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2018年度十大流行語出爐,既有「進博會」、「貿易摩擦」等時政熱詞,也有「命運共同體」、「錦鯉」等網絡熱詞,當然,最受矚目也最有厚重感的,還屬「改革開放四十年」。
四十年,意味著什麼?對於人類歷史而言彈指之間。對於中國及國人來說,卻是不可複製的重要節點。從宏觀層面的經濟平均增速9.5%,科技文化實力進入一線陣營,到微觀層面的產業化程度提升、國際影響力企業湧現、國人物質精神生活極大豐富。改革開放的車輪滾滾向前,全球優質要素匯聚於此,讓各行業迸發出持續的生長活力。
也許,乳業發展是最生動鮮活的體現。乳製品消費量40年增長將近40倍,位列世界第一;行業產業化程度提升,品質創新成為關鍵詞。在強敵環伺的市場中,民族乳業挺過三聚氰胺事件的劇痛、挺過國際巨頭碾壓,不斷崛起走上振興之路。從繁榮到劇痛、到反思、到奮起、到上升、到振興.....,諸多關鍵詞更替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產業化發展、消費升級的變遷之路。
那麼,支撐這種40年變遷的動力是什麼?從哪裡來?又將駛向何方?這個漫長時空維度中,銠財試圖將宏觀的產業視角具象到典型企業層面。審視每一個腳步的同時,或許也讓寬泛抽象的話題顯得鮮活起來。
作者:雲鵬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說起牛奶,不少老輩人會感慨萬千。在我國物資匱乏的年代,買糧食需要糧票,買肉需要肉票,奶票更是當年極其稀缺的票種。由於奶源、工藝、冷鏈的局限,牛奶成了那個年代最奢侈的食品之一。
今天,沒事來口奶,成了平常事。酸奶,奶粉,乳品飲料、冰激凌等各類乳製品,也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消費場景切換的背後,是中國乳業的巨變支撐。
從無到有,由弱至強,中國乳業的長足進步,是改革開放40年所帶來的積極變化。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表示:「中國乳製品工業是食品行業裡發展最快的,取得了輝煌業績。」
專家觀點,有著足夠的數據支撐。1978年,中國收奶量最大的企業一年收奶2萬噸,中國鮮奶總產量僅58.3萬噸。現在,我國最大的乳企收購牛奶可達400多萬噸。包括國內生產加進口在內,全國牛奶產量達到3545萬噸,相比1978年產量,翻了近60倍,中國的乳製品的消費量從1978年增長了將近40倍。
乳製品產銷變化的背後,體現出中國乳企的變遷:數量減少,規模增大,產業化程度提升。改革開放前,我國乳業形態更多以作坊式的奶農家庭自營為主。「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喚醒了民族乳企的產業化進程。
這種歷程經過20年發展,在國企改革東風下,市場活力被徹底激活。民族乳企迎來了1998年-2008年乳業發展的首個紅利期。除了伊利、蒙牛等全國性乳企外,優秀的區域性乳企也在同一時期崛起,新希望乳業便是典型代表。
行業標兵的發展路徑
之所以選取新希望乳業,細觀之下其發展路徑,與改革開放有著濃厚、甚至是息息相關的關係。
首先,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條主線,國企改革是個持續性的話題,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新希望乳業的誕生、發展、壯大,也是迎合了這個時代改革的大主題。這是新希望乳業不同於其他乳企的特色所在,也是其代表意義所在。
先將目光聚焦於2001年,農業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開始乳業布局,對其業務定位便是組建一支乳企聯合隊伍。2002年,新希望抓住國企改革機遇,進軍乳業,通過併購四川華西、昆明雪蘭、杭州雙峰、河北天香、鄧川蝶泉 等國內多家區域型乳企,迅速組建起班底,2015又收購了蘇州雙喜、西昌三牧、湖南南山等,並在當地加強布局低溫奶產業鏈,深耕區域市場。
可以看出,在早期摸索階段,新希望乳業收購的多為老牌區域型的國有乳企。規模、產品結構、盈利狀況、企業文化都有不同,並分布在全國各地。如何有效整合、如何提質增效、發揮真正的協同效益呢?
