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40年再展望,新希望乳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2020-12-13 藍鯨財經

導 讀

2018年度十大流行語出爐,既有「進博會」、「貿易摩擦」等時政熱詞,也有「命運共同體」、「錦鯉」等網絡熱詞,當然,最受矚目也最有厚重感的,還屬「改革開放四十年」。

四十年,意味著什麼?對於人類歷史而言彈指之間。對於中國及國人來說,卻是不可複製的重要節點。從宏觀層面的經濟平均增速9.5%,科技文化實力進入一線陣營,到微觀層面的產業化程度提升、國際影響力企業湧現、國人物質精神生活極大豐富。改革開放的車輪滾滾向前,全球優質要素匯聚於此,讓各行業迸發出持續的生長活力。

也許,乳業發展是最生動鮮活的體現。乳製品消費量40年增長將近40倍,位列世界第一;行業產業化程度提升,品質創新成為關鍵詞。在強敵環伺的市場中,民族乳業挺過三聚氰胺事件的劇痛、挺過國際巨頭碾壓,不斷崛起走上振興之路。從繁榮到劇痛、到反思、到奮起、到上升、到振興.....,諸多關鍵詞更替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產業化發展、消費升級的變遷之路。

那麼,支撐這種40年變遷的動力是什麼?從哪裡來?又將駛向何方?這個漫長時空維度中,銠財試圖將宏觀的產業視角具象到典型企業層面。審視每一個腳步的同時,或許也讓寬泛抽象的話題顯得鮮活起來。

作者:雲鵬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說起牛奶,不少老輩人會感慨萬千。在我國物資匱乏的年代,買糧食需要糧票,買肉需要肉票,奶票更是當年極其稀缺的票種。由於奶源、工藝、冷鏈的局限,牛奶成了那個年代最奢侈的食品之一。

今天,沒事來口奶,成了平常事。酸奶,奶粉,乳品飲料、冰激凌等各類乳製品,也早已走進千家萬戶。消費場景切換的背後,是中國乳業的巨變支撐。

從無到有,由弱至強,中國乳業的長足進步,是改革開放40年所帶來的積極變化。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表示:「中國乳製品工業是食品行業裡發展最快的,取得了輝煌業績。」

專家觀點,有著足夠的數據支撐。1978年,中國收奶量最大的企業一年收奶2萬噸,中國鮮奶總產量僅58.3萬噸。現在,我國最大的乳企收購牛奶可達400多萬噸。包括國內生產加進口在內,全國牛奶產量達到3545萬噸,相比1978年產量,翻了近60倍,中國的乳製品的消費量從1978年增長了將近40倍。

乳製品產銷變化的背後,體現出中國乳企的變遷:數量減少,規模增大,產業化程度提升。改革開放前,我國乳業形態更多以作坊式的奶農家庭自營為主。「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口號,喚醒了民族乳企的產業化進程。

這種歷程經過20年發展,在國企改革東風下,市場活力被徹底激活。民族乳企迎來了1998年-2008年乳業發展的首個紅利期。除了伊利、蒙牛等全國性乳企外,優秀的區域性乳企也在同一時期崛起,新希望乳業便是典型代表。

行業標兵的發展路徑

之所以選取新希望乳業,細觀之下其發展路徑,與改革開放有著濃厚、甚至是息息相關的關係。

首先,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條主線,國企改革是個持續性的話題,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重要突破口。新希望乳業的誕生、發展、壯大,也是迎合了這個時代改革的大主題。這是新希望乳業不同於其他乳企的特色所在,也是其代表意義所在。

先將目光聚焦於2001年,農業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開始乳業布局,對其業務定位便是組建一支乳企聯合隊伍。2002年,新希望抓住國企改革機遇,進軍乳業,通過併購四川華西、昆明雪蘭、杭州雙峰、河北天香、鄧川蝶泉 等國內多家區域型乳企,迅速組建起班底,2015又收購了蘇州雙喜、西昌三牧、湖南南山等,並在當地加強布局低溫奶產業鏈,深耕區域市場。

可以看出,在早期摸索階段,新希望乳業收購的多為老牌區域型的國有乳企。規模、產品結構、盈利狀況、企業文化都有不同,並分布在全國各地。如何有效整合、如何提質增效、發揮真正的協同效益呢?

