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2020-11-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某種程度上,人文科學心理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史。自然科學心理學在概念、理論、主題、方法及實踐等方面暴露出的問題和缺陷,反推著人文科學心理學不斷成長和發展。狄爾泰和布倫塔諾共同開創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第一種科學形態描述心理學,奠定了人文科學心理學的基本精神和發展路向。狄爾泰在極力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創建描述心理學,成為科學心理學早期人文科學心理學最重要的發起者和代言人之一。託馬斯·泰奧指出:「在心理學中系統地挑戰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研究綱領是由威廉·狄爾泰提出的。」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奠基性地影響了後來德語和英語語境中的人文科學心理學家,並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

  1883年,狄爾泰在其《人文科學導論》中明確區分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認為兩者在研究內容和認識方式上根本不同,生產的是兩種不同形態的知識。1894年,他在《描述與分析心理學的觀念》中明確區分了描述心理學與說明心理學,並通過對自然科學導向的說明心理學的強烈批判,彰顯出要把心理學打造成一門人文科學導向的描述心理學的堅定立場。心理學效仿自然科學形成了自然科學心理學,提供對感知、聯想、統覺、記憶等心理過程的規律及生理和物理機制的抽象說明。狄爾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認可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重要性,但極力反對心理學盲目效仿自然科學。他與自然科學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進行了心理學史上著名的論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是狄爾泰執行其歷史理性批判計劃從而為人文科學奠基的重要內容。

  人的心理生命是整體而富有意義的,活生生地內嵌於特定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情境之中。狄爾泰認為,心理生命的本體論特徵決定了心理學作為一門經驗科學效法自然科學必然是錯誤的,自然科學所提供的因果說明方法無法在心理生命領域得到令人滿意的應用。依照他的觀點,自然科學心理學會曲解心理生命豐富獨特的人文品質,複雜的心理生命不可能僅通過實驗和測量得到恰當處理,而更需根據它所內嵌並與之互動的社會、歷史和文化情境予以描述與理解。他提出創建一門以生命體驗為出發點的人文科學定向的描述心理學。「心理學要想成為一門真正的人文科學,就必須是一門描述科學而非說明科學。」狄爾泰主張對心理生命的整體而非元素進行描述和分析,對心理生命的意義而非形式規律進行理解和解釋。他的描述心理學所彰顯的是一種濃厚而澄明的人文科學精神,既是對自然科學心理學批判的結晶亦是利器。

  在德語語境中的效應

  斯普蘭格是狄爾泰之後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而主倡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最著名領袖之一。他認為自然科學心理學最大的「科學缺陷」是會破壞心理生命的意義完整性,並強調一門把心理生命一再細分的心理學比不上一門對嵌套在意義情境中的心理整體感興趣的心理學。自然科學心理學從某種「元素」開始,對心理生命的高級活動不可能作出符合預期的深入考察。為此,斯普蘭格提出了一種注重心理生命結構形態描述和完整意義理解的描述心理學,使心理生命同一種受社會、歷史和文化制約的環境的種種表現發生關係,還將這種人文科學心理學綱領運用到人格和發展心理學領域。

  胡塞爾嚴厲批評心理自然化,認為自然科學心理學賦予心理像自然一樣的本體論地位,儘管取得了諸多成功,但卻無法觀照和滿足人們對主體性的關切,結果給科學心理學帶來嚴重危機。在他看來,「這種心理學對自然科學錯誤模仿,是一種試圖抹殺心理現象本質特徵的心理學」。

  雅斯貝爾斯受狄爾泰和胡塞爾影響,在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主張心理學朝著存在主義方向發展。他在《普通心理病理學》(1913)中,通過元理論反思將心理學分成採用現象學與解釋學方法探究心理生命意義關聯的理解心理學和採用自然科學方法探究心理生命因果關聯的說明心理學,並批判說明心理學將心理疾病視作與生理病變相伴的副現象,而主張利用移情和同情式理解描述患者的內心感受和體驗。

  奧地利心理學家特奧多爾·埃裡斯曼通過創建一門洞見心理學(psychology of insight)對自然科學心理學進行了批判,認為一門對人進行普遍認識的真正心理學,離不開對人的諸心理過程的意義的洞察,而自然科學心理學看似取得了巨大成功,卻是在用原子論和機械論思維探究非意義的研究主題和內容。

  20世紀60年代在德國興起了以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為主業的批判心理學運動。它以馬克思主義及法蘭克福學派為哲學基礎,通過弘揚人的主體性和強調人與社會、歷史及文化的關係,從知識觀和意識形態層面對傳統自然科學心理學展開批判和重構。

