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講真話」為什麼如此重要?
部分基層幹部為何「不講真話」?
如何讓基層幹部「想講真話」「能講真話」「會講真話」「必講真話」?
加強思想建設,讓基層幹部「想講真話」。思想引領行動。要想讓基層幹部「想講真話」,就要加強基層幹部的思想建設。
加強制度建設,讓基層幹部「能講真話」。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基層幹部「能講真話」的重要保障。
加強能力建設,讓基層幹部「會講真話」。「真話」來自於科學有效的調查研究以及對調研結果的深入分析。
加強公眾監督,讓基層幹部「必講真話」。促進基層幹部「多講真話」要加強公眾監督,讓「假話」無處遁形,讓「真話」成為唯一的選擇。
以下為正文
在實踐中,一些基層幹部不講真話有多種表現形式,既包括虛構成績、掩蓋問題的謊報、歪曲,也包括講成績時材料詳實、講問題時語焉不詳的選擇性表達。在一些地方,不講真話甚至成為懂規矩、守規矩的主要表現,「真話」與「規矩」由此對立起來。這些「語言形式主義」現象的存在不僅破壞了政治生態,也滋生出了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的不良風氣,亟需引起重視。
「講真話」是「辦實事」的「試金石」
從組織管理的視角來看,少數基層幹部不講真話反映了層級組織中信息自下而上傳遞時的「失真」問題。基層幹部是否講真話不僅關係到上下級之間的信息傳遞是否精準,更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各項改革措施能否順利實施。換句話說,「講真話」與「辦實事」緊密相連。
首先,「講真話」是「辦實事」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求真務實,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務實』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講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講實情」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為其並非止步於「講」,而是需要通過「實招」來落實。同時,「辦實事」是為了解決真實存在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最終落在「實效」上。只有基層幹部敢講真話,才能保證改革的措施有的放矢,所辦之事確為「實事」。
其次,「講真話」能夠保證「辦實事」不走偏。頂層設計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大方向、總目標,但也需要落實過程中的動態反饋調適機制來保證其始終朝著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前進。上級決策的「方向盤」需要反映基層真實情況的「真話」指引,從而確保改革始終行駛在「辦實事」的正確軌道上。
最後,「講真話」是「辦實事」的「試金石」。「真話」是黨和政府把握各項改革措施在基層是否產生預期效果的重要依據,是黨員幹部為民服務、為民辦事的「測試器」。基層幹部是否敢講真話、能講真話,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改革措施在基層的落實情況——「不敢講」「不能講」的背後很可能是實事沒辦成、群眾不滿意。
「不講真話」現象的出現既有部分基層幹部價值觀錯誤的內在原因,也有部分基層幹部所處環境的外部原因
實事求是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講真話」是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要求、最低標準。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講真話」對於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講真話是一個領導幹部真理在身、正義在手和有公心、有正氣的重要體現」。但即便如此,「不講真話」現象仍然在基層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觀念作祟,不願講真話。一些人將少數基層幹部不講真話的原因歸結為「利益考量」。一方面,個別基層幹部把個人的、小團體的私利置於群眾利益之前,通過「不講真話」謀私利。在改革任務沒有完成、改革目標沒有實現、改革推進面臨巨大困難時,優先考慮私利,向掌握切身利益的上級部門反映扭曲的甚至是虛假的信息,進而謀取利益、逃避懲罰。
另一方面,個別基層幹部分不清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錯把「不講真話」當成成熟、懂事、情商高的表現。一些基層幹部不是「胸中無真話」,而是抱有「老好人」的心態,認為講真話特別是那些能夠暴露問題、揭示困難的真話,不僅會得罪人,也會影響組織團結、妨礙工作開展。於是,「真話」到了嘴邊,就變成了圓滑無毛病的廢話、套話。
環境制約,不敢講真話。「不講真話」現象的出現既有基層幹部價值觀錯誤的內在原因,也有基層幹部所處環境的外部原因。一方面,制度體系對基層激勵不足、懲戒有餘,導致個別基層幹部「不敢講真話」。當前,一些地方的制度體系仍然存在對基層幹部罰多獎少的問題。少數基層幹部如履薄冰,認為「講真話」不僅不能解決現實問題,反而會讓個人事業發展面臨不必要的風險。
另一方面,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然存在,「潛規則」「假規矩」阻礙了基層幹部「講真話」。上級領導幹部的態度對基層幹部具有重要影響。如果上級領導幹部沒有發揮好「頭雁效應」,犯了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錯誤,在一定範圍內以個人喜惡、個人政績等「假規矩」代替對黨忠誠、對人民負責的「真規矩」,不僅不能鼓勵講真話、說實情,更會以所謂的講政治、講規矩、講紀律堵塞言路,進而出現「真話」與「規矩」對立的現象。
監督不足,不需要講真話。「話」究竟真不真,不由言說者自證。監督不足,假話難以被發現,是個別基層幹部「不講真話」的原因之一。一方面,在層級組織內部,上級與基層間存在天然的信息不對稱。基層幹部所言,不論是通過書面材料匯報給上級,還是通過面對面的座談交流反映給上級,研判其真假均不容易。即便巡視、督查等制度安排建立的「信息旁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幫助上級掌握了更多的基層真實情況,但由於上級的主要信息源仍是基層自身,基層幹部是否「講真話」在層級組織內部仍然難以驗證。