對此,新希望乳業探索出了一條混改發展「快慢結合」的新路子。

具體操作路徑上,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表示,併購整合方面,新希望乳業韜光養晦,從業務、品牌、團隊、文化各環節,一項一項捋,厚積薄發。市場反應及技術創新方面,遵循新、鮮、快原則,向用戶要靈感、向同行要經驗、向歐美要技術、向澳新要資源,用開放共生的姿態做有競爭力的品牌。

正是這一快一慢結合,讓新希望乳業走出了一條別有特色的乳業混改整合「1+N」之路。席剛認為,新希望乳業在這條道路上收穫了兩個寶貴成果:一是通過對牧場、工廠、渠道的整合,搭建了面向全國的優質產業鏈平臺;二是摸清了混合經濟所有制的發展方式,在共享、共生、共榮基礎上得出一套成熟可複製的混改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面對成績,新希望乳業沒有被短期勝利衝昏頭腦。混改是個持續性課題,這個新事物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時時考驗著企業的創新實踐能力。

尤其是對於區域型乳企而言,分散布局不利於資源、產品聚焦,如不進行深化改革,必然欠缺後期發展的持續力。

對此,新希望乳業在完成每一次品牌整合後,利用成熟經驗,迅速制定出定位清晰、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並在企業管理、人員搭建等軟體上「賦能」。藉助現代化企業管理制度戰略,讓「N」成為助力「1」的推動劑。

以新希望昆明雪蘭公司為例,其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昆明市牛奶公司,屬於老字號的國營企業。但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原有模式不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逐漸趨於弱勢。加入新希望乳業的聯合艦隊後,雪蘭公司快速從母公司複製了「鮮戰略」產業模式,搭建優質乳生產鏈,不論是產品結構還是質量都得到極大優化。同時,在新希望乳業品牌資源加持下,成功落地「中國好鮮奶新鮮盛典」,成為中國優質乳工程的先行者。

從雪蘭公司的活力質變中不難看出,新希望乳業整合過程中穩健、務實、高效的戰略思路。

業內人士指出,憑藉這種戰略,在實戰中新希望乳業積累了成熟的混改整合經驗。同時,市場反應及技術創新上的「新、鮮、快」理念讓這套經驗快速複製,有效達成品牌、規模雙效應,實現「1+N」賦能及反哺。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也形成了新希望乳業的產業化平臺、生態鏈條。

從行業看,2007年,中國的乳製品企業近1600家,截至目前,規模以上企業不超過650家。行業洗牌之下,規模小,技術裝備差的企業自然被淘汰,保留下來的都在向現代化、大規模企業發展。乳企數量在減少,但整體質量在提高。這是中國乳業第二次紅利期,即提質增效期。

顯然,新希望乳業的生態鏈條打造踏準了這個行業大勢,讓新希望乳業的發展潛能充分釋放,競爭護城河不斷加深拓寬。

目前,新希望乳業立足西南,並在華東、華中、華北深度布局,現旗下有35家控股子公司、13個主要乳品品牌、14家乳製品加工廠,11個自有牧場。簡單的數據背後,印證了雙贏效果,也是新希望乳業被譽為混改標兵的原因所在。

成功混改,讓新希望乳業企形成了聯合優勢,產業化平臺、生態鏈條的打造,讓產品品質提升顯著,也為實行「鮮戰略」奠定了基礎。

新希望乳業將每家牧場、工廠及銷售市場都控制在距離城市150公裡的「鮮半徑」內,並配套全冷鏈保障體系,確保鮮奶「從牧場到餐桌」一路保鮮。

正是這種品質新鮮,滿足了當下消費者對品質化、健康化需求的提升,也形成了新希望乳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新希望乳業成為「中國優質乳工程」首家過審企業,自此確認了「中國好奶」標準,並將這一標準在全國推廣。數據顯示,新希望乳業是通過優質乳乳品品牌最多、消費者覆蓋區域最廣的乳企。

高調目標的背後

可以說,「鮮戰略」的成功,是新希望乳業滋育品質初心下生長的碩果。

曾幾何時,由於種種局限,部分地區的消費者無緣享用鮮奶。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崑岡曾指出,「過去農村的消費者只能喝奶粉,因為巴氏殺菌奶運輸過不去。」

在此背景下,自誕生之初,新希望乳業便在產品的新鮮程度上下功夫,甚至喊出了「新鮮一代的選擇」這一趨勢性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進展如何呢?

