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暖陽,給滿山老杏樹增添了生機,溪流趟過綠意盎然的草場,偎依著臺格鬥村。
迎著微風,明快的歌聲和歡聲笑語打破了村落的沉寂,農家樂裡遊客絡繹不絕。
臺格鬥村是和林格爾縣(以下簡稱和林縣)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縮影。作為「草原都市」的魅力後花園,和林縣緊緊圍繞「全域化、智慧化、品牌化」的發展戰略,從部門推進到黨政統籌,從點面播種到連線成面,從立柱架梁到全面發力,一幅「花海和林、宜居和林、健康和林、文化和林」的全域旅遊新畫卷正在繪就。
時光見證了發展變遷,歲月記錄下奮鬥足跡。
蒙牛六期工廠
1999年8月,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並開展工業旅遊項目。隨著集團的不斷發展,蒙牛工業旅遊項目也不斷得到完善與升級,2007年7月蒙牛乳業總部基地工業旅遊景區於和林縣經濟開發區建成投產並開放參觀。此後,「蒙」字頭工業旅遊高品質景區在和林縣聚集,形成了以蒙牛、蒙草、蒙樹等企業為重點的現代工業遊線路。
本著長遠規劃、逐步實施、量力而行、滾動開發的發展步驟,和林縣加大對各景區投資力度,年年搞建設、年年有發展。
盛開的芍藥花
為加快開採和林縣這座旅遊「富礦」,近年來,和林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統領,藉助區位優勢及種植芍藥的傳統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發展旅遊的突破口。每年六月份,和林縣盛樂百亭園遊人如織,慕名前來賞花的遊客絡繹不絕,「芍藥國際旅遊節」已成為和林縣經濟發展的盛宴、城市形象的窗口、生態文化的名片。
充分挖掘原生態、原生產、原生活的農耕文化、山水資源和人文景觀,打造具有各自文化和特點的村居式樣,展現簡約自然、原汁原味的鄉村風貌,鄉村旅遊從觀光式旅遊向集田園風光、休閒度假和民俗文化欣賞為一體的複合式旅遊發展,和林縣讓「吃農家飯、住農家院、觀農家景、享農家樂」漸成旅遊新時尚。
依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林縣文化產業發展迎來難得的黃金期,以後發趕超的勁頭成就了文化產業的「速度與激情」,形成了以土城子遺址公園、盛樂博物館、小板申漢墓、盛樂百亭園等景區為重點的盛樂歷史文化遊線路。
俯瞰南天門林場
隨著景區升級建設如火如荼,一批旅遊名片相繼出爐。芍藥花海花香四溢,南山景區鬱鬱蔥蔥,南天門林場綠陰如蓋,石咀子湖秀麗如畫;革命舊址肅穆安詳,先烈足跡從這裡追尋,愛國主義精神在這裡傳揚;臺格鬥鄉村旅遊整村推進,足球、馬類特色小鎮聚集,研學旅行、馬術演藝等多種現代新業態旅遊模式逐步顯現;蒙和泉莊、女神青園等景區景點形成以景區帶村、能人帶戶、「企業+農戶」「合作社+農戶」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產業發展和旅遊富民的雙贏。
目前,和林縣已建成國家A級景區6家,其中:4A級景區4家,3A級景區2家;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1個;全國工業旅遊示範單位1個;水利風景名勝區1個;旅遊標準化示範單位1家。
「和林縣不僅是一個初具規模的旅遊集散地,旅遊配套設施建設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縣文旅體局局長郭銀良說。依託旅遊的帶動作用,和林縣採取改建、擴建等方式引導各種經濟成分、各方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市場建設,重點改、擴建基礎設施配套和改進管理模式,引進商業開發,通過市場的繁榮帶動餐飲、交通運輸業、小商品零售業等產業的發展,不斷增強城市消費功能、商務功能和集聚輻射功能,吸引和帶動旅遊發展。
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218.5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3.93億元;2016年以來,累計接待遊客703.7萬人,年均增長16.4%以上。
全域景觀、全民共建、全民共享。和林縣著力打造全業、全季、全時、全民的全域發展模式,拓展戶外休閒遊憩空間、整合人文自然民俗旅遊資源,推動旅遊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基本形成「123456」的全域空間格局,「1」即城關鎮盛樂旅遊服務核,「2」即金盛、和盛2條景觀慢遊綠道,「3」為三產融合發展,「4」為生態、文化、健康、鄉村四大產業體系,「5」是金融、教育、數聚、馬業、足球小鎮項目,「6」是全域旅遊推進六大行動,即優化全域旅遊空間格局、創新全域旅遊產品體系、推動全域旅遊產業融合、加大全域旅遊品牌營銷、加強全域旅遊管理建設、加強全域旅遊保障措施。
產業發展協同效應明顯,城鄉綠化覆蓋率得到不斷提升,旅遊交通網絡建設逐步加強,「快進慢遊」產品體系日漸完善,人民群眾滿意度日益增強……和林縣全域旅遊路徑清晰,發展鼓點鏗鏘,發展畫卷不斷延伸。(張曉琴)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