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狄爾泰所說的人類「共同性的領域」?

2021-02-08 中傳mfa七歲學姐


怎麼理解狄爾泰所說的人類「共同性的領域」?

狄爾泰說:「理解首先產生於實踐生活的興趣。人們在這裡被指定於相互交往之中。他們必須彼此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另一個人願意做什 麼。」狄爾泰把作為相互理解之基礎的實踐生活的共同體叫作「共同性的領域":「每一個體生活的表現,在客觀精神的範 圍裡,都代表一種共同的東西。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表情或套話, 每一個藝術作品和每一個歷史活動,都只是由於一種共同性在其外在表現中與理解相結合,才是可以理解的。個體的人總是 在共同性的領域中體驗著、思想著和行動著,並且只能在其中理解 著。」顯然,狄爾泰這裡所用的「共同性」一詞不是指不同人在屬性上的抽 象的相同性或同一性,而是指人人都生活於其中、交往於其中的唯一的生活集體或共同體。狄爾泰認為正是這唯一的共同體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包括相互間的同情:「相互理解使我們確信存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共同性。個人與個人是通過共同性而相互結合在一起的, 在此共同性中,休戚相關或相互關聯,同類關係或親緣關係都彼此聯繫在一 起。這種相互關聯和同類關係貫穿於人的世界的領域之中。此種共同性表 現在理性的同一性之中,表現在感情生活的同情之中,表現在伴隨應該的意 識而產生的義務與權利的相互牽制之中。」狄爾泰在這裡所講的「共同性」 有類似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萬物一體」之處。「萬物一體」講的不僅是人與 人息息相通,休戚與共,而且包括人與物、物與物的一體相通。狄爾泰的 「共同性」則是直接地講人與人的一體相通。

狄爾泰實際上 也看到了人與萬物融為一體,例如他說:「在不同成效由之而出的穩定的基底中,沒有東西是不包含我的生活關係的。正如這裡的一切都存在著一種 對我的態度,同樣,我的現狀也經常按照物和人對我的關係(態度) 而改變。根本沒有什麼人和事物對於我僅僅是對象而不包含壓力 或推動力,不包含努力的目標或意願的責任,不包含對重要性、需求的考慮和內在的親近或抗拒、疏遠和異己。」「一種無限的生活豐富性乃是在個人 的個體存在中由於其與環境的關係,其與他人和物的關係而展開的。但是每一個別的人都同時是諸多聯繫的交叉點,這些聯繫貫穿於個人之中,產生 於個人,但又超越於其生活之上……」上引這些話說明在狄爾泰那裡,在 人與人的生活關係中,事物不是離開人而獨立的簡單對象,而是能指示人的 意向的,是與人融為一體的,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得到理解。

擴展知識:


       威廉·狄爾泰,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

      他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生命。通過個人「生活的體驗」和對生命同情的「理解」,就可認識到文化或歷史即生命的體現。

      強調和不同的生活類型(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相應的是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宇宙觀為其特徵。他同時認為任何一種宇宙觀都是相對的,這就是歷史主義的要義。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精神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以及人的精神」。他認為,要了解人的歷史和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聯繫,就得再度體驗人的各種生活,只有通過這種「體驗」才能達到「理解」。精神科學家在分析研究對象時,是從人給予他周圍世界的意義出發。這種意義表現在人的講話和行動的習慣之中,表現在對道德價值的看法和藝術作品之中。因此,人通過「體驗」這些生活的表現,就能理解自己的歷史,而這種理解又為人系統地解釋自己的經歷提供了依據。

     狄爾泰強調人的直覺和心理因素,否定19世紀興起的用歷史方法來研究文學藝術和其他人文科學的做法,與以舍勒爾為代表的強調證據、強調事實的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尤其是狄爾泰對生命價值、超越性意義的強調,以及窮盡生命意義和本質的觀點,深刻影響著從傳統到現代深刻裂變的文化語境。狄爾泰的這種學說對20世紀初德國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相關焦點