  在英語語境中的效應

  奧爾波特開創性地區分了特殊規律研究法和一般規律研究法,並對探究人的心理生活的特殊規律情有獨鍾。他對物理主義及其相應模型在心理學中受到推崇感到詫異,認為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生活意義的學科,不應只運用抽象法則和理性邏輯簡約地推理人,而應遵循一種探求人的獨有特質和行為可變性的人文科學心理學的研究程序。自然科學心理學致力於通過實驗、測量及統計分析探求人的心理和行為的一般規律,忽視個體心理經驗的獨特性和複雜性,甚至將個體心理從心理學中驅逐出去。為此,奧爾波特認為必須建立一門專注於探究獨特心理特質的特殊規律心理學。

  馬斯洛從人本主義視角對自然科學心理學進行批判。他對鐵欽納構造主義的內省法和元素論極度厭煩,對華生行為主義通過研究小白鼠繞到背後偷窺人的本性的做法極度失望。他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把人降低和還原為小白鼠,認為小白鼠只是小白鼠,根本無法取代人的「真身」。他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將實證主義方法論和嚴密實驗設計放在比問題更加優先的位置,只能生產與經驗性知識相反的旁觀者知識,似乎「圖紙比房子還要真實」。以馬斯洛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正視人的本性,關注人的尊嚴、價值、責任和潛能,主張以問題為中心綜合開展研究,最終形成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潮流。

  喬治在《作為人文科學的心理學》中明確表示,心理學不應成為一門自然科學,而應成為一門人文科學,人文科學更能讓它體現科學品性。自然科學心理學暴露出嚴重問題:缺乏內部統一和整合,不正視和尊重人的本性,不以有意義的方式開展研究,與生活嚴重脫節。喬治認為,這都是心理學為標榜自身科學性而「攀附」自然科學,盲目採納自然科學的標準和視角的結果。在自然科學心理學中,實驗和測量先於存在,無法被實驗和測量的心理現象難以進入研究範圍和話語體系。喬治認為心理學的科學性和嚴格性應當體現為根據問題和內容選擇方法。他積極構建人文科學心理學,並發展為一門現象學心理學。