為實現這一目標,新希望乳業聚焦當時還不甚流行的「巴氏低溫滅菌奶」。這種工藝的特點是採用72-85℃左右的低溫殺菌,不僅有效殺死原奶中有害微生物,還能保存包括多種功能因子和免疫活性因子在內的「天然活性營養」。

只是這種「更營養」牛奶,十分嬌嫩。從離開生產線,到運輸、銷售、存儲等各環節,都要求在4℃左右環境中冷藏,因此被稱為「低溫奶」。

這種嬌嫩,也凸顯了價值。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低溫奶消費量佔到乳品消費的90%以上。而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牛奶供應不足,城市周邊奶量有限且低溫供應鏈不完善,牛奶企業就引進了更耐儲存的高溫滅菌奶,這也養成了國內消費者多年來飲用高溫奶的習慣。

正是為了讓消費者喝上更鮮活的牛奶,新希望乳業開始實施鮮戰略。國人依賴單一高溫奶的消費情況得到改善,巴氏奶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地位持續攀升,市場分量也越來越大。

天貓新品創新中心發布報告顯示,消費者在購買乳製品時,生產日期越近越好,保質期越短越好,2017年主打短保鮮期的低溫牛奶銷量同比增長近100%,低溫鮮奶品類成長速度是乳製品行業的近10倍。

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研究院院長柴永強指出:從市場端看,上述數據體現了低溫奶具備更符合消費者健康品質、消費升級的需求;從產業端看,隨著國產乳業實力增強,全產業鏈打造、創新實力的加強,也給低溫奶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從企業端看,這也是抗衡國外乳業產品競爭的利器。國產乳業佔據時空優勢,取得更多消費者認可,這是一條差異化路徑。從趨勢端看,把有限的資源轉化成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產品,這是中國乳業振興的必須之路,也是民族乳業彎道超車的必須之路。以此來看,乳業充分利用「新鮮」優勢進行生態化產業布局,是大勢所趨。這也是伊利、蒙牛等國產巨頭紛紛布局低溫奶的原因所在。顯然,先知先覺的新希望乳業,引領主導了這次產業風潮。憑藉多年積累沉澱,做好了迎接『低溫紅利期』的準備,無論是從市場端、還是資本端都有不小的遐想空間。

當然,低溫奶品質雖高,但要將這項事業做精、做強難度也不小。如何保「鮮」是行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新希望乳業的解決辦法為行業提供了參考。

據了解,為了從源頭上控制奶源質量,縮小運輸半徑,新希望乳業在核心經營城市周邊均布建了牧場及工廠。公司原奶採購主要來自自有牧場、合作大型奶源基地或規模化養殖合作社。利用包括第三方大型牧場及專業合作社牧場等,將奶源基地半徑控制在100公裡-150公裡範圍內。

同時,11個自有牧場,每個牧場都建在當地生態環境絕佳的地點-四川洪雅牧場、杭州千島湖牧場、昆明石林牧場等;至於最關鍵的牛,絕大部分都是從澳大利亞、烏拉圭和紐西蘭進口。

此外,新希望乳業還堅持自有及可控奶源的經營戰略,雖然增加了成本,卻大大提升了乳製品的安全性。通過DHI管理系統,可以有效保證飼料和牛奶的質量安全;密封加工工程,嚴格規範的工作人員準則,保證了鮮奶的優質、安全。此經營戰略與「鮮戰略」相輔相成,進一步鞏固了其低溫乳製品市場的領先地位。

為何每每卡對了C位?

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人們對乳製品的關注點,已由「安全」邁向「品質」。這註定了新希望乳業的創新腳步,沒有停歇。

從2017年底開始,新希望乳業和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合作,共同推進「優質乳工程」在全國落地。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優質乳工程的驗收標準極其苛刻,遠比歐美牛奶生產標準更嚴格,承載了民族乳業負重攀高的迫切願景,被行業視作中國乳業深耕「中國製造2025」,也是實現「中國質造」的重要舉措。

在具體實施上,安全+品質成了核心關鍵詞,新希望乳業推出的創新產品「黃金24小時」便是標誌性產物。

據悉,「黃金24小時」採用A+級黃金奶源,指標遠遠優於歐盟標準。通過獨家專利技術實現了72℃,15″的巴氏殺菌過程,使「黃金24小時」在免疫球蛋白IgG保留率50%,乳鐵蛋白40%以上。可以說,這把牛奶的活性營養標準拉升到了全新層級,也被視為中國奶業品質提升的一個「標誌性符號」。

