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3℃還是38℃?中美發熱標準不同所致的疫情防控和疫苗安全性之爭

2020-12-20 醫師報

來源:CC周刊

作者 :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 張洪濤副教授

同樣溫度,美國不算發熱中國算,10多位留學生無法登機

9月初,一位從休斯敦轉機荷蘭阿姆斯特丹,再中轉回上海的學生在自媒體發文,講述自己因為在機場測量體溫時達到37.4度,超過規定的37.3度發熱標準而沒有能登上飛機。他自述自己在紐約機場登機時,體溫也是37.4度,但卻順利登機。這使他非常困惑,為什麼在美國37.4度連低燒都不算,在中國就成了一個發熱標準了?

據了解,類似這位留學生相同經歷的疫情期間回國的旅客中,至少有近百人因超過37.3度發熱標準,而沒有能夠登上回國的飛機。

一般的感冒之後,就常常會出現發熱的現象。在美國, 如果發熱沒超過39度,除非已經持續了三天以上,或者出現了其他比較嚴重的併發症,一般都看不了醫生的門診。因此,在感冒之後,大家也就是服用藥店裡可以買到的非處方退燒藥,而大多數感冒的發熱時間,也就三天左右。所以,不管發熱的門檻是37.3度還是38度,基本不影響大家的生活和治療。

但是在中國,感冒常常是一個需要到醫院或診所治療的問題。如果測的是口腔溫度或者耳溫,但是以37.3度為發熱門檻,一些屬於體溫正常的人,也會被當作發熱病人,導致一些不必要的治療。

新冠病毒感染之後,有的人會出現症狀,而那些沒有症狀的人就稱為無症狀感染者。在鑽石公主郵輪上,檢測時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為58%,但其中有一部分感染者尚處於症狀潛伏期,最終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為50%左右。

但是從最近新疆、大連的疫情來看,無症狀的比例只有20%左右。是否因為中國的發熱標準「太嚴」,導致一些無症狀者也出現了「發熱」的症狀?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不過,雖然確診人數和無症狀感染人數在中國是分開統計,只要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結果,不管是否有症狀,感染者都會被隔離,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也都會被進一步隔離觀察,並不影響對疫情的控制。

但是,有一些人可能因為這個37.3度的發熱門檻而陷入困境。目前回國的班機,旅客要順利登機,有一個硬性的規定:不能發熱!而發熱的門檻就是37.3度。現在回國的航班很少,機票本來就很難買,而許多人就因為如上述那位從阿姆斯特丹轉機的留學生一樣,超過了37.3度而被拒絕登機。更有甚者,同樣是從阿姆斯特丹轉機,這位C同學則被卡在了37度。

他把自己的經歷發表在了知乎上,C同學從美國雪城驅車至紐約機場,登上了飛往阿姆斯特丹的航班,在阿姆斯特丹停留14個小時後,將轉乘回國的班機。因為穿著防護服,又在機場睡了一覺,他的兩次體溫均為37.2度。雖然體溫仍在正常範圍內,但是仍然沒法登機。與C同學情況相同的共有4人,既沒法入境荷蘭,也沒法返回美國,只能滯留在機場。在疫情期,機場又是感染高風險地區。這四位同學為感染的風險而擔驚受怕,萬一真被感染了,那真就回不去了。

6月15日,有網友在柬單網App爆料,自己好不容易買到了從金邊飛往廣州的南航機票,原以為終於能夠順利回國,卻沒料到因溫度過高而無法登機。該網友表示機場工作人員先是用額溫槍進行體溫測量,溫度顯示37.3℃,之後又用溫度計進行了三次體溫測量,分別是37.3℃、37.4℃、37.6℃,最終因體溫過高而無法登機。工作人員表示可以退票或改籤,但只有7月底才有座位。

健康時報在3月30日曾經報導過,有一位女同胞卡著37.3度的最高體溫坐上了從法蘭克福直飛國內的飛機,飛機著陸之後體溫仍沒下降。之所以特別被報導,是因為抵達後曾試圖逃避隔離,被工作人員阻止。這位同胞是幸運的,體溫沒有超過37.3,所以上了飛機,但是不管是否發熱,都應該按照規定隔離,畢竟可能是因為是無症狀感染者,導致病毒傳播。

嚴格的防疫措施,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所有的決策,是否應該基於科學,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規定呢?

