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諾比》登頂榜首,災難改編如何向紀錄片「偷師」?

2020-12-16 澎湃新聞

GZDOC

金紅棉紀實研究室出品|行業觀察22

本文共3107字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2019年6月5日之前,IMDb電視劇排行榜第一名一直被一部紀錄片佔據——BBC的經典之作《地球脈動2》。

排行前三名的都是非虛構類劇集:第三名是《地球脈動1》,夾在中間的第二名是2001年上映的,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空降兵經歷改編的電視劇《兄弟連》。

現在,這個榜單出現了一位新的王者,另一部真實事件改編劇集登上了排行榜首位。

北京時間6月5日,剛剛完結的《車諾比》空降IMDb電視劇榜首位,評分高達9.5分。

圖片來源:IMDb官網

比恐怖片更恐怖的悲劇

《車諾比》,顧名思義,講的是那場影響範圍廣至半個地球的核事故。

1986年,位於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核反應堆破裂事故,核電站的四號反應堆發生了爆炸。此次核爆炸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超過33萬居民被迫撤離。大量的高輻射物質隨著雲層的移動,擴散到東歐、西歐、不列顛群島甚至美國東部的部分地區。

車諾比核電站

圖片來源:Exploring the Zone/Philip Grossman

車諾比是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也是首例根據國際核事件分級表被評為最高級的特大事故。時至今日,事故發生地普裡皮亞季市仍然是一座被廢棄的「死城」。

電視劇細緻地還原了災難發生的情景。

爆炸發生前,一個普通的夜晚,路上的行人悠閒地漫步在街頭,產房裡的醫生一如往常地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災難沒有提前給出哪怕一點點預兆。

《車諾比》劇照

爆炸的瞬間,火光點燃了天空,但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人們在遠處欣賞,感嘆火光的壯觀。

《車諾比》劇照

爆炸發生後,由於缺乏經驗也缺乏物理知識,包括醫生、技術人員、官員在內的大部分人,不知道情況有多嚴重,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派到現場的消防員沒有做任何防護就直面極大劑量的輻射。

《車諾比》劇照

更可怕的是,事故情況仍未明晰,蘇聯政府已經開始封鎖消息。

《車諾比》劇照

作為電視劇,《車諾比》的完成度極高,演技超群的演員、極致逼真的服化道都為劇集加分。

劇中演員(左)對人物原型(右)的還原度很高

但從真實性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著不少瑕疵。比如,明明事件發生在前蘇聯,主角們卻紛紛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又如從美國人的視角講述前蘇聯的故事,總是無法避免地帶有西方的特定想像。

然而瑕不掩瑜,還是有超過20萬人打出了9.6的高分。其中最後一集的評分更是可怕的9.9分。

「看著人們在輻射粉塵裡翩翩起舞,我都屏住了呼吸,大氣都不敢喘,仿佛粉塵會穿過屏幕一樣。」

「真正的恐怖片,因為真實,更顯得可怕。」

「雖然只有短短五集,但帶來的壓抑感已經沉重得讓人難以入睡。」

作為災難片,《車諾比》抓住了災難最核心的一點:在語言、文化、種族的差異背後,人類的恐懼是共通的。

用「搬演」再現真實歷史

一般而言,還原歷史事件最好的方式之一是紀錄片。但紀錄片還原歷史並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突如其來的的災難或犯罪事件,幾乎不可能在現場被完整地拍下來,也因此很難留下完整的史料。

車諾比事故發生在晚上,而且是在30多年前的蘇聯,爆炸發生時沒有留下任何現場的錄像。

因此很多紀錄片創作者會使用「搬演」的手法,即由演員在影片中演繹、重現事件。搬演解決了創作者「無米下鍋」的困境,令作品更完整,觀眾也更易理解。

但這種「演」的方式,是否與紀錄片追求真實的原則相違背,一直是個爭議話題。

事實上,在紀錄片誕生之初,搬演就已經存在。由於器材限制,早期的紀錄片幾乎都是在攝影棚中拍攝的,直到上世紀60年代,16毫米肩扛式攝影機和同步錄音設備出現,現場拍攝才成為可能。

而直到今天,搬演依然被廣泛地使用。如1999年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九月的某一天》、BBC的《人類星球》及《舌尖上的中國》都用過這種方法。