席剛表示,新希望乳業目前正在做優質乳,已經有六家工廠通過了優質乳工程的驗收。希望通過優質乳工程來倒逼自己提升,也提醒自己達到優質乳工程的目標。新希望乳業目前做的是24小時鮮奶,但產品保質期是5-7天,超過24小時後,鮮奶就要下架銷毀或通過贈送將產品處理掉,這使新希望乳業必須提升管理管控能力。

縱觀行業,像新希望乳業這樣持續性創新發力的企業還是少見。從此來看,新希望乳業當年喊出的「打造中國鮮奶第一品牌」,不是一個狂妄的噱頭口號,在消費升級的市場潛力下,反而凸顯出前瞻的戰略價值。這一創新性戰略思維、務實性實操,也與改革開放的核心思想相呼應。

梳理至此,新希望乳業的發展路徑逐漸清晰,從產品到戰略,從混改協同到生態鏈布局,從消費市場到消費習慣。似乎新希望乳業每一次,都卡對了發展節點,走在了行業變革的前沿,這是什麼原因?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核心。也許,也可從中找到新希望乳業發展的應有之義。

仔細梳理,「芯乳業」在新希望乳業各層領導口中是個高頻詞。即將技術創新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並持續加強在創新科研領域的投入。

為實現「芯乳業」的落地,新希望乳業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打造乳業全球智庫。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乳業已和紐西蘭、荷蘭、瑞士等多國家建立了聯合研發機制,並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等院校開展產學研合作,賦能企業技術研發中心。目前,新希望乳業科研平臺已成功產出8項科研項目,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項3項。

2018年,新希望乳業正式授牌建立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並獲批建立國家乳製品加工技術研發專業中心。在這些技術支撐下,2018年新希望乳業開發出了包含「黃金24小時鮮奶」、「活潤LB-8」等在內的7款共18個SKU的概念新品,並推向市場,產量同比提升19%,真正實現了「芯乳業」賦能。

乳業振興靠什麼

在業內專家看來,作為一個涉及農業、畜牧業、工業和服務業等多環節的集群產業,安全的特殊性決定了乳業有更長產業鏈、有更重的資產模式。從牧場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實現科技創新賦能,成了一個迫切的行業命題。

這也決定了,研發在乳業中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農業部發布的《國家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管理辦法》中規定,只有創新成效顯著,具備科研硬實力和人才配置,在行業中具備規模和創新意識的領軍企業,才能獲得相應資質。

這與新希望乳業的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在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看來,奶業行業應加強技術領域創新,未來,最牛的食品公司可能就是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此思路指引下,新希望乳業開發出縱向、橫向兩方融合的創新發展體系。

