述),只有少部分人是明顯的內向或者外向。
但是mbti將這種人格的線形特徵,簡化成了非此即彼的結果:
人要麼外向、要麼內向;
人要麼理性、要麼感性;
人要麼主觀、要麼客觀;
……
而忽略了人格的複雜本質: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下,完全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
當然這種簡化也有它的好處。
一方面,它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篩選員工的效率。資本家可沒空來分析員工是中性偏內向還是中性偏外向,只要給他一個明確的結果:外向,適合!簡單直接地提高用人效率。
另一方面,這種標籤化的人格測驗,也加快了mbti測驗本身的傳播。知名度高了,就更好賣了,賣的多了,編測驗的人就能賺更多錢了,誰跟錢過不去啊……mbti測試的編制者多有錢呢,他們甚至還有一個基金會……
看到沒看到沒,可以轉變思維了,打工多沒勁,做組織心理學研究,賺資本家的錢啊
MBTI只能用於當下的職業性格適配選擇,但不能對員工發展進行預測。
這也是因為MBTI背負了盛名,大家逐漸對它有了不切實際的期望。
舉個例子,小明在校招入職的時候,經過測驗發現自己適合這個崗位/這家公司,但並不能意味著,小明在後續漫長的職業生涯中,會發展成什麼樣,更不能預示著小明在年中績效考核時的成績水平。
簡單來說,當MBTI是一個聚焦於現狀的測試。今天的MBTI結果告訴老闆,小明適合做一名產品經理,但是在高級產品經理選拔的時候,完全可能發現小明已經不適合了。
我覺得MBTI的深入人心程度,已經不亞於星座了。
當我看到豆瓣給16個MBTI人格類型都有各自的小組,並且每個小組都有相當的活躍度的時候...
當我看到知乎上有16個MBTI人格類型的系列文章,且每一篇都有可觀的贊同數的時候…
簡直和20年前的星座學說一毛一樣……
這世上,應該有很大一部分人對MBTI的結果深信不疑。
(啊啊啊,他們就是MBTI邪教!)
巴納姆效應是指,人們傾向於認同一些模糊不清的描述。
有一個叫forer的研究者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一群志願者來參加一個人格測試,並對人格測試的結果進行1-5分的準確性判斷。
每個志願者在填完一系列問卷後,都會得到一個測試結果。trick的點在於,每個人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並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結果這些志願者對這個「結果」準確性的平均分高達4.26分。
你再回去看看那個測試結果,是不是每句話都非常模糊?我感覺用它來描述我們家貓,準確度我都能打個4分。
所以任何人格測試都會有巴納姆效應的影響,MBTI也不例外。再加上MBTI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更容易讓人深信不疑,從而拓寬了它的使用邊界,把它當做了另一種星座學說。
當一個人把自己的MBTI測試結果寫在了帳號的個人簡介上,ta想說明什麼呢?
ta可能並不知道MBTI是否有科學性,甚至可能都不知道它是一個職業測試。但是這不妨礙ta認可某一次的測試結果。
ta只是在借幾個英文字母,進行一些更複雜的獨白:我不那麼愛說話,你要是來和我做朋友,一開始可能比較困難。我比較注重自己的感受,如果你讓我覺得不舒服了,我會拉黑你。我在做判斷的時候,更多是靠理性分析,也就是說我大致還是一個聰明人……
這個時候,M不MBTI的,其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背後想說的這些話。
測試的科學性可能是有爭議的,但是ta此時此刻想表達的感受和認知,是外人無權批判的。
寫了這麼多,還是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吧:
MBTI用於員工-職位匹配篩選時,是具備科學檢驗的可靠性的。
但是要用在交友、戀愛配對上,那MBTI的效果和星座差不多。
如果非要用在社交網絡的個人標籤,那只是想藉此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科不科學的也沒啥關係了。
參考文獻:
Moyle, P. , & Hackston, J. . (2018). Personality assessment for employee development: ivory tower or real worl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00(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