  在當代的效應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它們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產生的後現代心理學,是這種當代效應的典型代表。它以批判和消解自然科學心理學的基本主張,並從後現代視野重審和重構心理學的科學觀、對象論、方法學和具體觀點為主要特徵。大部分後現代心理學家傾向於將心理學劃歸人文科學陣營,倡導對更廣泛的心理主題進行整體的質性研究,主張淡化對真理的追求從而弘揚獨特的人性。後現代心理學在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彰顯出豐富和濃厚的人文科學精神。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描述心理學」(17FZX045)、「江蘇社科優青」科研資助項目「新時代江蘇『適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申連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伽達默爾:狄爾泰與狄爾泰學派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為自然科學提供了認識論奠基,而狄爾泰旨在除此之外提出某種歷史理性批判。
  • 狄爾泰與胡塞爾
    狄爾泰是從歷史學跨進哲學的,他年輕時受到施萊爾馬赫和浪漫派精神所侵淫,在他身上體現的更多的是傳統的人文主義精神。而胡塞爾則是從數學進入哲學的,他推崇的是嚴謹縝密的分析推理。當狄爾泰在撰寫關於萊辛和諾瓦利斯的文學評論時,胡塞爾卻在柏林鑽研「阿爾貝的函數」。兩位思想家的出身不同,影響了他們一生的研究方向。
  • 狄爾泰誕辰 | 一個需要你「理解」的哲學巨人
    正如裡克曼指出的,無論就範圍還是就數量而言,狄爾泰的學術知識和學術成果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他的哲學著作囊括了哲學的本質、知識論(或認識論)、道德哲學、美學和人文科學的哲學等內容。此外,他還有心理學和教育理論方面的著作,並寫作了不少思想傳記和大量有關文學的論文。
  • 美術研究|論自然科學與中西傳統繪畫體系關係
    德國哲學家愛德華·策勒(Eduard Zeller,1814——1908 ),弗裡德裡希·阿爾伯特·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1828——1875)和弗裡德裡希·保爾森(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的著述,進一步證實一個早期新康德主義的見解,即心理學就是康德《批判》的基礎。
  • 狄爾泰丨哲學與詩人之人生觀
    所以,詩歌的歷史為我們揭示了感受和了解生活的無限可能性,這種可能性包含於人性及其對世界的關係之中。形成社會團體、創造傳統、產生哲學思想人物的宗教關係,傾向於把世界觀限於固定的類型。其哲學思想則表現於穩定的、概念的結構之連續中。即使他本人自由地妥協於生活加於他的作用,詩人仍是真正的人。普通人對生活的反思太無力,不能使他在現代人生觀的混亂中達到一個穩固的位置。
  • 心理學的批判與重構:一種馬克思主義進路
    作為一種正在西方學界興起,國內亟待關注的學術話語,它接續了從康德、經馬克思,一直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傳統,致力於探究現代心理及心理學得以成立的前提與界限,反思傳統心理學的原則框架和基本假設,及其與資本主義的內在勾連。批判心理學一方面指認了傳統心理學如何置身社會據以再生產自身的專門化勞動過程中,試圖生產和積累用以描述、預測與控制人類心理與行為的普適的、中立的與客觀的知識,並以此作為自身合法性的來源。
  • 文摘 | 夏林清談批判心理學
    您談到了葛蘭西關於爭奪市民社會領導權的陣地戰問題。葛蘭西批判了經濟計劃模式下單純為政治服務的「蘇聯式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貧乏性,並敏銳地發現了「對勞資關係應用福特調節法」,並通過創建消費經濟,歐洲社會可以在新的、更為寬泛的(市民社會的)民主基礎上重組這種劃時代的未來資本主義統治的全新形式。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因為他寫出了哲學歷史人幾乎無人超越的三大批判。伊曼努爾·康德的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1《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麼?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的東西,哲學除了能幫助我們澄清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就沒有什麼更多的用處了,自從柏拉圖以來的康德把這個問題徹底給顛倒了。在此之前,人們讓認識向外部事物看齊,而康德說,如果我們顛倒一下,讓事物向我們的認識看齊,該會如何?康德把這一思維方法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比較:哥白尼以前,人們認為一切星球圍著我們地球轉,哥白尼卻說,我們地球是在圍著其它星球轉。
  • 楊玲 劉文鑫:心理學橫跨科學與人文
    心理傳記學以文本為主要研究材料,通過心理學理論來重述傳主的生命敘事,在這個意義上與闡釋學具有天然聯繫。縱觀西方文藝復興後科學與哲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上述自然主義心理學與人文主義心理學的對立,是更宏大背景下自然科學與人文主義的對立在心理學中的具體體現。
  • 卡西爾 | 「批判的時代」
    美學問題還在不斷地變化;其具體表現是:由於人們的出發點不同,也由於人們的側重點不同——有人出於心理學和邏輯學的興趣,還有人則出於倫理學的興趣,故人們對於那些支配著新生的美學的基本的概念的意義的認識也各有不同。但是,一種新的形式終於從所有這些不同和明顯矛盾的思潮中變得具體化了。邏輯哲學和道德哲學,自然科學和心理學,都遇到了一系列新問題,這些問題尚未被明確地與這些科學區別開來。
  • 南哲思享|張亮: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效應
    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果。對馬克思的理論創新道路及其當代西方效應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我們探索建立符合時代中國國情的理論創新道路。關鍵詞:馬克思;理論創新;「哲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盟」理論創新是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項歷史使命。
  • 作為批判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及其歷史影響
    文章已於近日發表於《理論探索》2020年第5期,發表時題為《馬克主義批判理論及其巨大影響》。這裡推送的是原文,若有引用請以刊物正式發表版為準。 內容摘要  不論從理論的內容還是理論的特徵來看,馬克思主義都可以在本質的意義上被看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批判理論。
  • 怎麼理解狄爾泰所說的人類「共同性的領域」?
    怎麼理解狄爾泰所說的人類「共同性的領域」?狄爾泰說:「理解首先產生於實踐生活的興趣。
  • 文摘 | 社區心理學與解放心理學
    ——拉美社會心理學之父 Ignocio Martín-Baró一  主流心理學的視域及其使用其實,上述Martín-Baró的那句話前面還要加上「美國的」三個字。因為,他是對一切美國的、美國強勢輸出的心理學喊話。
  • 心理學效應之搭便車效應
    效應危害「搭便車效應」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如果更多地強調「合作規則」而忽視小組成員的個人需求,可能會使每個人都希望由別人承擔風險,自己坐享其成,這會抑制小組成員為小組的利益而努力的動力。而且「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
  • 家庭教育心理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鏈狀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當中與「鏈狀效應」相關的例子很多,出自晉朝《太子少傅箴》中的名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強調了周圍的人和環境對個體的影響之大。
  • 威廉·馮特與中國心理學
    這本書還強調「心理學的基本任務……主要是研究心理活動的過程及其機制、心理特徵的形成過程及其機制、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的相互關係等許多方面的規律」,而不同於「馮特鐵欽納所代表的構造派,他們按照物質的形式把心理看成為由一定的元素所構成的複合體,所以就企圖仿照化學的方法來對複雜的心理進行化學式的分析」。
  • 青藏科學範式、效應及其精神內涵
    在 1990 年代「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環境變遷與生態系統研究」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被分別列入國家攀登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工作進入第二階段。由《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和《珠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等組成的「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項目於1986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第三次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