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掌握美術鑑賞的意義,了解美術鑑賞的藝術特點和要領,並能夠獨立的對美術作品進行欣賞評價。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欣賞、講授、討論,幫助學生掌握美術鑑賞的方法,提高學生美術鑑賞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情操,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藝術作品給人們帶來的獨特視覺感受,激發學生對藝術的感知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審美的眼睛,從而讓學生們掌握美術鑑賞的一般方法,認識美術鑑賞對於個人未來和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
教學難點:如何結合實例講清美術的主要分類和美術鑑賞的一般過程和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當我們走進美術館參觀時,會對風格各異的作品提出許多問題,如作品的優劣、創作的方法、作者想告訴我們什麼、意義的大小、甚至名氣的大小等等,這些疑問就已經涉及到美術鑑賞問題。這正是鑑賞的開始,通過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才能完成對美術作品的鑑賞。」
引出新課——《美術鑑賞及其意義》
二、探究新知
1.什麼是美術鑑賞?
教師:引言 「當我們置身於天安門廣場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從內心深處升起一種崇高、壯麗和神聖的情感,它不僅來自廣場的布局、空間和周圍的建築,更來自於對天安門的認知、回憶和想像,對他的認識越多獲得的審美想像就越豐富,這一過程其實就已蘊涵了美術鑑賞的基本特徵。」並請學生閱讀P4頁材料之後,思考美術鑑賞的真正含義?
學生:回答並思考
教師:歸納總結
2.美術鑑賞的過程和方法——鑑賞作品時的三個方向:
活動一:探究美術鑑賞的過程與方法
(1)美術作品直接呈現給我們的東西,如作者、創作年代、材料、手段、語言形式和內容。
(2)美術作品產生的相關知識,如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等。
(3)接受者把他通過鑑別獲得的感受、體驗、聯想與個人經驗結合,進行綜合的審美判斷和評價。
教師:出示相關畫作,並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
學生:結合畫作,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
活動二:適時小練習
教師:出示兩幅同是勞動主題的畫作——中國畫《搗練圖》、西方畫《拾穗者》,提出問題:思考為何同為描繪婦女勞動的場面卻給人不同的感受?怎樣鑑賞?並提示也可以根據課文的某一句話或某段落去討論。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
3.美術鑑賞的意義——三個方面
(1)從認識功能講,通過美術作品表現的內容和美術作品的形式本身,認識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如:《清明上河圖》通過對畫面描繪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華景象,讓我們了解到當時北宋交通、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都十分的繁榮發達,社會動態和人民的生活狀況,說明北宋首都的太平盛世。
(2)從教育功能講,美術作品的題材所表現出的內容和主題對觀眾形成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和影響。如《奔馬》。
(3)從審美功能講,培養人們對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別力、敏感性和感受力。如所有作品中的色彩、造型、構圖等方面都能給人不同的審美享受。
師生:師生互動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
4.培養審美的眼睛——兩個途徑
①欣賞大自然 (屬於自然景觀,如看黃山日出)
②欣賞第二自然----由人創造的藝術品 (屬於人文景觀,如天安門廣場、繪畫等)
教師: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
三、課堂練習
教師:PPT呈現庫爾貝《曬穀的婦女》,請學生4人為一組,運用今天所學的美術鑑賞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鑑賞。
四、展示評價
教師:舉辦「我是畫作解說員」活動
自評:請每組選一個代表上臺進行講解,稱述本組的討論結果。
互評:評選出今天最佳畫作講解員,並進行適當的獎勵。
教師評:對學生的講解和表現進行總結性評價。
五、小結延伸
小結:結合板書引導學生對本課所講授內容進行回顧。
延伸:鼓勵學生課後完成一篇小結性論文。
六、板書設計
《美術鑑賞及其意義》
一、什麼是美術鑑賞
二、美術鑑賞的過程和方法
三、美術鑑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