對此,新希望乳業探索出了一條混改發展「快慢結合」的新路子。
具體操作路徑上,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表示,併購整合方面,新希望乳業韜光養晦,從業務、品牌、團隊、文化各環節,一項一項捋,厚積薄發。市場反應及技術創新方面,遵循新、鮮、快原則,向用戶要靈感、向同行要經驗、向歐美要技術、向澳新要資源,用開放共生的姿態做有競爭力的品牌。
正是這一快一慢結合,讓新希望乳業走出了一條別有特色的乳業混改整合「1+N」之路。席剛認為,新希望乳業在這條道路上收穫了兩個寶貴成果:一是通過對牧場、工廠、渠道的整合,搭建了面向全國的優質產業鏈平臺;二是摸清了混合經濟所有制的發展方式,在共享、共生、共榮基礎上得出一套成熟可複製的混改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成績,新希望乳業沒有被短期勝利衝昏頭腦。混改是個持續性課題,這個新事物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時時考驗著企業的創新實踐能力。
尤其是對於區域型乳企而言,分散布局不利於資源、產品聚焦,如不進行深化改革,必然欠缺後期發展的持續力。
對此,新希望乳業在完成每一次品牌整合後,利用成熟經驗,迅速制定出定位清晰、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並在企業管理、人員搭建等軟體上「賦能」。藉助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戰略,讓「N」成為助力「1」的推動劑。
以新希望昆明雪蘭公司為例,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昆明市牛奶公司,屬於老字號的國營企業。但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原有模式不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逐漸趨於弱勢。加入新希望乳業的聯合艦隊後,雪蘭公司快速從母公司複製了「鮮戰略」產業模式,搭建優質乳生產鏈,不論是產品結構還是質量都得到極大優化。同時,在新希望乳業品牌資源加持下,成功落地「中國好鮮奶新鮮盛典」,成為中國優質乳工程的先行者。
從雪蘭公司的活力質變中不難看出,新希望乳業整合過程中穩健、務實、高效的戰略思路。
業內人士指出,憑藉這種戰略,在實戰中新希望乳業積累了成熟的混改整合經驗。同時,市場反應及技術創新上的「新、鮮、快」理念讓這套經驗快速複製,有效達成品牌、規模雙效應,實現「1+N」賦能及反哺。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也形成了新希望乳業的產業化平臺、生態鏈條。
從行業看,2007年,中國的乳製品企業近1600家,截至目前,規模以上企業不超過650家。行業洗牌之下,規模小,技術裝備差的企業自然被淘汰,保留下來的都在向現代化、大規模企業發展。乳企數量在減少,但整體質量在提高。這是中國乳業第二次紅利期,即提質增效期。
顯然,新希望乳業的生態鏈條打造踏準了這個行業大勢,讓新希望乳業的發展潛能充分釋放,競爭護城河不斷加深拓寬。
目前,新希望乳業立足西南,並在華東、華中、華北深度布局,現旗下有35家控股子公司、13個主要乳品品牌、14家乳製品加工廠,11個自有牧場。簡單的數據背後,印證了雙贏效果,也是新希望乳業被譽為混改標兵的原因所在。
成功混改,讓新希望乳業企形成了聯合優勢,產業化平臺、生態鏈條的打造,讓產品品質提升顯著,也為實行「鮮戰略」奠定了基礎。
新希望乳業將每家牧場、工廠及銷售市場都控制在距離城市150公裡的「鮮半徑」內,並配套全冷鏈保障體系,確保鮮奶「從牧場到餐桌」一路保鮮。
正是這種品質新鮮,滿足了當下消費者對品質化、健康化需求的提升,也形成了新希望乳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新希望乳業成為「中國優質乳工程」首家過審企業,自此確認了「中國好奶」標準,並將這一標準在全國推廣。數據顯示,新希望乳業是通過優質乳乳品品牌最多、消費者覆蓋區域最廣的乳企。
高調目標的背後
可以說,「鮮戰略」的成功,是新希望乳業滋育品質初心下生長的碩果。
曾幾何時,由於種種局限,部分地區的消費者無緣享用鮮奶。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曾指出,「過去農村的消費者只能喝奶粉,因為巴氏殺菌奶運輸過不去。」
在此背景下,自誕生之初,新希望乳業便在產品的新鮮程度上下功夫,甚至喊出了「新鮮一代的選擇」這一趨勢性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進展如何呢?