或者說,因為37.3度的發熱標準是按照腋窩溫度來定的,如果檢測的不是腋窩溫度,是否給旅客一個測腋溫的機會呢?

今年6月,國家衛健委官網曾發布10條2020年高考防疫關鍵措施,其中提到「所有考生、考試工作人員體溫低於37.3℃方可進入考點。如體溫不合格,可適當休息後使用其他設備或其他方式再次測量,仍不合格的,須經專業評估,綜合研判評估是否具備參加考試的條件,凡不具備相關條件的,須安排在備用隔離考場考試,不得與健康考生同考場考試。」

相對來說,這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定,畢竟考慮到了不同測溫方法之間的差異,至少沒有一刀切。但發熱標準的不同,除了不能乘坐航班返國外,更重要的是,可能會影響到科學試驗的準確性以及對於副作用的評定。

中美兩國疫苗臨床試驗的發熱不良反應差異大

7月14日,美國Moderna公司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了其新冠mRNA疫苗1期臨床的結果。7月20日,中國陳薇院士的團隊,也在《柳葉刀》雜誌上發表了腺病毒載體疫苗2期臨床的數據。對比這兩個報告,有一個數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陳薇院士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只需要接種一針,但出現了16%的發熱率。相比之下,在Moderna公司的臨床試驗中,志願者在接種第一針mRNA疫苗之後,都沒有發熱的現象;在第二針之後,25微克劑量組還是沒有出現發熱,但是100微克劑量有40%的人出現發熱。從發熱這個症狀上看,是否腺病毒載體疫苗不良反應更嚴重一些呢?

7月28日,在天津市舉辦的一次活動中,陳薇院士作了一個簡短的內部報告,介紹了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研製進程。在報告裡,陳薇院士提到了中外臨床試驗中對發熱的不同定義。陳薇院士表示,目前在國外38度以上才算發熱,但國內是37.3度。因為中國的標準較嚴格,腺病毒載體疫苗接種後,發熱率就顯得較高。在所公布的1期臨床試驗結果中,疫苗組發熱率為42%,但是如果以38度為標準,其實只有4.8%。

如果仔細比較一下雙方的標準,確實如陳薇院士所述。在Moderna公司的研究報告中,發熱等級分為輕微(38 ~ 38.4度)、中等(38 .5~ 38.9度) 和嚴重(39 ~ 40度) 。而在腺病毒載體疫苗的臨床試驗方案中,發熱等級則根據腋窩溫度,分為一級(37.3 ~< 38度)、二級(38 ~< 38.5度)、三級(38 .5~ <39.5度)和四級(39.5度以上) 。

這兩個臨床試驗,所對應的是中美兩國的發熱標準。對比溫度數值可以看出,不但中國的發熱範圍更廣,包括了37.3 ~ 38度之間的低燒範圍,而且兩國對嚴重發熱的定義標準也不一樣。一般3級以上的發熱認為是嚴重發熱,在中國的標準中,38.5度以上即可認為是嚴重,而在美國的標準中,38 .5~ 38.9度只是中等程度發熱,需要39度以上,才是嚴重發熱。看來中國的標準確實「更嚴」。

所以,比較兩個疫苗的效果時,不能簡單地比較來自不同臨床試驗的數值。最靠譜的比較,是做「頭對頭」的臨床試驗,在同一個臨床研究中直接比較兩種疫苗, 不但試驗的人群有可比性,衡量的標準也一致。

但是,陳薇院士關於發熱的解釋,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話題:發熱的標準是怎麼定的?

中美發熱閾值是怎麼定的?

發熱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但如何正確定義發熱,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很多人也許沒有意識到的是,其實每個人在同一天之中,體溫也會出現一定的波動。

圖:每天不同時間段的體溫波動(圖片來自加拿大McGill大學)

從每日體溫的波動可以看出,人體體溫一般在傍晚時分達到最高,在清晨達到最低。所以,如果認為體溫達到37.3度以上就為發熱,那在每一天中,尤其是在運動之後,人體都會出現發熱的現象。

不只是人體體溫在一天之中有波動,即便在同一個時間,身體的不同地方所測到的體溫也會有所差別。有報導說,1974年北京朝陽醫院測定了1030名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體溫:腋溫36.8度,口腔溫度37.2度,肛溫37.5度。結果表明:肛溫高於口腔溫度,口腔溫度又高於腋窩溫度。