正是上述創新體系的積澱賦能,使新希望乳業緊隨時代、產業發展的大趨勢、大脈絡,成為民族乳企一次次質變升華的開路先鋒。也正是一批這樣懷揣產業初心和創新精神的民族乳業持續發力,成就了中國乳業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乳製品產量達到3077.9萬噸。未來五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還將高達5.65%。也就是說,新的發展大幕又將拉起,在消費升級及自身實力增強背景下,行業可能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在銠財看來,站在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節點,成績面前,民族乳業依然要保持冷靜思考。與雀巢、恆天然等全球巨頭相比,技術、渠道、人才、標準、品牌、資本等方面民族乳業仍存在一定差距。做強國產乳企的道路依然漫長,那麼,振興乳業靠什麼?領頭雁的引領突破作用就是重中之重。新希望、伊利、蒙牛等區域及全國龍頭乳企將如何持續發力,中國乳業又將如何發展,銠財將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新希望全資收購夏進乳業:中國乳業市場發展趨勢如何?
    新希望計劃以17.11億元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母公司寰美乳業100%的股權,發揮其併購整合區域性乳企的獨特優勢與核心競爭力。實際上,併購整合奶源及乳製品市場,已成為行業發展趨勢之一。在新希望全資收購夏進乳業的背後,中國乳業市場又有著怎樣的現狀和前景?
  • 上市一年後,新希望乳業的品牌重塑之路如何走?
    收購寰美乳業,布局大西北 2020年5月初,新希望乳業宣布擬以17.11億元收購西北區域龍頭乳企寧夏夏進乳業母公司寰美乳業100%的股權。在6月16日的股東大會上,新希望乳業更是針對這次重大資產併購給出了更為具體的方案:以現金支付及A股可轉債的方式收購寰美乳業60%及40%的股權。
  • 金典紐西蘭純牛奶特供國際展望大會 卓越品質引領乳業絲路
    11月22日-23日,第二屆國際展望大會(杭州2018)在杭州舉行,伊利旗下高端奶品牌金典推出的紐西蘭進口奶成為峰會唯一指定牛奶。據悉,該款牛奶由伊利集團的海外子公司——大洋洲乳業公司生產,不久前剛亮相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 2020年乳業趨勢展望
    來源:中國經營報2020年乳業趨勢展望宋亮2019年,乳業上遊奶牛養殖經營逐漸好轉。牛奶生產將「增量提質」隨著奶牛養殖效益提高,奶牛養殖場(企業)補欄擴群積極性增強,同時,隨著「促進奶業振興」相關政策文件的發布實施,奶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的穩步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畜牧養殖建設繼續加快,優質奶源建設步伐加快,生鮮奶品質也將進一步提升。
  • 新希望乳業參觀記
    來源:雪球上周六有幸去成都參加了雪球組織的走進新希望乳業的活動,坦率的說因長久專注於指數投資的研究,我已經很久沒深度的探究一個具體的企業了。好在平日裡對食品飲料行業也常有關注,在得知被選中去參加活動後,我又惡補了一堆關於新希望集團,尤其是新希望乳業的相關的資料。
  • 新希望乳業布局華南市場 收購澳牛乳業55%股份
    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表示,面臨中國乳業市場前所未有的「新鮮」機遇,新希望乳業將持續推進「鮮戰略」,釋放自身價值,促進生態共贏,為消費者的美好生活帶來更多鮮活品質。據業內人士分析。新希望乳業旗下已擁有13家乳製品生產企業,廣泛覆蓋西南、華東、華中、華北地區。
  • 新希望的「芯乳業」如何俘獲Z世代?
    新希望乳業2019年1月份於深交所成功上市,作為劉永好家族實際控制的第三家A股上市公司,公司在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49.72億元,同比增長12.4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43億元,同比增長9.22%。
  • 新希望乳業「首席體驗官」亮相,美女董事為初心酸奶證言
    6月16日,新希望乳業在成都召開「凝新聚力踏浪前行」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在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新希望乳業董事劉暢以及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新希望乳業總裁朱川一齊亮相,針對外界關心的新希望乳業的產品創新等問題給出了答案。作為新希望乳業2020年產品創新的升級代表,全面煥新的0添加低溫酸奶「初心」贏得了新希望乳業首席體驗官、美女董事劉暢的公開「點讚」。
  • 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立足「鮮戰略」通過「三新」持續突圍乳業市場
    新希望乳業董事長席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新希望乳業(以下簡稱「新乳業」)而言,就是要立足「鮮戰略」,推進新鮮、新潮、新科技的「三新」發展路徑。發揮本土奶源新鮮優勢「雙循環格局下,民族乳業必須要充分運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 債臺高築股價下跌32%,新希望乳業如何破局?