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希望乳業聚焦當時還不甚流行的「巴氏低溫滅菌奶」。這種工藝的特點是採用72-85℃左右的低溫殺菌,不僅有效殺死原奶中有害微生物,還能保存包括多種功能因子和免疫活性因子在內的「天然活性營養」。
只是這種「更營養」牛奶,十分嬌嫩。從離開生產線,到運輸、銷售、存儲等各環節,都要求在4℃左右環境中冷藏,因此被稱為「低溫奶」。
這種嬌嫩,也凸顯了價值。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低溫奶消費量佔到乳品消費的90%以上。而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牛奶供應不足,城市周邊奶量有限且低溫供應鏈不完善,牛奶企業就引進了更耐儲存的高溫滅菌奶,這也養成了國內消費者多年來飲用高溫奶的習慣。
正是為了讓消費者喝上更鮮活的牛奶,新希望乳業開始實施鮮戰略。國人依賴單一高溫奶的消費情況得到改善,巴氏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持續攀升,市場分量也越來越大。
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發布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買乳製品時,生產日期越近越好,保質期越短越好,2017年主打短保鮮期的低溫牛奶銷量同比增長近100%,低溫鮮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製品行業的近10倍。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指出:從市場端看,上述數據體現了低溫奶具備更符合消費者健康品質、消費升級的需求;從產業端看,隨著國產乳業實力增強,全產業鏈打造、創新實力的加強,也給低溫奶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從企業端看,這也是抗衡國外乳業產品競爭的利器。國產乳業佔據時空優勢,取得更多消費者認可,這是一條差異化路徑。從趨勢端看,把有限的資源轉化成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是中國乳業振興的必須之路,也是民族乳業彎道超車的必須之路。以此來看,乳業充分利用「新鮮」優勢進行生態化產業布局,是大勢所趨。這也是伊利、蒙牛等國產巨頭紛紛布局低溫奶的原因所在。顯然,先知先覺的新希望乳業,引領主導了這次產業風潮。憑藉多年積累沉澱,做好了迎接『低溫紅利期』的準備,無論是從市場端、還是資本端都有不小的遐想空間。
當然,低溫奶品質雖高,但要將這項事業做精、做強難度也不小。如何保「鮮」是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新希望乳業的解決辦法為行業提供了參考。
據了解,為了從源頭上控制奶源質量,縮小運輸半徑,新希望乳業在核心經營城市周邊均布建了牧場及工廠。公司原奶採購主要來自自有牧場、合作大型奶源基地或規模化養殖合作社。利用包括第三方大型牧場及專業合作社牧場等,將奶源基地半徑控制在100公裡-150公裡範圍內。
同時,11個自有牧場,每個牧場都建在當地生態環境絕佳的地點-四川洪雅牧場、杭州千島湖牧場、昆明石林牧場等;至於最關鍵的牛,絕大部分都是從澳大利亞、烏拉圭和紐西蘭進口。
此外,新希望乳業還堅持自有及可控奶源的經營戰略,雖然增加了成本,卻大大提升了乳製品的安全性。通過DHI管理系統,可以有效保證飼料和牛奶的質量安全;密封加工工程,嚴格規範的工作人員準則,保證了鮮奶的優質、安全。此經營戰略與「鮮戰略」相輔相成,進一步鞏固了其低溫乳製品市場的領先地位。
為何每每卡對了C位?