年齡也會影響正常體溫的,在兒童中,正常的體溫也會偏高,以耳溫為例,在兩歲以前的幼童中,正常體溫範圍為36.4 ~38度;但是對於 11~65歲的人來說,正常範圍則是 35.9 ~37.6 度)。

正常體溫範圍(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美國的臨床試驗是按照美國CDC對發熱的定義:體溫38度以上(相當於華氏100.4度以上)。但是,由於身體不同部位所測的體溫不同,所以如果要正確對發熱進行表述,不能僅僅使用一個溫度的數值,還需要表明是何種方式測量的體溫。如美國著名的梅奧診所,在其網站上就清楚地表明,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溫度計顯示如下的溫度,可以認為是發熱:

肛溫、耳溫和額溫:38度以上;口腔溫度:37.8以上;腋下溫度:37.2以上;

所以,如果只說38度以上是發熱,但檢測的是腋下溫度,那麼一部分已經發低燒的人(37.3 ~37.9 度),就會被認為是正常。不過,在美國這不是問題,因為一般檢測的是口腔溫度,家庭裡使用的是耳溫槍。

中國37.3度的發熱門檻值,應該是按照腋窩溫度來劃定的。如果一刀切,都按是否超過37.3度來判斷發熱,問題就比較大了!因為目前一般都不檢測腋下溫度,如果是口腔溫度,37.3~37.9 度之間仍處於正常範圍,但是會被誤判為「發熱」!

不過,如果陳薇院士測量的是腋下溫度,那實際上與美國使用的38度發熱標準是可比的。

超過150年的體溫標準是否需要修改?

1851 年,德國內科醫生 Wunderlich 經過對 2萬5千人進行體溫檢測,獲得了超過100萬個腋窩溫度數據,從而總結出人體的正常平均體溫為37度,範圍為36.2 ~37.5度。

當時Wunderlich醫生所使用的溫度計,有一英尺長(約30釐米),非常笨拙,測量一個溫度需要20分鐘,非常費時。但是這樣一個相對原始和費時的溫度計,卻並沒有阻擋Wunderlich建立一個能夠沿用170年的標準!這應該是一個奇蹟。

但是,170年過去了,檢測體溫的溫度計,已經從一英尺長的老式笨重溫度計,進化到了電子溫度計以及紅外線額溫槍。

中國一直遵循著Wunderlich醫生根據腋窩溫度制定的發熱標準,根據1974年北京朝陽醫院對國人體溫的測定,已經發現對於普通人來說,腋窩溫度最低,37.3度的發熱門檻溫度,不適合口腔溫度。但奇怪的是,國內基本仍然在一刀切使用這個37.3度的標準。

陳薇院士提到:已經多次提出過中國發熱標準與國際脫軌的問題,但是一直得不到解決。

院士提出的問題都得不到解決,是不是職責不清,沒有哪個部門敢站出來管一管這個事呢?

需要指出的是,用37.3度一刀切是錯誤的,改用38度一刀切,同樣是錯誤的,尤其在目前大量使用額溫槍的情況下。

在疫情時期,機場等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會使用紅外熱象儀進行體溫篩查。有一個新加坡的研究,對比了三種不同的紅外熱像儀,其中一種是手持的額溫槍,其他兩種為大型的紅外成像儀。研究人員分別使用這三種儀器對430人進行檢測,其中包括34個發熱者,結果發現,如果使用37.5度發熱標準,三種儀器檢測的假陽性都不高,為0.9% ~8%,但是,靈敏卻有問題,最低的是手持額溫槍,只有29.4%, 最高成像儀也只有89.7%。也就是說,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有70%的發熱患者都不能靠額溫槍識別出來。

一種紅外成像儀

導致靈敏度太低的原因,是身體表面額溫要比體內溫度更低。如果仔細看一下紅外熱象儀中的假陰性,溫度讀數都在36~37.5之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香港衛生部門所推薦的發熱門檻就有兩個:1. 耳溫:38度;2. 額溫:36度 。

所以,如果不對檢測溫度的儀器做出相應的規定,只是使用37.3度這樣一個標準,那機場使用紅外線檢測,就會漏掉很多已經出現低燒的人。順著這個思路再深想一下,在疫情期間,國內居住小區、商場、工作地點進門之前都要先來一「槍」,但這額溫槍也只能檢出發熱溫度比較高的人,會漏掉低燒的人。不能說這就失去了溫檢的意義,有總比沒有強。

