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狄爾泰所說的人類「共同性的領域」?
狄爾泰說:「理解首先產生於實踐生活的興趣。人們在這裡被指定於相互交往之中。他們必須彼此理解。一個人必須知道另一個人願意做什 麼。」狄爾泰把作為相互理解之基礎的實踐生活的共同體叫作「共同性的領域":「每一個體生活的表現,在客觀精神的範 圍裡,都代表一種共同的東西。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表情或套話, 每一個藝術作品和每一個歷史活動,都只是由於一種共同性在其外在表現中與理解相結合,才是可以理解的。個體的人總是 在共同性的領域中體驗著、思想著和行動著,並且只能在其中理解 著。」顯然,狄爾泰這裡所用的「共同性」一詞不是指不同人在屬性上的抽 象的相同性或同一性,而是指人人都生活於其中、交往於其中的唯一的生活集體或共同體。狄爾泰認為正是這唯一的共同體保證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包括相互間的同情:「相互理解使我們確信存在於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共同性。個人與個人是通過共同性而相互結合在一起的, 在此共同性中,休戚相關或相互關聯,同類關係或親緣關係都彼此聯繫在一 起。這種相互關聯和同類關係貫穿於人的世界的領域之中。此種共同性表 現在理性的同一性之中,表現在感情生活的同情之中,表現在伴隨應該的意 識而產生的義務與權利的相互牽制之中。」狄爾泰在這裡所講的「共同性」 有類似我們中國人所講的「萬物一體」之處。「萬物一體」講的不僅是人與 人息息相通,休戚與共,而且包括人與物、物與物的一體相通。狄爾泰的 「共同性」則是直接地講人與人的一體相通。
狄爾泰實際上 也看到了人與萬物融為一體,例如他說:「在不同成效由之而出的穩定的基底中,沒有東西是不包含我的生活關係的。正如這裡的一切都存在著一種 對我的態度,同樣,我的現狀也經常按照物和人對我的關係(態度) 而改變。根本沒有什麼人和事物對於我僅僅是對象而不包含壓力 或推動力,不包含努力的目標或意願的責任,不包含對重要性、需求的考慮和內在的親近或抗拒、疏遠和異己。」「一種無限的生活豐富性乃是在個人 的個體存在中由於其與環境的關係,其與他人和物的關係而展開的。但是每一個別的人都同時是諸多聯繫的交叉點,這些聯繫貫穿於個人之中,產生 於個人,但又超越於其生活之上……」上引這些話說明在狄爾泰那裡,在 人與人的生活關係中,事物不是離開人而獨立的簡單對象,而是能指示人的 意向的,是與人融為一體的,也只有這樣,事物才能得到理解。
擴展知識:
威廉·狄爾泰,德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
他認為哲學的中心問題是生命。通過個人「生活的體驗」和對生命同情的「理解」,就可認識到文化或歷史即生命的體現。
強調和不同的生活類型(理性的、情感的、意志的)相應的是不同的宇宙觀,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不同的宇宙觀為其特徵。他同時認為任何一種宇宙觀都是相對的,這就是歷史主義的要義。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精神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人以及人的精神」。他認為,要了解人的歷史和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聯繫,就得再度體驗人的各種生活,只有通過這種「體驗」才能達到「理解」。精神科學家在分析研究對象時,是從人給予他周圍世界的意義出發。這種意義表現在人的講話和行動的習慣之中,表現在對道德價值的看法和藝術作品之中。因此,人通過「體驗」這些生活的表現,就能理解自己的歷史,而這種理解又為人系統地解釋自己的經歷提供了依據。
狄爾泰強調人的直覺和心理因素,否定19世紀興起的用歷史方法來研究文學藝術和其他人文科學的做法,與以舍勒爾為代表的強調證據、強調事實的實證主義方法相反。尤其是狄爾泰對生命價值、超越性意義的強調,以及窮盡生命意義和本質的觀點,深刻影響著從傳統到現代深刻裂變的文化語境。狄爾泰的這種學說對20世紀初德國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