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不足,家長利用「CAR」模型,培養孩子積極性

2021-01-07 林竹媽咪

全文字數:約1665字

閱讀時長:約5分鐘

文 | 林竹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生活或物質上的享受,外在的居住條件都遠遠不及孩子的學習重要,大多數父母都能意識到學習對於孩子未來的重要性,學習不一定能讓孩子未來的發展順風順水,也不一定學習更好的孩子一定能取得更加非凡的成就。

但無疑,學習好確實擁有更大概率,更易於獲得好的機會,更加易於取得自我發展。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培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一直以來都是許多家長難題。

案例

孩子不愛學習,一提到玩樂,就精神抖擻,不管玩多晚都不會累,玩玩具的時候能聚精會神,自己在佔據一個小角落不自覺地玩上大半天。但是每次要寫作業的時候,寫不到一行的字,做不了幾個題就開始動來動去,拖拖拉拉,一會兒不是想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肚子餓,花樣百出,王媽媽對於十分困擾。

每次叫孩子寫作業、學習,還是總是拖拖拉拉,無法自己,王媽媽只要一會兒不盯著孩子學習,孩子就能拿著筆和橡皮玩起來,而作業卻紋絲未動,自己每次都不得不衝孩子發火,搞得自己內分泌失調。

孩子對於學習的思想沒有改變,對於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孩子就很容易和小王同學一樣,父母只能在一旁干著急。家長善用「CAR」模型,就能更有效地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學習積極性。

什麼是「CAR」心理需要模型?

每個人都會有基本的心理需求,孩子也無法避免,和大人沒什麼區別。「CAR」心理需要模型提出了勝任、歸屬、自主共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感。要想讓孩子提高學習的內在動力,就必須在這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感上下功夫。

勝任的心理需求感實質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有異曲同工之妙,主要是在於通過提升孩子對自我的認可,讓孩子在面對學習時,能認識到自己實際上有能力能做好,能認真並完整地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自主感主要要求孩子能自己自主地選擇學習的時間,增強孩子的學習自主意識。父母在孩子的學習上時時刻刻盯著,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學習是為了父母的錯覺,對學習產生排斥和牴觸。

歸屬感在於父母督促孩子方式,要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愛,而不是一味地責罵。孩子自己制定的計劃,父母可給予督促,但應注意自己的溝通的方式,採用提醒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

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有哪些?

1、畏難的學習心理

大人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一開始往往也會覺得特別地困難,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孩子在學習上也是一樣的,尤其學校老師不斷的給孩子傳輸新知識,在學習新知識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難題。

孩子學習上總易於遇上這樣子的情況,對於自己擅長的科目往往更感興趣,而不擅長的卻越發不愛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學習上的畏難。

2、缺乏學習自主意識

大多數孩子從小的學習都是由父母盯著完成的,很多時候學習就意味著要放下手頭的玩具或者正在看的動漫,所以孩子很容易對於學習產生被強迫的想法,對於學習缺乏自主意識,越發不愛學習。

家長如何利用「CAR」模型,培養孩子積極性?

1、適當的鼓勵和肯定

雖然採用肯定和鼓勵的方式對於增強孩子的勝任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但一味地濫用會讓孩子產生過度敷衍的感覺。父母在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時候,應該是確實孩子當下是需要的,而不是把誇獎的話時刻掛在嘴邊。適當的鼓勵和肯定能增強孩子的學習勝任感,但過猶不及。

2、增強學習上的主人翁意識

在學習上,多讓孩子做決定,嘗試讓孩子自己制定學習計劃,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父母而起到適當的提醒和引導作用。當孩子的學習方式或學習計劃存在問題時,父母可以與孩子好好溝通,給予孩子一些指導,從而引導孩子自己完成任務,有利於增強孩子學習的歸屬感和自主性。