因為額溫不準確,所以一般的額溫槍只能用來作為篩查,並不能作為醫學數據。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種接觸式的額溫槍,並不是通過紅外線來檢測體表溫度,而是同時使用兩種溫度掃描,既採集周圍環境溫度,也測量患者皮膚的動脈溫度,並通過計算顯示出動脈溫度。通過這種額溫槍所測出來的溫度,要比口腔溫度還高0.5度。

#超能健康團##醫師報超能團#

相關焦點

  • 中國37.3度美國38度算發燒?中美發燒標準不同之爭
    疫情期間回國的旅客中,至少有近百人因超過中國37.3的發燒標準沒能登上回國的飛機。但這個溫度在美國的發燒標準下,是可以順利登機的。2. 疫苗臨床數據顯示,美國Moderna公司研發的疫苗,相比陳薇院士研製的疫苗發燒率明顯變低。國外38度以上算發燒,但國內37.3即為發燒,因此國內疫苗實驗發燒率就顯得比較高。3.
  • 「中國網評」中美疫苗上市速度齊頭並進,但國際格局大有不同
    阿聯和巴林宣布,已正式批准中國疫苗在該國上市;埃及已接收第一批中國疫苗;摩洛哥也對中國國藥集團的疫苗發放了臨床批件……經過反覆的臨床測驗和嚴格的審查評估,中國疫苗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世界多國的普遍認可,甚至連不少外國領導人都已開始接種。與此同時,美國新冠疫苗的上市和接種計劃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孩子發熱怎麼辦?注意「一個H兩個W」
    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孩子發熱怎麼辦?18日下午2:00,上海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市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鄭錦、市司法局一級巡視員劉平、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彭文皓,介紹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況。
  • 陳薇院士回應疫苗發熱率高問題 首次全方位解讀了疫苗研發全過程
    大部分受試者出現的不良反應是輕微或中度的,比如發熱、疲勞和注射部位疼痛。高劑量組72%的受試者出現了上述症狀,低劑量組的比例是74%,安慰劑組的比例是37%。關於腺病毒重組疫苗副作用與安全性的問題,陳薇院士披露,當我們5月22日發表第一份報告時,受到很大的壓力,說疫苗副作用大,發熱率很高等等。發生這個問題的原因,一是國內外發熱標準不一致所致。
  • 疫苗來了,國產疫苗安全性如何
    原標題:疫苗來了,公眾何時能全面接種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的報導】  光明日報記者 袁於飛  隨著冬春季節來臨,我國各地溫度下降,全球疫情又處於高發期,我國疫情防控的形勢更加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在總結前期緊急使用試用階段的經驗基礎上,對部分重點人群開展了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將力爭通過主動免疫的方式建立起群體免疫保護力。  這對疫情總體防控具有什麼意義?除了重點人群,公眾什麼時候可以接種疫苗?去哪裡接種?出現不良反應怎麼辦?
  • 冠病疫苗志願者:低熱頭暈,胸片正常,疫苗安全性怎麼看?
    3月31日,首批4位接種腺病毒載體技術2019冠病疫苗的志願者,圓滿完成14天醫學觀察,解除觀察療養,回歸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他們在接種疫苗的第2天、第7天、第10天、第14天都抽血檢測了,之後第28天、第3個月、第6個月都還需要隨訪和抽血檢測。
  • 關注冬春季疫情防控系列構築屏障:大規模疫苗接種來了
    三方面評價不同技術作為史上最快誕生的疫苗,公眾最關心的是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負責人、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坦言,新冠病毒發現至今不滿一年,現在談能夠保護多長時間,還為時過早,「但是,我們還是有一些信息,有助於判斷疫苗到底能保護多長時間」。
  • 疫情防控期,徐州孩子怎麼接種疫苗?市衛健委說了……
    疫情防控期,徐州孩子怎麼接種疫苗?3、服從和配合預防接種單位工作人員的統一安排,並做到:1)在規定的預約(未接到電話儘量不要自行前往)時段內前往接種。2)接種前接受體溫檢測和健康詢問,並如實申報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需要暫緩接種,並及時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
  • 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推介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成果 腺病毒載體疫苗月底...
    2月1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發布會,通報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況,重點介紹廣東目前疫情防控科技攻關進展情況。  關於重點人群的疫情防控,周紫霄提供了實用指引:一是近14天內從疫情高發地抵粵人員,如果體溫37.3℃以上,要立刻戴上口罩,聯繫當地發熱門診重點醫院調配專車轉送醫院作進一步隔離檢查;如果體溫37.3℃以下,安排在單位集中隔離場所或屬地鎮街、居委會安排的集中隔離場所集中隔離14天。
  • 中醫藥對疫情防控有什麼作用?新冠肺炎疫苗有了嗎
    藥物、疫苗研發有何新進展?中醫藥抗「疫」效果怎樣?  新華社北京3月17日電題:藥物、疫苗研發有何新進展?中醫藥抗「疫」效果怎樣?  新華社記者劉羊暘、董瑞豐、熊豐、張泉  3月1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1例,截至16日24時有確診病例8976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68679例。  「堅持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儘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在17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