另一方面,公眾監督可以使上級通過多渠道的信息源比對來解決信息驗證問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基層幹部明確知曉自己所言要經受群眾檢驗時,「不講真話」的現象必然有所減少。當前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建設尚不完善,存在信息質量不高、信息公開不均衡、公開渠道單一等問題。此外,常態化的公眾監督渠道也較少。基層幹部向上級講了什麼,人民群眾無從知曉;上級也難以及時通過有效途徑驗證基層幹部所言是否為真。在內部監督難以對基層幹部所言形成有效約束的同時,公眾監督力度不足,使得「講假話」更為容易。
保障不力,講真話無用。部分基層幹部並非最初就不愛講真話,而是經歷了從「講真話」到「不講真話」的轉變。「真話」向「實事」轉變的保障不力,「講了也沒用」,是部分基層幹部初心漸失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部分上級決策「我行我素」,存在不接地氣、脫離群眾等問題。如果上級決策總是「拍腦門」,不重視基層實踐,不重視群眾呼聲,少數基層幹部覺得真話「講了也沒用」,就會逐漸失去「講真話」的熱情。
另一方面,基層幹部「講真話」不僅是為了服務上級決策需求,也希望能夠協調解決基層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面對基層遇到的困難,上級如果長期不重視、不解決,基層幹部就會逐漸失去如實反映的動力。如果缺乏有力保障,基層和上級之間就會陷入「講真話無用」的惡性循環。
能力不夠,講不出真話。講真話不僅需要正確的主觀態度,更需要以紮實的調查研究能力為支撐。可以說,正是能力危機導致個別基層幹部「不願講真話」「講不出真話」。一方面,調查能力不足導致少數基層幹部無法系統把握實際情況。在「方法工具箱」越來越豐富的同時,少數基層幹部仍然通過看典型、開座談、報材料的「老三樣」來進行調查研究,缺乏對調研方法論的深刻把握。調查樣本代表性差、信息源單一、缺乏多方求證等問題,使得獲取的信息不真實、不全面、不深入。
另一方面,理性思維能力不足導致少數基層幹部無法對實際情況作出深刻總結。個別基層幹部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不足,沒有建立系統的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對社會形勢和問題的判斷或浮於表面,或容易受個人主觀偏見或一些誤導性信息的幹擾,甚至犯主觀主義以及教條主義錯誤。不明實情、不善思考,自然只能說一些「假、大、空、套」的話來敷衍應付。
多措並舉,使基層幹部「想講真話」「能講真話」「會講真話」「必講真話」
第一,加強思想建設,讓基層幹部「想講真話」。思想引領行動。要想讓基層幹部「想講真話」,就要加強基層幹部的思想建設。一方面,基層幹部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充分意識到「講真話」對於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順利推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基層幹部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強化擔當作為,把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放在首位,使「講真話」成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上級領導幹部應率先垂範,不僅要有「聽真話」的勇氣和肚量,更要有「辦實事」「求實效」的決心與意志,要致力於解決基層面臨的實際問題,努力在基層形成「想講真話」的良好風氣。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讓基層幹部「能講真話」。完善的制度體系是基層幹部「能講真話」的重要保障。加強制度建設,首先要切實為基層幹部「減負」。應減少不必要、不合理的考核問責,上級不搞好大喜功、層層加碼,讓基層幹部擁有更為寬鬆的幹事創業環境。其次要加強對「講真話」的基層幹部的保護。要從制度層面賦予基層幹部更多的「自主發言權」,減少上級對基層幹部自由表達的幹擾;要落實科學合理的容錯免責制度,讓基層幹部沒有後顧之憂。再次要突出選人用人機制的導向作用,重用「講真話」「求實效」的基層幹部。最後要加大對「不講真話」幹部的懲戒。只有讓基層幹部「不講真話」、上級領導「不聽真話」承擔更大的違規成本,才能遏制假話、空話、套話盛行的不良風氣。
第三,加強能力建設,讓基層幹部「會講真話」。「真話」來自於科學有效的調查研究以及對調研結果的深入分析。讓基層幹部「會講真話」,首先,應加強調查研究方法的學習訓練,幫助基層幹部掌握科學、系統、操作性強的調研方法,不斷提升其調研能力,避免方法不當導致調研信息失真等問題。其次,應提升基層幹部的思維能力,尤其要強化基層幹部應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總結社會現象的能力,幫助其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及發展規律,讓「真話」不僅「真實」,更接近「真理」。最後,應創新基層幹部的調研方法,充分發揮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性、客觀性優勢,挖掘社會調查、網際網路輿情監測、大數據分析等多種信息源的綜合作用,推動基層調研水平不斷提高,使得基層幹部「講真話」的能力更強。
第四,加強公眾監督,讓基層幹部「必講真話」。促進基層幹部「多講真話」要加強公眾監督,讓「假話」無處遁形,讓「真話」成為唯一的選擇。公眾監督是層級組織內部監督的重要補充。加強公眾監督的本質是踐行群眾路線——依靠人民群眾檢驗基層幹部所言所行是否求真、務實。加強公眾監督,一方面要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貫徹「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擴大信息公開的範圍和深度,拓展信息公開渠道,提高信息公開質量,讓基層幹部的言行暴露在陽光下;另一方面要積極拓展公眾監督的渠道,增強公眾監督意識,提高公眾監督能力,讓人民群眾成為監督的主動參與者。
文章來源:《人民論壇》2020年04上
原文標題:《少數基層幹部緣何「難講真話」》
作者: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曹現強
原文責編:周小梨
新媒體責編:尹澤軒
視覺: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