結語

「CAR心理」需要模型對於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充分理解和認識「CAR」心理需要模型,用正確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應對孩子學習中遇到的「懶症」,才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習主動性。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林竹媽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做事太被動?父母利用「CAR」心理需要模型,培養孩子積極性
    無論是寫完作業去玩,還是參加輔導班,或者每天完成學習任務,都是孩子自主選擇的結果。這就是孩子積極主動的內在動機,他們在學習的時候不需要被人催促,能夠自覺主動學習。④越獎懲越被動有的家長會用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比如考了100分獎勵100元,考不及格就不許出去玩。然而這些都是外在動機驅動,短時間內或許有效果,但是長期來看,缺乏內在動機的孩子越獎懲越被動。
  • 孩子一寫作業就變「懶」?父母利用「CAR」模型,培養娃積極性
    內在動機對孩子有多重要呢?著名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結合。他強調,學生在一般教學條件下,學習的動機往往很混亂。有的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是為了外在動機,比如享受眾人崇拜的眼光、為了拿到父母許諾的獎勵等等;而一旦外在動機沒了,父母不獎勵他們取得的好成績了,這些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變得很被動。內在動機,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孩子積極主動去學習,不是為了某個獎勵或者是炫耀而學習。
  • 孩子一寫作業就變"懶"?父母利用"CAR"模型,培養娃積極性
    有的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是為了外在動機,比如享受眾人崇拜的眼光、為了拿到父母許諾的獎勵等等;而一旦外在動機沒了,父母不獎勵他們取得的好成績了,這些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變得很被動。內在動機,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孩子積極主動去學習,不是為了某個獎勵或者是炫耀而學習。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2——內在動機形成的必要條件
    如圖是一個我起名為「CAR」的模型:首先來看這個模型:「CAR」心理需要模型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種動機理論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表現為各種行為問題 。三種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滿足,會促進孩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化,並感受到高的幸福感 。換句話來說,如果滿足孩子相應的心理需要,孩子的行為問題也就改善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時刻注意保護好青少年兒童的這三個基本需要,這是孩子形成內在動機的必要條件。一.
  • 讓孩子真正理解「內在動機」,孩子才能自主學習,家長要懂激發
    我們家長需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內在動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學會去自主的學習,因此家長要懂去激發孩子,但是不能總是以物質獎勵去激發孩子。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我們家長需要如何去讓孩子真正的懂得"內在動機",最終實現孩子能夠自主的去學習理想狀態呢?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好,根據德西的內在動機理論,想讓孩子保持持續的學習動力,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從自主,勝任和聯結這三個方面做功——我們經常說,家長要對孩子使用恰當的撫養方式,所謂「
  • 心理學:正確激活孩子的內在動機,實現孩子的自主學習
    這是一個關於「內在動機」的廣為人知的小故事。在這個故事中,孩子們最開始玩耍是出於內在動機,所以他們玩的很純粹,也很開心,但是後來他們的內在動機受到了外在獎勵的汙染和幹擾,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喪失了玩耍的初心,放棄了玩耍。 其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我的評論區和後臺私信中,焦慮孩子學習問題的家長佔比最多。
  •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完成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的轉換
    :「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 外在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外在影響」來激發動力,例如父母和老師的譴責和稱讚,獎賞,獎勵或與同學和兄弟姐妹的競爭。 內在動機來自學習者內部的衝動和欲望,例如好奇心,探索,成就、欲望和渴望。 其中,內在動機對學習很重要。這是因為「從樂趣中學習」的目標(即不斷學習的目標)是「一種內在動力的狀態」。 對於那些內心排斥學習的孩子,就需要家長幫忙了。
  • 培養積極主動的孩子4——警惕獎勵不當危害孩子的內在動機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也隱含著我們家長務必要重視的一個心理方面的小技巧,我們試著用前面講到的「CAR」模型來分析一下。來看上次提到的「CAR」這個模型:「CAR」心理需要模型那麼,怎麼用這個模型來解釋篇首的故事呢?