BBC承認《人類星球》中的樹屋是節目組為了」表演「居民生活情況而搭建的

搬演的存在讓紀錄片和真實改編劇情片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

儘管《車諾比》從未打出「紀錄片」的名號,但編劇克雷格·麥辛曾明確地表示,此劇的目的是「盡最大努力讓細節以正確的方式呈現」、「讓大家看清事實發生的真相」。

為了還原真實事件,編劇團隊做了大量調研,包括反覆研讀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長篇紀實作品《車諾比的悲鳴》——一本由事件親歷者口述故事組成的著作。此外,劇組在布景、道具、甚至演員的外貌上都力圖展現事件的原貌。

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憑藉紀實作品《車諾比的悲鳴》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該劇上映後,很多觀眾都將其當作真實歷史的藝術化詮釋,而不是當作單純的劇情片。同樣擁有好口碑的真實改編作品還有1983年上映的《火燒圓明園》和2016年的《薩利機長》等,由於對真實細節的至臻完美,觀眾很大程度上相信了劇中的故事。

根據2009年美國航班迫降哈德遜河事件改編的《薩利機長》

圖片來源:http://www.graphis.com

重點突出人物故事

如果紀錄片和真實改編劇情片之間界限並不明顯,那為什麼同樣是關於車諾比,紀錄片卻遠不如電視劇受歡迎?

在影史上,很多經典之作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包括《辛德勒名單》、《鐵達尼號》以及韓國電影《熔爐》等。

他們的共同點是,對於早已廣為人知的事件本身,沒有花費過多筆墨去渲染,而是將重點放在人物身上。

《辛德勒名單》劇照

而相比紀錄片,改編劇情片通常更受大眾歡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改編作品往往會對人物進行更細緻的塑造,更容易引起共鳴。

雖然關於車諾比的紀錄片不少,但由於可參考的資料有限,紀錄片往往只能從事件的結果入手,配合以人物口述等手段,因而,在人物刻畫上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談到創作動機時,《車諾比》的編劇麥辛曾說:「車諾比事件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蘇聯的體制在許多方面都腐敗透了。但是蘇聯體制並不是外星產物,它是我們人類自己的發明。」

災難強大的毀滅性讓人無法忽視,幾乎沒有人不知道「04年印度洋海嘯」或者「車諾比事故」的慘烈狀況。

然而在災難當中,「人」的角色不應被忽視。人或者製造災難,或者抵抗災難、或者在災難中受傷。我們以自大、敬畏、渺小、無知或無力等各種方式參與到災難當中。

車諾比事故就是一個人為的災難

電視劇分別對科學家、消防員、官員等不同身份的人物進行細緻的塑造。從未曝光的人物故事,配合以高超的敘事技巧,讓《車諾比》大獲成功。

雖然劇中部分情節與歷史並非完全相符,但仍然不妨礙觀眾從他們身上感受到歷史的磁場。

《車諾比》劇照

同樣,《薩利機長》中,影片大部分時間是在展現薩利機長本人的內心活動,描寫他在事故發生後,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徹夜不能入睡的情景。

《薩利機長》劇照

部分人物故事的確是虛構的,或至少是在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

除了當事人自己,沒有人能證明《車諾比》中的核電站負責人迪亞洛夫是否真的如此自大,也沒有人知道薩利機長是否真的常常在午夜被噩夢嚇到醒來。

改編作品不能等同於紀錄片,改編作品中的人物也不能等同於真實的人物原型。

但是災難是真實的,人性也是真實的。在過去虛構的他人身上,看見當下真實的自己,也許這就是改編作品最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鄭德梅.淺析紀錄片創作中「情景再現」的使用[J].電影評介,2010(6):22-23.

[2] 比爾·尼科爾斯,何豔.紀錄電影中的搬演:似是而非的時空[J].電影藝術,2009(2):66-71.

[3] 聶欣如.紀錄片和搬演[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2(6).

編輯:淑儀

圖片除標明外來自《車諾比》及豆瓣

推薦閱讀:

三秒鐘,找到我們!

