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夫妻回誰家過年?我們曾用一篇獲中國新聞獎的作品送上了「標準答案」。今年,為防控疫情,各地倡議就地過年。年關將近,這道「無解題」兩岸夫妻應已有答案。其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岸夫妻選擇在大陸過年,從這道「無解題」的答案變遷,可以窺見「兩岸跨海婚戀」的發展與融合,以及新時代浪潮下大陸的巨變。
點擊視頻,查收來自兩岸夫妻的新春祝福!
夫妻過年回誰家?
這種「無解題」,就跟「我和你媽掉水裡了,你先救誰」一樣,堪稱夫妻關係終極「大殺器」!
怎麼答?
《兩岸夫妻「過年回誰家」?》這篇稿子不僅送上「標準答案」,還拿到了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作品二等獎。
怎麼樣,新聞戰線的「乾飯人」,是不是更有興趣看下去了呢?
事情還要從2018年說起,農曆春節前夕,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的「新妹」李佳贇刷到熱搜「過年回誰家」?看著網友們的熱評,突然好奇跨越海峽的「兩岸夫妻」,是如何解題的!
於是,「新妹」打開微信,找出了在寧波創業的臺商朋友褚富宥,向他發送了一條消息。
「嗨,新年好呀,今年還回臺灣過年麼?」
「李小姐新年好哦,今年我們一家都在寧波過年吼~」
很快,這位「90後」臺青用軟糯的臺灣話發來了語音回復。半聊天半採訪中,褚富宥告訴「新妹」,為了方便湖南籍的妻子和親友團聚,這一年夫妻倆「達成共識」,決定留在大陸過年。末了,他還說,「今年我有很多的臺灣朋友都留在大陸過年哦」,並熱心地向記者發送了幾位已婚臺灣朋友的微信名片。
▲「90後」臺商褚富宥一家。
將「兩岸夫妻過年回誰家」這道「家長裡短」的家庭議題,放置在兩岸交流的大背景下來看,褚富宥的這一決定,正是時代洪流所留下的伏筆。
2017年,是兩岸打破隔絕狀態、恢復民間交流30年。在這30年間,越來越多的「臺灣腳」跨越淺淺的一灣海峽,與大陸開展了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交流合作。而不少臺灣女婿在耗費了無數張「窄窄的船票」後,最終迎娶了「那頭的新娘」,成就了一段段「海峽情緣」。
這個稿子寫於2018年初,疊加著2017年兩岸恢復民間交流30周年和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兩個歷史背景。
如何讓這樣體現宏大背景的「硬新聞」實現「軟著陸」,這可是我們中新人的看家本領,就像這篇《兩岸夫妻「過年回誰家」?》將角度對準「兩岸夫妻」群體,以生於上世紀七十、八十、九十年代的「臺灣女婿」為「年代樣本」,以小見大,通過描述「過年」這一生活性極強的時間節點展現「兩岸跨海婚戀」的發展與融合。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能展現波瀾宏大的時代命題,「官話民說、硬話軟說、長話短說、空話不說」的「中新風格」的魅力恆久遠。
▲臺胞宗家泓今年將和妻子女兒一起去蘭州,與妻子的家人一起過年。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位臺灣女婿,折射出的「時代截面」吧!
兩岸交流早期,「大陸新娘」大多跟隨丈夫到臺灣生活,在臺灣過年可以說是「慣例」;如今,隨著發展潮流不斷向前,不僅共同打拼成了兩岸婚姻「進行時」裡的常態,越來越多的「臺灣女婿」也會攜家帶口陪妻子在娘家過年。
▲臺商施建全一家。
這其中的原因,除了丈夫暖心照顧妻子需求之外,強烈的融入感、便利的網際網路生活、紅紅火火的大陸事業,也使在大陸過年成為越來越多「兩岸夫妻」的選擇。
正如褚富宥在採訪中所言,將事業重心移至大陸後,他們夫妻倆便成為「創業合伙人」,在大陸雙創熱潮中共同「乘風破浪」。
這道「無解題」的答案變遷,可以窺見「兩岸跨海婚戀」的發展與融合,以及新時代浪潮下大陸的巨變。
還記得當時正值春節放假,採訪完成後,「新妹」在與家人的短途旅行中完成了這篇稿件的撰寫工作(此處必須大聲喊出我們的flag:地球不爆炸、我們不放假,「新聞打工人」就是能隨時隨地開工寫稿)。
在採訪對象一一確認後,「新妹」將稿件上傳發稿平臺,靜靜等待系統「出分」:三分四分不嫌少,五分六分樂呵呵,七分八分是傳說!
這裡要介紹下,中新社有個發稿系統,每篇冠以「中新社」電頭的電訊通稿上傳後,都會被總社「神秘組織」——通稿中心打分,無論你是「小萌新」,還是資深「乾飯人」,每篇稿子出分前都會心跳加速、茶飯不思、小鹿亂撞,呵呵,像極了愛情!
說到這裡,不得不要自我表揚下,中新社可是涉臺報導的「奇兵」,我們浙江分社的「小新」、「新妹」可是見證了兩岸文化交流盛事——《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在臺灣合璧展出(今年可是合璧的十周年!咳咳,這裡暴露年齡了!)我們還寫了一本書《築夢浙裡——臺青創業創新故事匯》,記載了臺青在浙江創業創新的故事。在浙臺合作周、兩岸婆媳文化節等等活動上,也能看到我們的身影哦!