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對乳製品的關注點,已由「安全」邁向「品質」。這註定了新希望乳業的創新腳步,沒有停歇。
從2017年底開始,新希望乳業和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合作,共同推進「優質乳工程」在全國落地。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優質乳工程的驗收標準極其苛刻,遠比歐美牛奶生產標準更嚴格,承載了民族乳業負重攀高的迫切願景,被行業視作中國乳業深耕「中國製造2025」,也是實現「中國質造」的重要舉措。
在具體實施上,安全+品質成了核心關鍵詞,新希望乳業推出的創新產品「黃金24小時」便是標誌性產物。
據悉,「黃金24小時」採用A+級黃金奶源,指標遠遠優於歐盟標準。通過獨家專利技術實現了72℃,15″的巴氏殺菌過程,使「黃金24小時」在免疫球蛋白IgG保留率50%,乳鐵蛋白40%以上。可以說,這把牛奶的活性營養標準拉升到了全新層級,也被視為中國奶業品質提升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席剛表示,新希望乳業目前正在做優質乳,已經有六家工廠通過了優質乳工程的驗收。希望通過優質乳工程來倒逼自己提升,也提醒自己達到優質乳工程的目標。新希望乳業目前做的是24小時鮮奶,但產品保質期是5-7天,超過24小時後,鮮奶就要下架銷毀或通過贈送將產品處理掉,這使新希望乳業必須提升管理管控能力。
縱觀行業,像新希望乳業這樣持續性創新發力的企業還是少見。從此來看,新希望乳業當年喊出的「打造中國鮮奶第一品牌」,不是一個狂妄的噱頭口號,在消費升級的市場潛力下,反而凸顯出前瞻的戰略價值。這一創新性戰略思維、務實性實操,也與改革開放的核心思想相呼應。
梳理至此,新希望乳業的發展路徑逐漸清晰,從產品到戰略,從混改協同到生態鏈布局,從消費市場到消費習慣。似乎新希望乳業每一次,都卡對了發展節點,走在了行業變革的前沿,這是什麼原因?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核心。也許,也可從中找到新希望乳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仔細梳理,「芯乳業」在新希望乳業各層領導口中是個高頻詞。即將技術創新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並持續加強在創新科研領域的投入。
為實現「芯乳業」的落地,新希望乳業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打造乳業全球智庫。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乳業已和紐西蘭、荷蘭、瑞士等多國家建立了聯合研發機制,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賦能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目前,新希望乳業科研平臺已成功產出8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項3項。
2018年,新希望乳業正式授牌建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並獲批建立國家乳製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在這些技術支撐下,2018年新希望乳業開發出了包含「黃金24小時鮮奶」、「活潤LB-8」等在內的7款共18個SKU的概念新品,並推向市場,產量同比提升19%,真正實現了「芯乳業」賦能。
乳業振興靠什麼
在業內專家看來,作為一個涉及農業、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多環節的集群產業,安全的特殊性決定了乳業有更長產業鏈、有更重的資產模式。從牧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實現科技創新賦能,成了一個迫切的行業命題。
這也決定了,研發在乳業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農業部發布的《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管理辦法》中規定,只有創新成效顯著,具備科研硬實力和人才配置,在行業中具備規模和創新意識的領軍企業,才能獲得相應資質。
這與新希望乳業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在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看來,奶業行業應加強技術領域創新,未來,最牛的食品公司可能就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此思路指引下,新希望乳業開發出縱向、橫向兩方融合的創新發展體系。
正是上述創新體系的積澱賦能,使新希望乳業緊隨時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大脈絡,成為民族乳企一次次質變升華的開路先鋒。也正是一批這樣懷揣產業初心和創新精神的民族乳業持續發力,成就了中國乳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乳製品產量達到3077.9萬噸。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還將高達5.65%。也就是說,新的發展大幕又將拉起,在消費升級及自身實力增強背景下,行業可能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在銠財看來,站在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成績面前,民族乳業依然要保持冷靜思考。與雀巢、恆天然等全球巨頭相比,技術、渠道、人才、標準、品牌、資本等方面民族乳業仍存在一定差距。做強國產乳企的道路依然漫長,那麼,振興乳業靠什麼?領頭雁的引領突破作用就是重中之重。新希望、伊利、蒙牛等區域及全國龍頭乳企將如何持續發力,中國乳業又將如何發展,銠財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