喜歡紀錄片的人,都在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車諾比災難還會發生麼?
    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把他們所工作的地方,並非看做一間能源工廠,而看做一場人間災難,一場影響後世數十年、幾十萬人的災難。這就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車諾比事件。1986年4月25日上午,車諾比核電站計劃進行一次實驗, 實驗在夜間進行。
  • 《車諾比》:面對災難,請保持冷靜
    《車諾比》海報發生於1986年的車諾比核電站的洩露事故,每個人多少都聽說過。一般而言展現這種群體災難事件,影視劇總是會塑造多條線索和人物,從不同視角反映事件全貌。除了事件的受害者,也會有更多自救成功或積極對他人施以援手的主人公,藉以從悲劇性的命題中提煉出積極價值——這是所有災難片的基本格局。
  • 人類史上一切本可避免的災難 可怕的車諾比
    回顧我們眼下的災難,不僅要和17年前作比較,更要和人類史上一切本可避免的、人為的災難作比較,希望可以牢牢記住,牢牢記住,牢牢記住。今天我們講述更可怕的車諾比。車諾比,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是如何發生的?違規操作還是錯誤決策?甚至,這一切早已命中注定。 疫情蔓延的今天,我們能否通過他者的往事,獲得當下對我們自身的啟示,來抵抗這份實在而巨大的悲痛。
  • 《車諾比》口碑爆裂
    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二戰時期廣島原子彈爆炸的400倍以上。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是近代歷史上代價最「昂貴」的災難事件。時至今日,車諾比核事故造成的災難性後果,依然影響著烏克蘭普裡皮亞季市及其周邊地區的人民。據估計,完全消除車諾比的影響,還需要至少800年的時間。車諾比核事故之所以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很大一部分原因與前蘇聯政府的拙劣應急反應有關。
  • 說英語的「車諾比」 傑作成了半部好劇
    」 傑作變成了半部好劇◎楊時暘  從傳統標準去看,《車諾比》是標準的災難片類型,但實際上,它更趨向於一部恐怖片。車諾比的故事已經被書寫過無數次,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曾在《車諾比的悲鳴》中記述過人們的絕望,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很多國家的導演也曾拍攝過這個題材的故事片和紀錄片,還有數不清的各種專題片形式的科學探索以及獵奇的重訪,在那些多年後重訪的鏡頭裡,人們願意通過那些殘破的娃娃玩偶,鏽跡斑駁的房屋去自己完成當年災難之中的拼圖。
  • 四十年之後,車諾比的災難會在中國發生麼?
    那時的他們還不知道,未來的世界,把他們所工作的地方,並非看做一間能源工廠,而看做一場人間災難,一場影響後世數十年、幾十萬人的災難。這就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事故——車諾比事件。1986年4月25日上午,車諾比核電站計劃進行一次實驗, 實驗在夜間進行。
  • 車諾比一日遊:沒有傳說中的碩鼠和變異大魚
    若不是計數器不斷起伏的數字與聲響,與旅遊大巴上循環播放的事故紀錄片,除了破敗,遊客對車諾比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印象。就像所有無人居住的農村呈現出來的那種破敗感一樣,這裡幾乎聽不到鳥叫聲,也看不到什麼人影,年久失修的大門散發著腐朽的氣息。
  • 烏克蘭向遊客開放車諾比隔離區,現在那裡是什麼樣?
    HBO的歷史題材影視劇《車諾比》今年5月播出後大熱,成為IMDB上評分最高的電視劇作品。隨著劇集在全球走紅,越來越多人開始去現實中的車諾比觀光。據CNN報導,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於10日宣布,對外開放車諾比隔離區,為遊客打造「綠色走廊」作為觀光通道。
  • 車諾比的戰爭
    這戰爭的地點我們曾在中學課本上帶著懼意讀到,在歷史紀錄片裡懷揣著感慨看到,甚至,也在諷刺前蘇聯的笑話中聽到。我們在每一次探討核安全事故時顫抖著提起它,在對人類命運深刻思索時悲哀地想到它。但當瑞典和其它鄰國向莫斯科尋求解釋時,他們得到的卻是否認和沉默,堅如磐石。質詢後的六個小時之內,蘇聯堅稱沒有發生任何異狀。這時盛行風氣流從黑海升起,經由被車諾比陰霾籠罩的烏克蘭,吹過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洶湧襲向歐洲的更多國家。
  • 《車諾比》:這部迷你美劇是如何成為收視率高的電視劇之一的
    金球獎最佳迷你電視連續劇《車諾比》是近年來最精彩的紀實電視連續劇之一,他在蘇聯車諾比核災難後再現了真相。從關鍵時刻災難爆發的每一步,救援人員冒著生命危險經歷災難,科學家向政府高官提出抗議,最後慷慨激昂地公開真相都令人震驚和痛苦,令人遺憾的是世界比電視劇更荒謬和可怕。
  • 湮沒之地:講述核洩漏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反應堆爆炸時,工廠附近地區的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會永遠改變。一個看不見的沉默的敵人叫做輻射,它秘密地滑入了他們的身體,房屋和土壤。《湮沒之地》是一部由法裔以色列人執導的烏克蘭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受車諾比災難的事件和遺產啟發的故事。《湮沒之地》非常忠於那些主題和歷史背景。這是一部無聲的電影,就像困擾車諾比的輻射一樣,探索了核災難周圍創傷的根源和持久影響。