  • 狄爾泰誕辰 | 一個需要你「理解」的哲學巨人
    裡克曼指出,在狄爾泰那裡,「理解」一詞一般的用法已經引起了某些誤解。主要有兩方面誤解:一是認為狄爾泰的「理解」範疇包含對物質關係的領會,而事實並非如此。他明確主張「理解」在人類世界中起著特殊的作用,即理解限定在精神科學的特定的領域之內。在《詮釋學的起源》中,狄爾泰寫道,我們把這種由外在感官所給予的符號而去認識內在思想的過程稱之為理解。
  • 狄爾泰與胡塞爾
    如果這樣,我們不僅不能正確認識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而且也無法理解胡塞爾本人在1928年曾說過的話,狄爾泰的精神科學的工作是現象學天才的前瞻和準備;[1]更無法理解胡塞爾在1929年6月27日寫給米施信中所說的,觀念的現象學「是在1913年——1925年完成的,它與狄爾泰非常接近,儘管方法是非常不同的」。
  • 伽達默爾:狄爾泰與狄爾泰學派
    狄爾泰嘗試根據某種生活進程的被體驗關聯之模式,來描述歷史性的含義關聯:自傳為他提供了通往對歷史性關聯的理解的通道。而真實的發生事件及其關聯卻是這樣的,毫無疑問恰恰是它們的含義不會得到合適的體驗,也沒有人能夠合適地體驗它們。在這個意義上,在狄爾泰那裡,心理學獲得了某種對於「詮釋學」的不能完全兌現的優先性。
  • 狄爾泰丨哲學與詩人之人生觀
    而且,讀者無須乎注意,便在這個過程中被詩人所導引,從劇情的描繪中,得出超出劇情的某些感想。因此,我們看到,史詩以及戲劇詩對於讀者、聽眾和觀眾是如此地表現了一個事件,致使這個事件之意義所在,被他們所把握。因為,只要一個事件向我們披露了生活本質的某些側面,這個事件便被理解成有意義的。詩是理解生活的感官,詩人是明察生活含義的目擊者。在這裡,筆者的理解已與詩人的創造不謀而合。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狄爾泰在極力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的過程中創建描述心理學,成為科學心理學早期人文科學心理學最重要的發起者和代言人之一。託馬斯·泰奧指出:「在心理學中系統地挑戰自然科學方法論的研究綱領是由威廉·狄爾泰提出的。」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奠基性地影響了後來德語和英語語境中的人文科學心理學家,並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 和睦幼兒園「共同性課程特色領域的構建」的階段性研究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陳嵐 馬雪晴為促進共同性課程與特色領域間的有機融合,提升教師的課程實施力,杭州和睦學前教育集團分別於12月25日、12月26號組織觀摩了北園各班主題下區域活動,並展開「共同性課程特色領域的構建
  • 共同性、生活資本與生活共同體芻議 —— 兼論臺灣田野研究的新工具
    由個體到共同,由共同到公共;由生、活到生活,由生活到社會:這樣通過「生活」實踐的「共同性」建設的生活世界,私人領域到公共領域的圖景方能不再空缺,得以完成。    美好生活或謂良善社會,就其本質來講強調的是人們的公共生活。美好的公共生活從何而來?
  • 【政策解讀】臺灣的宗教與民間信仰——基於「共同性」與生活共同...
    不論是向內「參悟」,還是後天「習得」,個體通過這個路徑來由「私」而「公」,培養公共性,進入公共生活領域,由個體成為「社會」的人。二、宗教與民間信仰所呈現的「共同性」一般認為,「宗教」與「民間信仰」從有所不同,在學院派看來更是涇渭分明的。
  • 馬克思韋伯的方法論:理解,價值中立/關聯和理想類型
    與其他社會學家用社會結構進行探索不同,韋伯的重點放在了人類個體行動者上面,因此被稱之為「解釋社會學」或「理解社會學」。但在我們理解「解釋」的內涵之前,需要弄清楚的是,韋伯的方法論是與當時盛行的實證主義方法論相對立的。這種對立,正如我們之前對德國人文主義思潮的梳理所體現的,是其發展和探索的根本動力。
  • 共同性斜視誘發原因—太原驗光師培訓班
    共同性斜視誘發原因是什麼?形成共同性斜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某一斜視病人而言,也可能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下面,我們一起認識下共同性斜視誘發原因。共同性斜視誘發原因1、遺傳學說:臨床上常見在同一家族中有許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視。
  • 共同性外斜視吃什麼食物好?
    共同性外斜視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原發性者包括外隱斜、間歇性外斜視及恆定性外斜視。繼發性者包括知覺性外斜視,系由一眼視力不好而引起,及手術後外斜視,即內斜視手術後過矯引起。如果生活中不幸罹患共同性外斜視,也不必一味的依賴藥物治療,試試我們上文中所說的這些食材,或許你會發現出其不意的效果。
  • 伽達默爾論「意義的理解問題」
    意義生成是文本和解釋者的「共謀」  施萊爾馬赫、狄爾泰等人把解釋學定義為「避免誤解的藝術」,認為意義就寄寓在形色各異的文本之中,並不以解釋者自身的理解為轉移。在他看來,理解所具有的歷史性、語言性和實踐性三個特質,能有效地對抗、緩解和約束解釋者泛濫的主觀性,並從根本上解決「理解何以可能」的問題。  首先,理解具有歷史性,理解活動本身必須遵從效果歷史原則。作為理解者的人或此在總是被「嵌入」某種特定的歷史坐標系中,一切的自我認知都是以歷史預先設定的東西為起點和參照,理解本身就是歷史性的。
  • 如何讓機器人聽懂人類的語言,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極客雲算
    很多的時候她並聽不懂我們在說什麼,或者說是脫離了她預測語料庫,所以她沒有辦法回答我們。可想而知,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讓機器聽懂人類語言、讓機器理解我們說的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語音轉換文字功能,準確率也只在95%左右徘徊,如碰到方言、生僻詞、專有名詞或者同音詞時,準確率更會迅速下降。
  • 解剖人工智慧以更好地理解人類大腦
    同樣,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多種形式的人工智慧正在出現——不同的網絡經過訓練,各自擅長於不同的任務。正如今天將在認知神經科學學會(CNS)第25屆年會上介紹的那樣,認知神經科學家越來越多地使用這些新興的人工網絡,以增進他們對最難以捉摸的智能系統之一——人類大腦——的理解。麻省理工學院的奧德·奧利瓦說:「認知神經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試圖回答的基本問題是相似的。」
  • 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
    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是指人們將心比心,心理換位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除了幫助我們認識他人和理解他人外,也給我們提供了預測他人行為的可能,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基於此,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新研究稱,其開發出了具有「同理心」的機器人,並且其開發的機器人已經學會了如何根據幾個視頻幀來預測其夥伴機器人的未來行動。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印象派風景油畫將西方國家繪畫中的表現論和表現性繪畫帶向一個巔峰, 在西方繪畫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 但是中國寫意山水畫和印象派風景油畫不論是從繪畫觀念還是表現形式上來看, 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相似性。
  • 正確理解和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的  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正確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必須首先弄清楚、搞明白這一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基於世界各國相互聯繫更加緊密這一基本現實,為解決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其目的是推動世界各國共同化解問題和矛盾、共同應對風險和挑戰、共同維護和平與發展、共同實現繁榮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