浙江和臺灣一衣帶水,軟糯的「臺普」在我們聽來就是最熟悉不過的「鄉音」。兩岸恢復民間交往這30多年裡中,這些往來於海峽的親切面孔,始終與大陸發展同頻共振,成為這片土地改革變化的參與者、見證者、共享者。
▲「浙臺青年文化聯誼行——走進百年老店樓外樓」活動,在浙臺灣青年體驗杭州傳統文化,密切聯繫感情。
他們之中,有的在傳統行業深耕數十載,花甲之年又積極融入大陸轉型升級浪潮;有的意氣奮發書寫「大陸創業記」,在父輩鮮少踏足的電商新業態小試身手;有的從臺灣初到大陸求學實習,在奮鬥路上「致青春」……這些「一代」「二代」「三代」的臺胞,年齡、經歷、標籤各不相同,卻如毛細血管般與大陸的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共同在這片熱土上體驗跨海奮鬥的「小別離」,收穫生活工作的「小歡喜」,共享大陸發展的「小確幸」。
2020年以來,臺灣同胞更是和我們一起攜手抗疫,積極捐贈抗疫物資,也有不少臺青趕著大陸直播的熱潮,成為了在雲端共畫兩岸扶貧「同心圓」的帶貨主播。
大陸也為他們出臺了相關政策,增加臺商臺企在大陸發展的機會和信心,助力他們在大陸融合發展。這些共同構成了多元立體、水乳交融的兩岸故事,也在融合中為這片土地帶來溫暖的嬗變。
正如在稿件結尾,婚齡20多年的「臺灣女婿」施建全所說的那樣:「有愛的地方就是家」。同根同源情,兩岸一家親。
如果你問我,新妹啊,今年臺灣夫妻回誰家過年呀!我說:今年更流行就地過年哦!
「標準答案」全文
(新春見聞)兩岸夫妻「過年回誰家」?
中新社寧波2018年2月21日電 題:兩岸夫妻「過年回誰家」?
作者 李佳贇
貼財神畫兒、掛燈籠、寫對聯……春節期間,臺商褚富宥與大陸妻子精心布置了在浙江寧波的新家,他們正在「愛巢」迎來第一個農曆春節。
自兩岸恢復民間交往以來,年輕的足跡紛紛跨越淺淺的海峽,成就了一段段「海峽情緣」。但和大陸夫妻一樣,「回誰家過年」也是兩岸夫妻在春節期間的終極辯題。近年來,年味十足的新春氛圍,紅紅火火的大陸事業……讓愈來愈多的兩岸夫妻,選擇「留守」大陸過年。
今年是褚富宥結婚的第四個年頭,他笑言「陸配魅力大」,為了方便妻子和父母團聚,今年夫妻倆「達成共識」,決定留在大陸過年。「以前幾乎每次跨年守歲都在臺灣,但我們平時都在大陸發展,妻子在臺灣也沒太多朋友,因此今年選擇『留守』。」
兩岸相近的年俗、呼朋喚友的年夜飯、強烈的融入感……褚富宥覺得,在大陸過年「和在臺灣沒什麼兩樣」。「我妻子是湖南人,本來還很擔心,因為聽不懂湖南話而無法融入家族聚會,但『大家族』的聚會年味更濃,溫情滿滿。」
他告訴記者:「在大陸過年時,年夜飯足足有三、四桌,非常熱鬧;而且過年期間,每天都要去各家拜年,早、中、晚飯都會在不同的親戚家吃,年味『超』足!」
而除了「暖心」照顧妻子需求,大陸事業的如日中天,也讓很多臺商選擇在大陸度過春節。
「今年過年我們不回臺灣,也沒去太太的娘家廣東。」在寧波開餐廳的臺商丁志成告訴記者,因為事業發展順利,今年便留在大陸過年。「年夜飯我們和員工一起吃,大家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很有年味。而且過年期間,留守大陸的臺商朋友也非常多,可以互相『串門』拜年。」
誠然,從「慣例」回臺灣過年到選擇陪妻子在「娘家」過年,不僅是「回誰家過年」這道「究極」選擇題的答案變遷,也折射出「兩岸跨海婚戀」的發展與融合。
臺商施建全成為「紹興女婿」已有20年,在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上述變化。他感嘆:「在早期,兩岸婚姻多以陸配單方面流入臺灣生活、定居為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兩岸家庭留在大陸過年,甚至把在臺灣的父母接來,一家人聚在大陸過團圓年。」
在施建全看來,這些變化都源於這兩年大陸的迅猛發展。「近年來,大陸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網際網路發展,都比在臺灣生活還方便。很多人已經習慣了大陸的生活節奏,在大陸過年便成了越來越多『兩岸夫妻』的選擇。」
「但不管是回臺灣過年,還是接親友到大陸過年,有愛的地方就是家。」施建全期冀道,希望未來兩岸之間的融合能愈發深入,「兩岸一家親」的氛圍亦能像這年味一樣越來越濃。(完)
(作者:趙曄嬌 李佳贇 編輯:孫翔;
來源:「庖丁解news"微信公號)
長江傳媒研究小編微信whcjrb027,歡迎加入傳媒交流微信群,分享交流傳媒業務,報料信息、推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