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小剛研究生畢業後,回到老家省會,在一家公司上班,多年來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幹到中層,年薪20萬。
老家生活平淡無奇,小剛一路工作、相親、結婚、生子,轉眼孩子豆豆已經7歲,上小學1年級了。
由於夫妻平時工作忙,小剛和愛人商量,讓豆豆進了一所私人性質的寄宿學校就讀。
周日下午送到學校,周五中午夫妻任一人到學校把孩子接回來就行。其中的5天時間,吃住學都在學校。
雖然學費一年4萬,高了點,但小剛和愛人也落個省心,可以心無掛礙全鋪在工作上了。小剛兩口子心裡挺滿意的。
上小學前半年還好,豆豆在適應新環境新學校,尚未過興奮期,一副懵懵懂懂的小可愛樣子,看起來挺乖的。
到了一年級下學期,小剛周末把豆豆接回來,在家裡時,突然發現有點不對了。
哪兒不對了?什麼不對了?小剛覺得豆豆有點不對了。
周日中午,在飯桌上,小剛和豆豆爆發了平生第一次激烈爭吵。
說了你可能不信,小剛都三十幾的人了,豆豆才七歲半,差這麼大段年齡,他倆能吵得起來架,豆豆才剛過七歲呀,都會跟人吵架了?
事情的起因,是小剛讓豆豆清理餐桌、準備碗筷,然後幫媽媽將飯端上餐桌,安排好。而豆豆在看動畫片,正著迷呢,起初沒聽見小剛吩咐的事情。
小剛第二次說豆豆的時候,豆豆聽見了,但這次沒當回事兒,而且小剛愛人已經端上飯菜,布置好準備開飯了。
小剛一邊吃飯,一邊就數落開豆豆了,「你也是小學生了,除了會看動畫片,還會幹啥?」「你還以為自己是幼兒園小朋友嗎,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你要是這樣,那肯定是一到學校,就被學霸或其他優秀學生給秒成渣了」……
豆豆的脾氣像他媽,也像小剛。前一段,小剛數落歸數落,豆豆一邊聽一邊吃飯,不當回事兒。可當他聽到小剛爸說他被「秒成渣」,不樂意了,小臉紅彤彤的,立刻就懟了回來,給他爸爸小剛反嗆了句:「你是弄啥啥不行,吃飯第一名。」
這話剛說完,豆豆媽和姥姥就笑場了,豆豆媽趕緊打圓場:「我們一直都在暗自努力呢,怎麼會被秒成渣呢,是不是的,豆豆。」
「努力個啥呢,誰看到努力了,掃個地都掃不成樣子,還努力呢!」豆豆媽的圓場不太奏效,小剛來氣兒了。
……眼看著事情要進一步演變,薑還是老的辣,冷眼旁觀半天的姥姥說話了:「豆豆,你爸爸說的話,你再琢磨琢磨哈,以後可不許這樣跟爸爸說話啊,好了好了,吃飯吃飯,飯都涼了。」
姥姥邊說話,邊給豆豆夾個雞腿,然後給小剛又添了半碗米飯。
老太太發話還算公道,做法也可圈可點,小剛就是再想發火,也沒話說了,就不再嘮叨豆豆,自顧認真地吃飯了。
咱們一起分析下:
七歲娃娃那是一個小天使的可愛存在,怎麼會激動成這樣,當場硬嗆老爸?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還是另有原因?難道上寄宿學校上壞了,當初不該讓豆豆進寄宿學校?還是小剛做得不好,有點過頭,教育方法不對呢?或者從更大的方面,是因為傳統文化、家教的缺失?
不過,這樣的父子關係,除了令人納悶兒,覺得難受外,總覺得哪兒還有些問題。
其中有一點,我跟小剛提到過,也在這兒跟大家商榷:
就是這麼小的孩子,本該躲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去寄宿學校上學,一周見不到父母的面,想跟父母說說話都沒地兒說,和父母沒有了情感交流,在學校遇到困難了,還得自己瞎捉摸,對不對都要自己解決,固然依賴度減少,獨立生活能力會儘早培養起來,卻沒了親子空間,相互之間缺乏一種潤滑和維繫,在學校受5天教育,再回到家,可能還真有點疏離和不適應。
孩子的小心理,在學校噌噌噌長著,他不說,你不問,還真不知道怎麼一回事兒了。
小孩子早獨立也對,但作為父母,一定要給足心理支撐、情感關護,讓孩子在愉悅的外部環境和內心環境中成長,更開心,當然也會更健康,對他的學習生活都有益處。
恐怕也只有這樣,孩子從小打下好基礎,茁壯成長,將來才有可能成就情智雙贏的人生。
小孩子教育和成長,大家有什麼想法,有什麼問題,或好的辦法,評論區留言,一起交流、解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