  • 受《車諾比》啟發,巴黎聖母院火災將拍劇
    劇集將改編自《紐約時報》的報導,通過講述火災的原因、消防員和警察如何努力讓聖母院免於完全毀滅等,展現「一個國家的心臟,和它自身的脆弱」。Almost six months after the fire that devastated Notre-Dame de Paris cathedral, the cathedral is back in the news.
  • 車諾比核事故30周年·鳳凰網特別策劃
    探索頻道拍的紀錄片《車諾比之戰》中,一位受害者說。核輻射對人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概率中。受核輻射影響的地區,患癌率會比其他地區高出許多。但如果具體到個人,你將很難證明自己身體的問題與輻射有關——你可能需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很多的檢查和測試,才能證明一個模糊的結論。「雖然車諾比是在烏克蘭,但它對烏克蘭的環境影響,遠沒有對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影響那麼巨大。
  • 車諾比核電站森林大火還在燒,有最新情況了嗎?
    災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是我們拒絕就可以一切平穩,同樣,也不是我們需要挑戰就會降臨不少的災患。只是因為這些未知的事情總是突然發生,毫無規律。「車諾比核事故」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嚴重的核電事故,連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併散發出大量高能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這些輻射塵涵蓋了大面積區域。
  • 聚焦核事故,這部韓國災難片,很難得
    對此,想必觀看過美劇《車諾比》的小夥伴定會記憶猶新。那種場景,堪稱「人間煉獄」。無一不在向人們驗證一個道理。人類所享受到的便利有著相應的代價。好好利用,便是福祉。視為兒戲,便是災難。災難片中總會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元素。人性。這就像偽紀錄片和恐怖題材一樣。天然契合。而《潘多拉》想要表現的,是一種對於政府不作為的諷刺。諷刺得不留餘地。
  • 因為美劇熱播,車諾比「禁區」人滿為患,到處都是遊客
    車諾比本是無法承受的巨大災難,但現在那裡反倒成了火熱的旅遊景點,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歷史上最可怕的核事故現場,現在成了炙手可熱的旅遊景點,「災難遊」成了普裡皮亞季的新名片。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 ,因為美國HBO電視網的新劇「車諾比」熱播,該地區的旅遊業突然變得極受歡迎,車諾比當地的一名導遊聲稱:與去年相比,遊客預訂數量增加了約40%,很多地方都人滿為患。HBO於5月6日播出了第一集「車諾比」。
  • 美國6集災難劇,它的殺傷範圍比核爆還廣泛
    之前小編有推薦過HBO出品的《車諾比》,講述的是1986年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後的故事,讓人看後不禁背脊發涼。本文要推薦的同樣也是一部災難片,這場災難比起車諾比的核爆事件,知名度更低,但殺傷範圍卻比更廣泛,恐怖程度也更高。
  • 12部適合孩子觀看的高分紀錄片,讓孩子見識到一個不同的世界
    ,詮釋了人與自然是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的主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理念。我們將探索在這七個世界,豐富多樣的生命如何在地球上生長繁衍,同時揭示在人類主導的世界,動物們所面臨的不同挑戰。
  • 喜歡紀錄片的不容錯過這12部乾貨滿滿的紀錄片
    每個事故都對當時經過進行了詳細的講解,片子裡向我們展示了航空災難。總結: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還原了發生空難時的情景,對於災難片來說,能夠進行情景還原已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7、《搶救車諾比》(豆瓣評分:9.2)影片講述了1986年4月26日凌晨的1點23分,前蘇聯烏克蘭地區 車諾比核電站的一聲爆炸,帶來了人類和平使用核能歷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慘劇
  • 《車諾比》的虛與實 聽倖存工程師怎麼說
    本月熱劇《車諾比》可謂大獲成功,不僅在電影網站IMDB上獲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電視劇評分,也引發了人們對這場世界上最嚴重的核事故的再次關注。在《車諾比》電視劇播出後,6月12日,當時在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任職的工程師阿列克謝·布魯斯接受了BBC的採訪。