    2016年12月23日,公司名稱變更為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新乳業曾嘗試在港股市場上市,而後又改在2019年1月正式登錄A股,股票簡稱新乳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新乳業似乎將併購作為了企業發展的主要戰略,早在2002年,新乳業就接連掀起多輪併購,2015年,新乳業又開始了第二輪併購潮,先後將西南地區的四川乳業、西昌三牧、昆明雪蘭、雲南蝶泉、昆明海子、七彩雲,華東地區的杭州雙峰、安徽白帝、蘇州雙喜,華北地區的河北天香、青島琴牌、朝日乳業及華中地區的湖南南山併入麾下,2019年上市後,又接連收購了福州澳牛乳業相關資產55%的股權和現代牧業
  • 新希望乳業收購福州「澳牛」55%股權
    福州新聞網8月13日訊(福州日報記者 王玉萍)國內乳業市場的兼併組合又有新動作。昨日,新希望乳業聯姻澳牛乳業籤約儀式在榕舉行,正式宣布完成對福州澳牛乳業55%股權的收購。自此,新希望乳業在東南市場的布局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澳牛乳業董事長葉松景透露,此番聯姻後,新希望乳業的產品會在澳牛門店銷售。
  • 新乳業的白馬暢想
    成為乳業新時代的一個關鍵熱詞。而新希望乳業長期堅持的「低溫戰略」,讓其卡準了價值風口。數據顯示,新希望乳業低溫奶產品銷售額佔比2015年為47.31%,2019年上半年為60.99%。2019年8月12日,新希望乳業聯姻澳牛乳業籤約儀式在福州舉行,宣布收購澳牛乳業55%股權。據了解,併購完成後,新希望乳業將依託多年來推廣「鮮戰略」所積累的資源、方法,以及在併購整合方面的豐富經驗,對澳牛乳業開展「全面賦能」。重點業務方向包括牧場建設、低溫奶業務拓展、優質乳工程落地等。
  • 新希望乳業高負債下再併購遭深交所問詢「鮮戰略」下多品牌何以協同?
    此次收購完成後,寰美乳業將成為對新乳業業績貢獻前三的子公司,有望增厚新乳業業績。雖然股權交易尚未完成,在預估收購完成後的財務影響時,如果將寰美乳業2019年1月-11月業績並表,新乳業營業收入將提升26.68%,歸母淨利潤提升39.38%。
  • 新希望乳業「黃金24小時」叒升級,鮮活營養再刷新高
    2020年12月1日,新希望乳業新品「黃金24小時」鮮牛乳「一起見證鮮活營養新高度」發布會在新希望乳業成都青白江生態牧場舉行。中國奶業協會、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國營養學會代表出席本次發布會。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劉琳女士在會上回顧了新希望乳業十幾年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構建起以「鮮戰略」為核心的全國性布局的歷程,借「黃金24小時」升級成功的奶業大事,強調企業在新發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基本素質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修課,大幅度提升在產品生產、加工、運營管理、業態創新等方面的水平和質量,更多依靠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 新希望旗下雲南乳業品牌雪蘭、鄧川蝶泉乳製品不合格
    新希望乳業正面臨一場嚴峻的信任危機,這個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因品質合格而「置身事外」的西部巨人,卻在眼下新一輪的乳企擴張風潮中「陰溝翻船」。  2014年5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今年首次通報全國範圍內的乳製品不合格樣品,新希望乳業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新希望乳業」)旗下5款產品榜上有名。
  • 新希望乳業上市過會 子公司重慶天友去年賺6454萬
    重慶商報訊 昨日,證監會在北京召開了2018年第153次發審委會議,審核通過了新希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乳業)首發申請。據了解,新希望乳業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這將是四川首富劉永好家族繼新希望(000876)、華創陽安(600155)之後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 數位化時代,新希望乳業如何找到精準轉型的「狙擊手」?
    以2018年已達3千億規模的中國液態奶市場來作為觀察點,數據資產化,工具平臺化,業務場景化,當這些專業詞彙疊加在傳統的乳業,會發生什麼新變化?這樣個性化的消費體驗,將可能通過新希望乳業最新發布的「鮮活GO」實現。
  • 打造「數位化」科技型乳企 新希望乳業正成為「新鮮一代」的不二選擇
    從率先在世界範圍內,提出「24小時鮮奶」的概念,用時間的長短來定義一杯牛奶的品質高低;再到如今在乳業內率先提出建設「科技型乳企」,進行數位化轉型;新希望乳業似乎總能帶給外界不一樣的觀察與思考。建設「科技型乳企」,探索數位化轉型之路,對於新希望乳業到底意味著什麼?又能帶來什麼?
  • 「黃金24小時」鮮奶營養升級,新希望乳業打的是一張什麼牌
    2020年12月1日,新希望乳業 「黃金24小時」鮮牛乳在成都升級發布。升級版「黃金24小時」 實現了15倍免疫球蛋白的最大化保留,優質乳蛋白提升至3.6g\100ml, 同時相較普通鮮奶,刷新了目前中國市售鮮奶的營養新高度,也讓後疫情時代下的鮮奶消費市場為之一振。
  • 做強奶業領「鮮」品質,新希望乳業打算這麼幹!
    在會上,新希望乳業總裁朱川分享了新希望乳業以「黃金標準」打造世界級品質牛奶的實踐。他表示,中國奶企應該積極推動「從安全到優質」的轉型升級,領「鮮」美好生活,做優做強行業,推動中國奶業的全面振興。 新希望則精選綠色生態牧場,採用人性化的飼養方式,並構建數位化可追溯系統,通過「透明」體驗式工廠,將牧場、工廠及市場控制在城市150公裡的「鮮半徑」內,確保「從牧場到餐桌」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以實現「好奶牛、好牛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