  • 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培養自我驅動的孩子?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做事情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尤其是在學習方面。我們常常聽到家長這樣形容自己的孩子,「玩遊戲的時候渾身是勁,不需要提醒;一到學習就垂頭喪氣,一萬個不情願」。另外,當我們在說一個孩子做事缺乏積極性時,其實指的是「缺乏內在動力」。
  • 《安家》:真正理解 「內在動機」,孩子才會「自然」愛上學習
    促使一個人產生行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兩種動機從激發的行為本身來看似乎是相同的,但實際上提供的動力來源不足。比如一個學生學習,既有可能是源於老師、家長要求這樣的外在動機,也有可能是為了滿足個人好奇心、興趣的內在動機,而後者激發的學習行為往往是自然且持續的。
  • 幫助孩子激發內在動機,掌控自己人生的力量
    剛剛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看到一個家長提出的問題:「怎麼讓高中的孩子開始醒悟過來,拼命學習。」這樣的問題是很多家長為之頭疼的一類問題,不論怎麼威逼利誘,孩子就是不能主動去學習,一會不注意成績就滑到谷底去了。
  • 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機,先從讓孩子回答自己「為什麼學習」開始
    雖然孩子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學習,可家長們若要是問問自己孩子是「為什麼學習」,估計會有很多孩子都回答不上來,又或者直接回答一句「不知道」,因為大部分孩子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採訪到的結果大致都是,學習很重要,能增長見識,獲得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可以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等諸如此類的回答,這足以說明孩子們根本沒有去認真思考過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學習。談到「孩子為什麼學習」這個話題,源於在看了《內在動機》這本書後,讓我觸發了一個關於孩子學習動力的思考。
  • 家長如何促進孩子的學習動機?
    想要孩子的學習態度有所改觀,我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原因,是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的心理傾向或內部動力或者說,各個家長應該如何把握自己孩子的學習動機的強烈程度呢?學習動機畢竟只是一種心理傾向,是存在於主觀世界當中的產物,在現實中,既沒有實體,也無跡可尋。那麼,該如何培養學習動機又成為了教育心理學界的又一個重大的難題。
  • 怎麼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孩子都愛上學習?
    通常,家長都在想,怎麼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都愛上學習?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同,學習效果肯定大不一樣。較高的學習積極性對孩子(學生)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最大限度地提高學業成績,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步有了自己的認識和主見。
  • 如何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
    學生學習主要靠內在的驅動力和內因。興趣和目的就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對孩子來說,首先讓他們覺得,學英語好玩、有趣,只有當他們不斷地被學習中的樂趣和成功所吸引時,才會學好了還想學。如何培養興趣?怎樣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1.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直觀性和簡單化是學習生活中要考慮的因素。
  • 孩子越學越迷糊?其實是「多巴胺」分泌不足,這樣做讓孩子愛上學習!
    "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這是近年來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為了達到這個要求,焦慮的家長為孩子的學習操碎了心:有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讓孩子忙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有的家長為了督促孩子學習,陪孩子學習到深夜。但是結果卻沒有達到家長們的預期。
  • 玩都不能好好玩,孩子永遠三分鐘熱度?找到「內在動機」是關鍵
    比如搭積木時,就算一次次失敗,孩子也還是樂此不疲,那是因為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搭成功,所以才能一次又一次繼續下去。 這三種感覺是相輔相成的,共同影響著內在動機。 研究闡述,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不同之處在於,內在動機與挑戰、好奇、內在滿足有關。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很多細心的家長都積極地培養孩子養成主動做事情的習慣。他們更多的是:在意家長的看法,做著「家長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卻並非「他們自己發自內心的願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動機」的層面。那麼,如何才能引導孩子真正發自內心願意主動去做重要的事情?《內在動機》這本書,將會幫助我們解決內心深處的類似疑慮。這本書能夠使我們不斷反思人生,拋棄各種充滿條件的束縛。
  • 《內在動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使他們主動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很多細心的家長都積極地培養孩子養成主動做事情的習慣。可是,很多事情卻對孩子來說有些枯燥,卻十分重要,比如:按時完成作業、主動收拾家務、中途即將放棄,家長卻感知到孩子天賦的興趣班……面對各種枯燥的事情,很少有孩子一開始就會主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