  • 助力疫情防控,國產13價肺炎疫苗上海全面開打!
    而在細菌性肺炎中,以肺炎球菌感染所致的肺炎病例較多。 因此,提高人們對肺炎球菌性疾病的認知,加強預防接種以助力新冠疫情防控,開展肺炎科普宣傳活動很有必要。而今年國產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以下簡稱國產13價肺炎疫苗)的上市也將為肺炎球菌性疾病的防控起到重要作用。
  • 福奇污衊「中俄疫苗不可靠」,專家駁斥:中國疫苗質量標準和安全性...
    該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過去24小時,該國新增病例5427例,新增死亡病例70例,累計病例超過85萬例,死亡14128人。這一消息在西方引起很多關注,隨之而來的是質疑。美國《華爾街日報》稱,這將令俄羅斯成為世界首個大規模用疫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國家。
  • 疫情防控期間,有必要接種流感疫苗嗎?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變得更為複雜化,在疫苗空白期,防範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還是重中之重。新冠肺炎病毒感染後的初期症狀和流感極為相似,都以發熱等全身症狀為主,這不但給個人生活帶來不便,也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給新冠肺炎的診療帶來困擾。因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預防流感也十分必要。
  • 小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不劣於標準劑量
    小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不劣於標準劑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09:47 法國巴黎Epicentre生物技術公司Rebecca F Grais團隊研究了部分劑量黃熱病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 「疫情防控」發熱乏力、呼吸不暢、無症狀?怎樣區分新冠肺炎與普通...
    做好健康監測「雙節」假期結束,注意密切關注自身及家人的身體狀況,尤其是有旅行史的朋友更要做好自身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乾咳等症狀,可及時佩戴醫用口罩前往就近的發熱門診,並主動告知醫生旅行史、接觸史和隔離觀察情況,便於及時排查。主動向單位報告你的發病情況及旅行史、接觸史,不要帶病上班。
  • 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哪些人群不適宜接種?——權威專家解讀新...
    12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情況。新華社發 (鄭亮 攝)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如何?哪些人群不適宜接種?我國新冠疫苗研發水平如何?新冠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接種新冠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相關權威專家做出解答。我國新冠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國布局了5條技術路線,同步推進疫苗研發工作。
  • 專家建議接種疫苗或為最優選擇
    國家衛健委新冠防控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在會上指出,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以及其他原因讓家長產生了疫苗猶豫,然而當下,進入夏秋季節是疫苗接種的關鍵時刻。「疫苗接種如果3個月不接種,爆發流行風險是在逐漸加大的,特別麻疹病毒傳播係數12—18,百日咳12—17,新冠病毒1.4—2.5。
  • 兒童手足口病高發,疫苗要不要打?聽藥事網和騰訊較真怎麼說
    、硬結、疼痛、腫脹、瘙癢等,以輕度為主,持續時間不超過 3 天,可自行緩解;全身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食欲不振、噁心、嘔吐、易激惹等,呈一過性;嚴重程度達到 3 級以上的所有症狀( 如發熱、腹瀉、噁心嘔吐等) 的發生率在疫苗接種組和對照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 【疫情防控小常識】怎麼區分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馬上學會自查和...
    【疫情防控小常識】怎麼區分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馬上學會自查和預防!注射疫苗:預防重於治療雖然接種流感疫苗不能直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但對防控新冠疫情確實有益處。接種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流感的感染率,減少重症病例的發生率;可以減少流感對新冠疫情防控的幹擾,將社會、家庭、個人的疾病負擔下降到最少。
  •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有關情況...
    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評價疫苗最關鍵的兩個質量指標,一般來說疫苗的安全性指的是接種疫苗以後,我們的受種對象是否會發生不良反應,以及是否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如果不會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一般我們就認為疫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